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2019-04-30 06:48叶匡政
百家讲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叶匡政

美国发生过两桩惊天大案,两个刺杀总统的凶手都随身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对其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凶手在狱中发表声明,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从这两个极端案例,可以看出这本书对美国年轻人的影响之深。

而这本书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是个传奇人物,虽逝去多年,但对世人而言仍是个谜。

塞林格连中学都没读完就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然后回到纽约从事写作。陆续发表几篇短篇小说后,1950年7月,以“富二代”的故事为原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

小说主角霍尔顿只有16岁,虽生于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且空虚,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又是受害者,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如今看来仍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以便出人头地后可以买辆凯迪拉克……”

从着装、谈吐到思维方式,霍尔顿的出现都是一次对传统的颠覆,年轻人认为这本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因此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他们渴望从社会中获得真诚、爱心与善良,但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总把他们带离这些珍贵的东西。成长中的无奈与迷茫,逃避还是面对,成为每一代年轻人都要探讨的话题。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将童年理想化,认为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纯粹的,而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一些悲剧色彩。几十年来,人们只要谈到社会对童真的破坏,就会想到塞林格這位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到书中说的那道“悬崖”——“悬崖”上是纯真的童年,“悬崖”下是世故的深渊。或许塞林格想永远守住童真,所以选择逃避成人世界。

他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缠着高大、密集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人们若想拜访他,必须提前递送信件,被他拒之门外都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间,媒体想找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十几年间,他只出过三篇中篇和一篇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足以让他衣食无忧,至今这本书在美国的年销量仍在20万册以上。

隐居六十多年后,塞林格在家中逝世。愿他在天堂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些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附近除了我没一个大人,我就站在悬崖边守望,如果哪个孩子跑到悬崖边,我就把他捉住。”

猜你喜欢
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双重性格的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守望者
塞林格拒绝总统邀请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俏皮精灵
美士兵写反战歌曲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