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4-30 11:11赵洪锐李英勤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问题对策

赵洪锐 李英勤

【摘 要】高校实施“校农结合”模式对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具有独特作用。文章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索“校农结合”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分析了“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着农产品配送机制不完善、教育扶贫形式单一、特色产业扶持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互联网+”手段、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开展多样化教育帮扶、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农结合;脱贫攻坚;问题;对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到2020年打赢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近三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展了定点帮扶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6个村中的新关村和摆卡村两个一类贫困村,探索并实施了“以产业培扶”为根本,构建了包括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综合施策、示范引领等“校农结合”扶贫模式。这种高校与农村结合的扶贫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进行助推贫困落后农村脱贫,高校最大的智力优势往往也是一般农村落后贫困的主要因素。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素质人才,因此带给贫困落后农村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智力上的帮扶。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助推脱贫的工作不仅是长期的物质帮扶,而是在经济、思想、教育和生活环境上全方位的帮扶,做到真脱贫,真扶贫,达到贫困户可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大量调查搜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情况,对该校“校农合作”的新模式从产业、教育、基础设施、旅游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在分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探讨校农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卡蒲毛南族新关村和摆卡村早日脱贫致富。

一、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产业扶贫取得一定成效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组织农业科技者、教师等到卡蒲毛南族乡,科学地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气候、水利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帮助新关村、摆卡村等周边村规划农产品种养的种类,明确该地区适合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产品和不适合发展什么农产品,发展优势农产品,减少劣势农产品的种养。2017年底,劣势辣椒和鸡的种养较2016年底分别减少25%和12.5%,优势品种生猪、萝卜较2016年底分别大幅度增加173.73%和200%。[1]该地区的农产品结构得到合理地调整,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的问题,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自从确定了帮扶的对象后,多次组织农业科技教师到新关村和摆卡村进行走访调研,发现农民增收难,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产品卖不出去,缺少稳定的销路,缺乏消费者市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该校现有师生1.5万余人,每天消费大米、猪肉、蔬菜等农产品10余吨,学校食堂每年需要采购价值8千万元左右的农产品。[2]这样旺盛的消费需求正好可以解决新关村和摆卡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该校为解决贫困村销路难的问题,于2017年3月22日和擺卡村、新关村签署了长期的农场品供需合作协议,学校定点采购贫困村的农产品,带动了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扩大,萝卜种植面积增长28.72%,小瓜增长101.16%,辣椒增长33.61%,黄豆增长36.54%,西红柿增长40.15%。到2018年初,新关村和摆卡村总共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元,带动1199户4798人贫困农户受益,每户增收约2500余元。[3]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脱贫。

(三)养殖业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自从2017年初以来,合计帮助卡蒲毛南族乡建立起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1661家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申请养猪。卡蒲毛南族乡生猪存栏从“校农结合”前的1956头增加到现在的4210头,增长2.2倍;养鸡数量从3.39万羽增加到6.81万羽,增长2倍;牛存栏增长1.3倍,[4]养殖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也就是说贫困户养殖的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益就越大,贫困户的收入就越高。

(四)教育扶贫力度加大,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做出了贡献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关于开展平塘县人口较少民族村整体脱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中第二条,就是开展教育帮扶。该校对重点帮扶的新关村小学进行教育帮扶,捐赠图书207本,文体用具238件,笔袋92个;该校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具有一定作用;该校每周为新关村小学的学生上两天的英语课。除此之外,该校对该贫困村考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免除学费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用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为落后的贫困村送去宝贵的知识,有效地开展对教育方面的帮扶,对该地区的教育做出了贡献。

(五)协调整合各方扶贫资金,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能

自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帮扶卡蒲毛南族乡以来,协调整合来自于发改、扶贫、教育、农委、民宗、企业等扶贫资金2897万元,并且将这笔扶贫资金运用到各个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1994万元,其中用于建设道路和广场639万、安全饮水355万、拟投园区1000万;在产业扶持方面投入585万元,其中蛋鸡180万元、贡柚25万元、黑猪养殖补助300万元、蔬菜种植补助80万元;在村级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0万元。[5]科学地将扶贫资金合理进行分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把资金放在准确的位置上,避免出现盲目利用和浪费资金的现象,从而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能。

二、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通畅,配送机制不完善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卡蒲毛南族乡自从被帮扶以来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其道路硬化达到100%,而且实现了组组通路,但是路修好了,又出现了农产品销路狭窄的问题。自从该贫困村与学校签订供需协议以来,该校食堂进行定点采购该贫困村的蔬菜和牲畜,这才有了一条稳定的销路。但是协议只签订到2020年,这说明这条销路也不是长久稳定的,这种帮扶方法也只是缓解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虽然该校在帮扶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其他销路,在2017年底将2700多斤的绿色蔬菜销售到深圳市场,并顺利通过广东深圳凯吉农产品检测认证公司的严格检测。这种办法产生了一定的费用,一是长途运输的费用,二是在长途运输中蔬菜保鲜的费用。因此销售渠道还是存在不畅通的问题。在配送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学校是到新关村和摆卡村进行现场采购农产品,所采购的蔬菜还需要运送到学校食堂,学校与绿通公司签署供货合作协议,农产品运输所产生的费用问题还是由学校来解决的,所以配送机制还是不完善的。

