试析《似是故人来》中的“贵族精神”

2019-04-29 03:52刘心萌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刘心萌

摘要:电影《似是故人来》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以主人公杰克为中心实现了对于“贵族精神”的重建,揭示了真正的贵族精神无须物质附庸,而是一种纯净美好的人性的主题。本文将重点分为三部分,包括“‘贵族精神的内涵”、“‘诸神黄昏——走向没落的贵族”和“‘贵族精神的重建”,结合同背景影片《乱世佳人》对《似是故人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似是故人来》;《乱世佳人》;“贵族精神”

由乔恩·阿米尔导演的《似是故人来》(Sommersby)自美国1993年3月5日上映以来广受好评。电影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一段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并揭示了南方种植园没落贵族的精神面貌与生存状态。其背景与《乱世佳人》颇为相似,只不过前者侧重于对战后南方家园重建的一个方面展开叙述,以此揭示男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高尚人格,在情节上主要表现为矛盾中心突出、具有戏剧化与舞台性。而《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名著《飘》,其格局和情节显然要更为厚重,也因此可以作为对照,为我们理解《似是故人来》提供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影片《似是故人来》中,“贵族精神”经历了一个由消解到重建的过程,下面本文将分为“‘贵族精神的内涵”、“‘诸神黄昏——走向没落的贵族”和“‘贵族精神的重建”三个部分,对《似是故人来》中的“贵族精神”展开分析。

一、“贵族精神”的内涵

在两部影片中,“贵族精神”都是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影片深层内涵的重要切入口。所谓“贵族精神”,学界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刘再复在《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中认为,“贵族精神是贵族社会中人类所共同创造的、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一种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传统。……它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已成为一种超越门第与血统,甚至超越阶级的一种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精神境界。”(1)在这里“贵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指一种出世的、具有高贵内涵的符号。五四时期,为彰显人性自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当中抨击“贵族文学”而提倡“平民文学”,实际上造成了贵族与平民的二元对立,在他的定义当中更注重“贵族文学”的阶级性。但周作人很快便对“平民文学”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平民精神和贵族精神并不等于两种意识形态,而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可以传承的,并非某个阶级所专有(2)。在这之后,周作人又细化了两种精神的特点:“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而贵族的精神则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前者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后者则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前者完全是入世的,后者却几乎有点出世的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贵族精神”的特质,并为它下一个定义:具有求胜意志、追求超越性与出世性的精神,它不隶属于某个阶级,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传承的高贵品质与精神符号。

《似是故人来》中的“贵族精神”经历了一个由僵化到重建的过程,在其中主人公杰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初的“贵族”是和物质相连,由其中各家各户珍藏的古董餐具与华丽的服装便可看出。但在南北战争时期,贵族们失去了充足的物质,而精神上仍保留着那一股子贵族的傲气,这傲气使得他们勤劳工作并默默忍受着贫困潦倒。这傲气并非我们所说的“贵族精神”,而只是一种“高贵地迎接陌路”的“贵族气”。在这个时候作者塑造了一个“推翻”贵族气的人物——杰克,他说服大家放弃了作为贵族象征的古董,开始购买种子赚钱,他商业性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与“贵族气”形成鲜明比照。然而在最后,杰克为了维护其同伴“救世主”的名声、不辜负对于大家的允诺而毅然赴死,这其实是对于贵族精神的一种重建,新的贵族精神摆脱了物质的迂阔附庸,而抵达一种纯净美好的人性,也因此具有了某种超越性与出世性,这才是贵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二、“諸神黄昏”——走向没落的贵族

《似是故人来》中的主要场景都是由大片荒芜的烟草种植园和红色土壤构成。影片中贵族赤着双手像黑人一样劳作,却认为黑人天生低人一等,不配拥有土地。他们穷困潦倒,没钱买烟草种子,家里却保存着代代流传下来的贵重器具。他们失去了悠闲的生活,却仍藏有一衣柜典雅的服饰。这正是当时美国南方经历内战后常见的场景:贵族失去了往日拥有无数黑人奴仆的悠闲生活,只有亲自劳作才有可能获取面包,却依旧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傲气。

