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

2019-04-30 11:11卢学倩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离职倾向

卢学倩

【摘 要】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转型的需求,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的离职问题也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HRBP体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到HRBP降低一般员工的离职倾向,但是对于传统HR工作者和HRBP自身,HRBP并不能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

【关键词】HRBP;离职倾向;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研究假设

对于组织中的非人力资资源的员工,HRBP进入部门,关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这将传统的HR在幕后的工作放到了员工身边,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人力资源对于自己的关注和培养。在员工自身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协助时,可以随时找到人力资源者。HRBP在员工身边,甚至一个办公室,密切关注着员工的工作生活,这样可以更加贴切的为其提供合适员工的晋升计划、培训计划等。HRBP也关注员工关系,因此可以增强员工的心理契约。由于HRBP的一系列工作,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降低离职倾向。

假设1:HRBP负向影响非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离职倾向。

二、案例描述

2013年广联达的“运作支持部”是HRBP的前身。2014年HRBP诞生。2015年是HRBP的过渡期。2016年是HRBP定性的一年。HRBP初具规模,除了业务部副职和人力资源部调任,还有大量HRBP来自社招。2017年HRBP已经成熟。HRBP在广联达的编制属于人力资源部,但是他们为业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同时提供服务。HRBP的职责也很清晰,人员培养、政策落地。想要离职的员工,在与HRBP的交流后,三分之一可以挽留。因为有HRBP的存在,部門和员工有问题都可以找到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员工的幸福感上升,离职倾向下降。HRBP的离职率很低。广联达HRBP因为不能适应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认识有误,导致离职,目前只有一位HRBP离职。这也能反映出在广联达HRBP自身的离职倾向与HRBP的岗位职责等没有关系,与自身主观因素有关。

三、案例分析及讨论

通过面谈、微信咨询、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广联达HRBP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造价渠道HRBP主管费经理、造价产品HRBP主管李经理、HRBP王某、HRBP李某、HR李某、HR王某、产品部经理马经理、产品部员工郝某、产品部员工刘某。

综合访谈,可以发现HRBP因为部门不同职责不同。有些偏向业务,他们要配合部门做业务,有些部门HRBP的重点是员工关怀。对于职责是倾向于员工关怀的HRBP,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努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间接影响离职倾向。广联达大HRBP的职责是方案设定,小HRBP是做HR专员的工作。他们虽然隶属人力资源部,却主要为所在部门服务。若有优秀员工想离职,HRBP会不计成本的留下他。人力资源部离得太远,一般不会精准的发现员工的心理动态以及需求,人力资源部只做一些具体的实施工作。HRBP的价值要更高,要精准的掌握部门的人才需求、员工需求。适时为员工制定培训方案、给员工他们想要的福利。将需求提供给人力资源部,和人力资源部良好的配合后,完成业绩。可以说,HRBP是更贴近员工的HR、行政、政策落地者。当员工想离开的时候,比起HR一味的打情感牌,用业务分析、行业分析会更客观的让员工抹掉离职的冲动。

四、案例研究结论

HRBP的两大职责在于政策落地和员工关系,也就是大HRBP和小HRBP的工作。大HRBP的政策落地让员工感到工作环境的舒心和信任,导致降低了自己的离职倾向。小HRBP为部门和员工提供切身的福利。在没有HRBP的时候,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相隔很远,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员工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关怀也仅仅是跟着公司大方向去完成,这无形让员工有一个离职的理由——在公司没有归属感,得不到温暖。这时候小HRBP可以补漏。员工想提升能力,小HRBP可以为其量身定制;员工做了工作,小HRBP给予第一时间的肯定;员工家里有重大变故,小HRBP最先发现并第一时间通过部门给予支持。小HRBP不仅是HR,也是精通业务的人员,这样和员工会有更多的话题,更有可能性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通过后续研究,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比较起没有HRBP的时候,有HRBP明显的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HRBP通过制定适合员工的培训、业余活动、给予员工工作肯定、培养员工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从而降低离职倾向。研究假设成立。

【参考文献】

[1] 解秀丽.HRBP中国式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106-107.

[2] 向辞姣.HRBP如何提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J].人力资源管理,2013(9):37-38.

[3]陈岩,陈雷川.HR新角色——业务合作伙伴(HRBP)[J].人力资源管理,2013(8):27-28.

[4]康志军.HR转型突破:跳出专业深井成为业务伙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6-64.

[5]杨威.基于HRBP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N].人民邮电,2016-05-24(7)

[6]高霞,王炳天.HRBP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定位分析[J].商,2016(09):13.

[7]刘飞.HRBP视角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改进[J].人力资源管理,2015:27-28

[8]王敏.HRBP视角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改进[J].经营管理者,2016(01):173.

[9]蔡成喜,刘越.HRBP转型路径研究——基于战略柔性角度[J].中国人力资资源开发,2013(17):39-43

[10]刘松博,裴珊珊等.我国HRBP胜任力研究[J].开发技术,2016(06):34-39.

[11]陈壁辉,李庆.离职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7,6(1):26-31.

[12]李博为,宋联可.离职意向的态度因素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7(5):113-114.

[13]王忠民,陈继祥等.影响员工离职的若干组织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75-78.

[15]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24-29.

[16] William K Roche, Paul Teague. Business partners and working the pumps-Human resource managers in the recession. Human relations, 2012:1333-1358

[17] Martin McCracken, Paula OKane, et al.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 lifecycle model:exploring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BPs and their line manager partners evolv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16,27(1):58–74.

猜你喜欢
离职倾向
热电行业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公务员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