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质疑、联想、求证能力培养

2019-04-30 11:13许丽婷
文理导航 2019年13期
关键词:联想质疑高中历史

许丽婷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新课改中对各个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而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相关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师帮助学生提升质疑-联想-求证思维已成为历史教学的最新亮点。基于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疑;联想;求证

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树立辨证的意识是其中的关键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学习创新的方法。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擅于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培养他们自主求证的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激发他们在宽广的历史长河中主动展开研究与探索。

一、学源于思,思始于疑,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按照他们独有的认知流程,新时期,历史教师也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质疑是指学生遵循已有的认识流程,从相关历史资料、史实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然后对自己质疑的论点或问题重新全面地分析,提出新的观点或看法。实际上,这是学习历史学科应当具有的严谨态度,也是探索知识的必要能力。总体而言,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结果,无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构成了一座高高的历史宝塔,每个阶梯背后都蕴含着尘封的历史往事。关于高中历史课堂的特殊性,以下分别从历史事人物、事件及图片的视角出发,探讨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质疑。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建立归功于人们的崇高的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应当客观地分析、评价相关的历史人物。一些教师可以结合某个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影响范围、成就、过失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类别的准确划分,在这一前提下还要明确评价标准,在师生心中对历史人物初步的衡量。一般情况下,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提出质疑,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定性评价方面的质疑。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疑。例如:学了高中历史后,学生都知道李鸿章在黄海战役后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然后不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李鸿章算是一个卖国贼吗?相比晚清王朝中那些迂腐的官员,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实史料,让同学们先认真了解后再进行评价。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梁启超曾经对李鸿章的学识赞赏、对他的遭遇感叹,对他的才学认可。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比较客观,李鸿章作为清末的栋梁之才,可以审时度势、力挽狂澜,让垂暮之年的晚清迎来了最具生机的三十年,实乃中兴之臣。

其次,对历史事件提出质疑。历史学科囊括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历史事件”作为该学科的框架非常重要。结合某个历史事件涉及的文献价值、领域等信息,让学生对事件发展产生的影响予以分类,然后,引导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展开分析与研究,对这些历史事件提出质疑可以聚焦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结果及其既定结论几方面。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时,大多数历史书中都对这一事件肯定给予性评价,既起到了国富兵强的功效,又为秦朝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了商鞅变法的相关举措以后,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为什么秦朝只在秦始皇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没几年政权就瓦解了呢?秦始皇实施的暴政里是否也与商鞅提出的严刑酷法有关?商鞅塑造了一个相对纯粹的尚战之国,举国上下缺失人文道德素养,试问这种封建王朝的统治能长久吗?通过这样的质疑,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图片提出质疑。关于历史的学习,古代就有“左图右史”的说法,而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有“图片包围文字”的说法,由此可见图片在历史学习中的地位重要。其中,众多形象的、内容丰富的图片不但是历史的载体,而且还是一种历史再现的形式。如历史事件的照片、文物遗迹、历史场景的想象图片、历史战争的形势图、各时代的政治形势图等。学生学会读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课本图片、网上图片两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结合对照。例如:在讲秦国为巩固政权的一些措施,比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插图中的“半两钱”,学生有可能提出:为什么会流行半两钱呢?古代的半两与现今的半两是一个概念吗?总之,高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读图”的方法,又要引导他们对图片提出质疑。

二、创设问题,适时启发,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或他人)的帮助与指导,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以意义建构的形式实现的。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极其关键。新社会的学生难以理解以往那些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特殊”事件。但是,世界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很多事物在人类的大脑中产生了一定的反映,会促使人们形成各种联想。按照这样的规律,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的特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适当地还原古人的某些生活形态,适时展望,并对学生进行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以“联想思维”的练习为线索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英国为开发中国广阔的市场发动了商业战争,此时,教師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在世界的东方,英国在遥远的西方,两国相距这么远,怎么会引发贸易纠纷呢?“英国曾经差使者来华进行通商的请求,未允,大家对此怎样看待呢?”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必要时可以搜集中英国家关于经济、外交方面的史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实际上,中英国家由于贸易问题早已发生利益冲突,两国在外交、经济上思想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形,中英之战在所难免。

三、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培养学生求证的能力

相关学者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划分三个层次: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造且服务文化的能力。史论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查询相应的史料,从中捕获需要的信息,收集各种证据,最后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梭伦改革的时候,梭伦出台了“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时,引导学生提问:那些贵族阶层的人会同意吗?教师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再逐渐讲述:一定要损害贵族的利益,可是,若他们不同意,广大民众的怒气不会轻易平息,进而引发了内战,到时贵族阶级的利益会得到更大的削弱。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事进行求证,并结合一些相关资料展示,让学生理解改革的某些让步也是一项重要机制。

结束语

总之,趣味、情感、哲理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也是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所在。而相关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质疑、展开联想,符合新课改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巧设问题情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旁征博引地解说,促进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教师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求证、探讨解惑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证据”意识,逐渐提升自己的求证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方式,从而展示出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

[2]关娴娴.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想思维[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猜你喜欢
联想质疑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