这在电影《乱世佳人》中也有更为丰富的体现,卫希礼说:“他们没落了,可是他们有傲气”,白瑞德对此讥讽过:“当一艘船快要沉没时,傲气、自尊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可他们却要竖着桅杆让自己光荣地沉下去。”于是,在《乱世佳人》中,走向没落的贵族被明显分为了两类,一种是以白瑞德、斯嘉丽为代表的勇往直前,甚至不择手段,通过改变自己适应时代的贵族,另一种则是以卫希礼等人为主的追忆往昔生活,保存着傲气却痛苦不堪的贵族。在《似是故人来》中,贵族们虽然动手劳动,更多的却体现出一种无能为力、怨声载道的精神面貌,这大体上是属于《乱世佳人》中第二类贵族。他们不会想到割舍象征着贵族地位的家具换取财富,倘若不是男主人公杰克的出现,这一片土地将持续荒芜下去,贵族们将比曾经的奴隶还要贫穷。

在这里,杰克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机智勇敢、有责任心,这和《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颇为相似。他们都有着敢于付诸实践的勇气,只不过在设计拯救贵族悲剧的方案时,杰克成功说服了贵族们交出家具,对宛如黄金枷锁的“贵族精神”进行了物质层面的消解,这同时也表现出了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信任。而白瑞德则在一开始对贵族们提出异议时就被群起而攻之,贵族们天真、愚昧,对战争抱有美好的幻想。白瑞德把斯嘉丽视作知音,也是因为斯嘉丽泼辣真实、身上并没有那种颓唐优雅的“贵族气质”。因此,尽管两部影片中的贵族在心理状态上如出一辙,但前者显然互相之间是具有信任的。白瑞德被作为投机分子而驱逐,杰克却能够成功带走贵族们最后一点财富去购买种子,这体现出《似是故人来》中的贵族们一种扎根深远的贵族精神,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包容。同时,劝说成功的杰克对于挽救南方种植园颓势起着重要作用,这也为电影结局中他从容赴死做了铺垫。

三、“贵族精神”的重建

与《乱世佳人》小说式结构、全知叙事不同,《似是故人来》影片采用心理式结构、限制叙事,情节层层推进,影片最为扣人心弦的高潮当然是在法庭上男主人公与妻子劳拉、第三者奥连以及伪造证人之间关于“真假杰克”的一番争论。劳拉为了保住杰克一命而答应了奥连企图揭穿杰克身份的计划,忘记了杰克身份一旦被揭穿,他将背负无赖的恶名、她自己将被捆在道德十字架上受同乡们的指指点点、邻居们手里的契约作废等这些下场。

作为一个女性,感性力量于劳拉而言是占上风的,直到在法庭上时依旧在质问杰克:“你不是我的丈夫,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爱过他!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应该和我继续生活在一起。”(3)在《乱世佳人》中,斯嘉丽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代表人物,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冷酷与理性的一面,不过她也会在误以为自己对卫希礼一往情深时跟他提出放弃一切、远走天涯的要求。这时,卫希礼从地上捧起一把红土放在斯嘉丽的掌心,告诉她人的感情是不能被恣肆地放纵的,她只要活着,就得继续为重建家园、保护亲友而战斗。在两部影片中,情感与责任都以冲突的形式出现,而结局都以责任占上风告终,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教诲作用是文学的基本功能。”(4)可以发现,这两部电影都若有若无地传达了一个伦理教诲理念,即当伦理与爱情产生冲突时,人应该倾向于压抑感情,这同样也是“贵族精神”的超越性的体现。但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影片无一例外都以男性作为帮助女性化解冲动的形象,其中的男性与女性是“二元对立”的,男性具有理智性与主动性,而女性则是受情感支配的“弱者”,这也是体现了在当时原始“贵族精神”的一个鄙陋之处的,即其在根本上维护的是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文化。

