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效果研究

2019-04-30 07:4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阻塞性针对性情绪

刘 薇

(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二病房,辽宁 大连 116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由于气道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气管炎或肺气肿性疾病,由于通气受限可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诱发肺心病、酸碱平衡失调及呼吸衰竭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2]。临床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老年慢阻肺患者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进行性发展,给患者身心及经济带来巨大负担,气喘、气急、憋闷等症状为患者带来负面情绪影响,严重者丧失社会及角色功能,影响患者自理能力。目前临床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气道通气受限症状,稳定患者心理情绪的波动,提高治疗依从性,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及复发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老年慢阻肺患者颇有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收集病例来源我老年病科二病房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纳入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通过临床诊断和肺CT确诊。排除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纳入患者中,男性32例,女27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为(66.4±8.1)岁。

表1 两组患者试验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试验结果(±s)

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组别 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 总体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率(%)试验组(n=30) 1.75±0.22* 1.41±0.24 4.13±0.48 22 4 3 1 86.67*对照组(n=30) 1.53±0.24 1.28±0.26 3.06±0.38 12 8 8 2 66.67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医嘱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通过优质护理,①饮食及生活干预:根据患者基础疾病针对性指定饮食食谱。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养成户外活动随诊携带口罩习惯,避免环境污染对气道黏膜刺激诱发疾病。②运动指导:评估患者心肺功能,针对性拟定锻炼项目及运动量,辅助患者完成每日运动耐力锻炼,增强患者抵抗力,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应对气促、憋闷症状。③心理护理:耐心了解患者情绪影响原因,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面对气促、憋闷症状时不恐惧,协助患者发泄、转移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躯体及情绪功能变化,通过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统计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均属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①躯体功能:对照组(1.53±0.24),试验组(11.33±3.41);②情绪功能:对照组(1.28±0.26),试验组(1.41±0.24);③总体生活质量:对照组(3.06±0.38),试验组(4.13±0.48);④护理满意度:对照组66.67%,试验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些年,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害气体及颗粒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造成反复炎性刺激[4]。传统治疗仅以药物对症治疗,且患者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造成耐药性增高,病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对患者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造成不可以损伤[5]。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着症状不断恶化,体能及抵抗力逐渐下降,药物不良反应不断加重。针对性护理模式通过由传统对症治疗的目的转换为促进改善人们生活及社会能力为宗旨的模式,有效减轻老年患者负面情绪影响,控制病情发展,辅助患者心肺功能锻炼,促进与外界交流及互动,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本文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二病房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针对性护理后负面情绪及躯体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综上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满意度理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阻塞性针对性情绪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