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城市职业女性生育二胎的因素

2019-04-30 11:11黄丽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二胎影响因素

黄丽

【摘 要】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是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利时机。遵循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全面二孩”的政策并未引起新生人口的高潮,本文试探索职业女性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职业女性;二胎;影响因素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两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根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对全国十个省市、0-15岁的上万名儿童父母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3%的一孩家庭沒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在发达省份、城市地区、高学历的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家庭不愿意生育二孩。生育二孩给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带来巨大挑战[1]。

一、推行全面二胎政策的对时代必要性

(一)当下中国的新生儿出生率不断下滑

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已经30余年,可以说这一政策是导致中国新生儿数量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2013年,中国每千人对应的新生儿数量是12.1,而在改革开放后的高峰期1987年每千人中对应新生儿高达23.3。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12.1‰的出生率低于美国的13‰,马来西亚的18‰以及越南为16‰。即便在人口问题严重的日本,出生率为8‰[2]。

(二)中国劳动力数量收缩

不断下滑的出生率导致了适龄劳动力正变得原来越少,据相关研究报导:2014年,中国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下降了160万或0.2%,至10.04亿,为至少20年来的首次下滑。全面放开二孩能有效解决劳动力供给的问题,降低劳动力成本,减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当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出现严重扭曲。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老龄人口不断增长,从而限制劳动力规模,增加医疗保障成本,并加重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两个青年人要抚养四个老人,我国社保基金将面临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四项社会保险当期结余了近6000亿元,尚能维持收支平衡,但是2014年社保基金收入的增速仅为10%,而过去这一增速一直维持在20%的水平,未来面临着较大的抚养压力。根据测算,如果不放开生育政策,2050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34.5%,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9.9%,这将有助于减轻社会长期抚养负担[3]。

(四)国内消费市场低迷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压力。而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测算,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每年将带来新增消费达1200~1600亿元,这将有效将目前高企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看出,“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改善人口结构、补充劳动力资源,这将在长期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有助于减轻社会抚养压力,以及经济结构向消费驱动的转型。

二、影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因素研究

全面二胎这一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大部分符合生育条件且有意愿生育的职业女性家庭与职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职业女性在兼顾家庭和职业的同时,主要会考虑一下因素:

(一)自身态度因素

态度指自身形成的一个评价倾向而不受他人影响,一般而言,态度越趋于正向,则个人的行为意向就越强。当前社会,绝大多数城市职业女性已经摆脱了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她们更多的是认为生孩子是为了情感上的需求,也更加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存在,而不是满足自己某个目的或具有某种功能。可以看出生育二胎的主动权实在于女性本身的。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既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包括个人收入水平,是家庭决定是否生育二孩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也就是经济压力。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养育孩子成本快速增长,物价、房价飞升,巨大的经济压力成为抑制生育的重要因素。收入状况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呈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收入越高的职业女性更有可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水平,拥有不错的职业,她们有更加独立的思想观念,不愿意接受以生育来完成自我实现的传统的生育观;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和生育意愿是呈负相关。

(三)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包括生育政策、养老福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相关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制度的完善可以较大程度上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四)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和社会文化习俗及自身所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文化因素一般会转换成为心理层面的潜在因素,即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际行为。例如,在中国的北方省市有不少地区还是注重“有儿有女方为好”的传统文化,生育二胎的意愿整体强于长三角的省市;农村家庭的“传宗接代”思想也依旧有部分地區残余,所以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以来,农村二孩的出生率还是持增长速度的,因为本文是研究城市职业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所以不作展开探讨。

(五)大孩影响因素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准备生育二孩的家庭面临着家庭结构将发生改变,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无法适应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很容易造成大孩内心落差。据相关文献研究显示:大孩对父母生二孩的态度总体还是理解支持的。对父母生二孩持赞成、理解态度的孩子仍为大多数,占到57.9%,已超过半数。而其中无所谓态度的有28.95%,持反对态度的则只有13.15%;同时,大孩期望与二孩的年龄中,学龄前年龄段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且随着年龄的差距增大,比例越来越低。可见大孩并不希望与弟弟妹妹之间的年龄差距过大。可以看出,适当的生育年龄对母婴双方都很重要,这也是职业女性考量生育二胎的重要因素[4]。

(六)社会评价因素

社会评价是家人、朋友及整个社会形成的普遍评价,社会评价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对个人产生影响。在通过对身边职业女性做的访谈后,可以发现家人和朋友对自身生育意愿的影响小于预期,职业女性在自身的行为中更多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城市女性的个人独立思想较强,在二胎政策实施的主力军——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适龄生育女性身上更为突出。

三、推行“全面二胎”的建议

(一)政府为二孩政策的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政府后出台二孩政策后应进一步为女性提供保障性制度,增加国家财政对生育基金的专项拨款,同时尽可能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施行男性职工陪产假制度,在各个方面做出更加具体化的規定;再者,一些企业对孕产哺三期职业女性推行弹性工作制,政府可对该部分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最后,政府应推进生育成本的社会化,由社会共同承担生育成本,对生育家庭实行儿童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政府若能从立法上对上述建议做作出明文规定,则将有效减少全面二孩政策带给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用人单位对女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面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越来越多女员工将步入孕产哺三期阶段的现状,用人单位应当从女职工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给予女职工生活上的便利,比如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同时应对三期女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根据三期职业女性的工作能力以及身体状况,适当地对她们进行工作上的调整,让她们能够在兼顾身体的同时,做好岗位上的工作。此外,用人单位应为三期女职工提供学习的途径及环境,引导女职工通过网页、书籍等多渠道拓展专业知识、了解职业信息,尽量减少女职工回到工作岗位后发生“脱轨”现象[5]。

(三)女性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提升自我

女性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怀孕前应做好多方面思考,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储备好足够的资本,这样的话即便由于生育而短期中断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返回职场的时候也不会因此而有所不适应或者能力跟不上。如果返回职场后发现自己被调岗或是面对劣势情况,一方面应进行维权,另一方面可按照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再寻找合适的发展机会。职业女性即便生育后也不应放弃学习,要持续更新知识,提高职场竞争能力,只有不断提升个人,才能不被淘汰。

四、总结

经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均对女性选择生育二孩意愿的有所影响。政府应当为城市职业女性提供更宽裕的生育时间和生育福利,降低女性生育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加强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和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确保福利政策普惠人民;积极打造“互联网+”妇幼健康项目,完善网上带教和远程会诊,兼顾大孩的心理健康;同时应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扬“二子多福”观念,鼓励生育二孩。

【参考文献】

[1]宋利.二胎对家庭青少年影响的调查研究[J].山东青年,2017(6).

[2]王妍凌云.单独二胎政策对家庭伦理功能的影响研究[J].青春岁月,2015.

[3]陶巍巍,陈正女,陈丹,宋翠萍,师雅杰.全面二胎政策背景下职业女性生育观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7(9):3310.

[4]张佩瑾,于晋,庄海茹.浅析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80后”家庭的二胎生育意愿影响[J].智富时代,2017(9).

[5]王霞.全面二胎政策背景下女性的生育意愿研究[D].郑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二胎影响因素
孩子,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二胎”导致“教师荒”?
“二胎”来袭,你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