杰克毅然顶替战友的杀人事迹赴死,纵然有以上种种顾虑作为理由,但依然会令人感到疑惑。有人疑为影片在故意制作煽情的结局打动观众,本文认为,这是乔恩·阿米尔对于“贵族精神”的重建。依据周作人的观点,贵族精神有三种高贵的内涵:求胜意志、超越性、自由性。作为种植园的“救世主”形象存在的杰克,为了履行自己对众人的契约、保持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真杰克”的感激,以及自己在这个家园所获得的种种快乐的现状而毅然走向绞刑架,而这些一方面体现了杰克对上面说的“安于现状”的贵族们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潜意识的迎合,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贵族精神”的真正内涵。“人的超越性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和主体性的发挥和确证”(5),正是具备了超越性,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高贵性,只有努力保持这种不断超越的生命本性,才能护卫生命的尊严与高贵。杰克的“贵族精神”正是通过对于“生存”的超越来体现的。

四、结语

影片《似是故人来》中典雅的服装、精致的建筑都使我们联想到奢靡娇弱的贵族,但本片出彩的亮点便是以主人公杰克为中心发起对“贵族气”的进攻,在“贵族气”的消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旧贵族间诸如信任、宽容这样的美好品质,直到杰克最后的近似“献祭”的行为,形成了一种超脱物质层面的“贵族精神”,其主要特点便是“超越性”,既超越了对爱情与家庭温暖的欲求,更超越了人之固有的生本能,使得“贵族精神”的真正内涵得以诠释。而这种“贵族精神”,除却贵族自小丰足的物质条件,究其根源其实是来自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转化为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达到高贵的境界。在《乱世佳人》中常有关于东正教、天主教的描述,斯嘉丽甚至不乏“迷信”的表现,她在心怀愧疚时会不安地说:“我感觉有一只鹅在我的坟墓上走。”所以,宗教信仰实属我们理解杰克做法的一大突破口。正是出于一种崇高的宗教性的使命感,杰克选择挽救处于水深火热的贵族们,也正是出于这种使命感,他决定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死亡,是宗教信仰使得这种“贵族精神”得以一息尚存。朱光潜曾说,中国缺乏悲剧,其实是源于宗教情操的浅薄和哲学思想的平易。由于文化环境相异,《似是故人来》中这种宗教感及“貴族精神”在中国的作品中很难呈现。

同时,“贵族精神”也应不仅仅作为作品中传递出的理念,而更应作为作者创作的姿态。以此观中国当代文坛,作家也正是由于缺乏“贵族精神”而逐渐成为商品消费的附庸,无法塑造出值得回味的经典。文学终究还是需要“贵族精神”的,这并非一种孤芳自赏的清高姿态,而是一种具有“求胜意志、超越性、自由性”的精神,是对作者创作态度与书写出的文本的双重要求。

注释:

刘再复.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A].//徐晋如.高贵的宿命[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3.

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A].//自己的园地[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6

方位津.美国电影故事 似是故人来[J].当代电视,1996(02):59-62.

Tindall,George B.and David E.Shi.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Prague:People's Newspaper Publishinghouse,1998.

韩云忠.论人的超越性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141-147.

参考文献:

[1]刘再复.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A].徐晋如.高贵的宿命[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3.

[2]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A].自己的园地[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6.

[3]杨春时.中国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方位津.美国电影故事 似是故人来[J].当代电视,1996(02):59-62.

[5]Tindall,George B.and David E.Shi.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Prague:People's Newspaper Publishinghouse,1998.

[6]韩云忠.论人的超越性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141-147.

[7]王晶晶.贵族精神的张扬[D].安徽大学,2018.

[8]孙媛媛.“沉沦”在世,“求胜”不止[D].安徽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