(二)教育扶贫形式较为单一,教育培训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育扶贫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进行教师培训指导、给学生每周上两天的英语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是国家繁荣强盛的根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现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不能实现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说新关村和摆卡村这种一类贫困村的教育水平了,教学质量、教学设施都是落后的。因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英语方面扶持过于单一。虽然对教师也进行了指导,但是大学的教学方法跟小学的教学方式、侧重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老师。虽然都是教书育人,但是也不能忽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中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跟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教师培训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小,产业扶贫效果不显著

为打造卡蒲毛南族乡的特色产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于2017年5月份到该乡对其特色资源进行考察调研,并发现两种特色产品:刺梨米酒和姜草养生茶。当天对其如何做大做好特色产品和如何申请国家专利保护、地方特色产品认证进行详细地指导,[6]让该乡具有的特色资源成为优势产业。但是到2018年初,特色产业的发展基本上仍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将扶贫的重心仍是放在了解决基本农产品产量和销路上面,忽视了卡蒲毛南族乡特色资源的发展,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小,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四)贫困户缺少内生动力,扶志扶智亟待加强

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贫困地区列为最重要同时又是最薄弱建成小康社会的地区,因此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扶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积极地帮扶,着重扶持贫困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前扶贫大环境下,出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种现象是:一些贫困户坐等帮扶,缺乏内生动力,只能依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成为了国家的“米虫”。另一种现象是:一部分贫困户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严重落后和自身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他们看不到希望,不相信扶贫政策能给他们带来改变,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因此一部分人只是将校农结合看做一种坐享其成的途径;一部分人不相信校农结合,处于观望状态。

(五)扶贫资金使用缺乏监督机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关于开展平塘县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村整体脱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研究,发现在第五大点(保障措施)中缺少对资金合理使用过程的监督措施。监督机制的确立有利于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扶贫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例如在一些还没有经过全方位考虑和评价过的项目上,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使得资金大量的流失,用不到关键的点上;在一些卓见成效的项目上,资金的后期投入又跟不上,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成为摆设。一些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项目反而得不到资金的支持。

三、加大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完善配送机制

当下的世界就是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要赶得上经济发展的潮流就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机会,在互联网不断发展中产生了“互联网+”的新业态,各个产业都想乘上“互联网+”这艘诺亚方舟。农业这种传统产业,更要牢牢抓住“互联网+”这种机会进行线上销售,不断扩大销售市场。而线下销售,首先考虑距离问题,优先选择就近的较大的销售市场,如学校食堂、医院、超市、公司等需求市场。供需双方进行协商签订供需协议,以便减少运输以及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保鲜的费用。但是无论是线上還是线下销售,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配送机制,与运输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解决配送问题。

(二)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开展多途径多样化教育培训帮扶

在学科知识上,不仅仅局限在英语方面的教学帮扶,还要充分发挥各个二级学院的智力优势,如数统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让学生了解不同知识领域。在教学方面上,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方面的扶持,也要对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要具体分析中小学教师应掌握哪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才能更有效果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例如可以开展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讨论会,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优秀的中小学进行直观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其实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人文的关怀、平等的交流和学习上给予关注,让其感受到作为乡村教师的意义所在,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帮扶,使教育帮扶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切实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高度转变思想观念。要充分地意识到特色优势产业对脱贫攻坚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刺梨米酒和姜草养生茶是卡蒲毛南族乡的特色产业,因此要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建立微信即时销售平台、公众号推送信息、免费品尝等方式,利用新媒体传播效应,积极组织农产品推介,吸引人们的目光,扩宽消费者市场。可以吸引专业优秀人才利用该特色产业进行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给予其有效地帮扶,可以在生产与加工、包装设计、商标与品牌及市场运作情况等方面进行具体详细地帮助。

(四)扶贫先扶志扶智,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该校要真正地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农民这种处于观望和坐享其成的心理,该如何转变这种心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法,开展心理疏导,转变贫困户等靠要的传统生活,培养其要独立生存的思想,不要认为摆脱贫困是国家的职责。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针对一些思想保守的贫困户要登门走访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介的力量如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形式,发布相关有助于贫困户转变思想的内容。提升农户的文化素质,丰富精神世界和开阔眼界,在村里开设书籍阅览室,可以自由借阅书籍报刊,鼓励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在农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不断学习。

(五)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

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要定期到帮扶村对各类项目实施进行监查,明确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并向上级进行详细地工作汇报,以便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进行追责。对于追责问题,一定要从严从快惩处扶贫资金利用违规问题。定期回访被帮扶的贫困户,倾听贫困户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事情真相,防止被一些相关人员哄骗。监督人员一定要本着为贫困户谋利益的想法,事实求是地开展相关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治松.“校农结合”脱贫攻坚新实践[J].当代贵州,2017(37):40-41.

[2]吴昌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滴灌”式帮扶甜在群众心窝窝[N].贵州日报,2017-10-01.

[3]吴红梅,李永波.贵州“乡村振兴”田野调查实录之四“校农结合”助力毛南族聚居村脱贫[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4):2.

[4]吴昌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对接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 “校农结合”助推高质量农产品“走出去”[N].贵州日报,2018-8-30.

[5]邹联克,陈世军.地方高校实施产业培扶的扶贫路径选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教育,2018(06):3-7.

[6]岑剑.我校科研处到平塘卡蒲毛南族乡帮助合作社开展知识产权申报工作指导[EB/OL]. http://www.sgmtu.edu.cn/info/10483/88780.htm.2017-5-27 .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