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评析

2019-04-30 11:11宋娇妮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宋娇妮

【摘 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本文通过对台风“山竹”过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出一系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9月16日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登陆,袭击了广东、香港及澳门等地。台风过后,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街道的积水退去之后留下了满地的垃圾,人们不禁感慨,这是“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曾经倾泻到海洋里的垃圾,现在又被海洋还回来了。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隨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矛盾,困难和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目前,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思考此次台风事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生态问题已经呈现,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表达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马克斯恩格斯的早期作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构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同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为人类提供养育成长、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自然界是一切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而且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自然界的制约。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可以脱离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

2、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最重要的中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使自然物质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向自然界排出“生产排泄物”;在消费过程中,人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向自然界排出“消费排泄物”。一旦人类的行为超出了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3]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们不应该向自然界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更不应该向自然界过度排放各种废弃物。同时,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只有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所作的对自然的干预而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才能增强自己行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和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反观台风“山竹”事件,虽然台风属于自然灾害,人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那些被台风带回来的塑料瓶、垃圾却是人类曾经亲手扔进海里的,我们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人类对环境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过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破坏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终有一天我们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此次台风“山竹”事件引发了人们许多的思考,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的分析,对我国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建设“两型社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我国传统工业化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两型社会”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在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中国,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浪费有限的资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4]要改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我们要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讲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5]经济的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生态治理也离不开绿色技术、生态技术的发展,因此,生态科技制度的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我国的生态科技制度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生态科技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生态科技研究。第二,培养生态科技人才,推动生态科技发展。第三,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产、学、研相结合体制,使生态科技的研究与应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支撑制度体系。制度不仅包括责任规则、惩罚规则等正式规则,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文化等非正式规则,而且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文化与价值信念,[6]具体途径是:第一,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的道德风气。第二,在反思生态危机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弘扬生态文化,唤起全民生态意识。第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断丰富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态文化知识,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的自律体制。

当下,资源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这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做出新的选择,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常嫣.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