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交流的见证蒙古国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的玉璧

2019-05-03 02:29邓新波
大众考古 2019年9期
关键词:玉璧龙纹墓葬

文 图/邓新波

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玉璧

蒙古国高勒毛都2 号墓地(Gol Mod 2)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该墓地于2001 年被发现,随后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对编号为M1 的大型墓葬及其陪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出土概况

M1 为一座墓室达46 米×46 米、墓道长37 米的在地面用石块砌出明显“甲”字形的大墓。在其东侧有27 座圆形积石墓组成南北向的弧形队列,在弧形队列和主墓之间另有一规模最大的圆形积石墓,这28 座圆形积石墓葬都是M1 的陪葬墓。

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匈奴墓,墓地的14C 测年范围为公元20—50 年,墓葬内出土的汉式铜镜的年代范围与此相符合。蒙古学者非常肯定地认为M1 就是一代匈奴国王的墓葬,也就是汉朝文献中提及的某位单于的墓葬。

玉璧出土现场

左为玉璧线图,右为玉璧

M1 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随葬品,包括汉式马车、马车附带的鎏金或包银的马具、汉式漆器及金属容器等。在此重点介绍一件出土于木棺内的玉璧。棺内被盗极其严重,因玉璧紧贴棺壁而逃过一劫。玉璧为出廓璧,青玉质,有土黄、深褐两种沁色。出廓部分透雕双龙,出廓部分高度占璧本身直径的近1/4。主纹分两部分,外区为龙纹,龙形大致呈“M”形,龙身从龙头部伸出,波浪状起伏,一直到尾部;内区为谷纹,缘起棱。玉璧外径18.5 厘米,内径3.4 厘米,通高22.8厘米。该玉璧装饰精美、构思巧妙、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汉文化器物。

汉代同类型玉璧

在中国汉代贵族墓中出土过多件M1出土玉璧的同类器物,经不完全统计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河北定县中山简王刘焉墓、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山东青州马家冢子墓等。

满城汉墓M1 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的墓葬,年代在西汉中期的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或稍后.出土编号为M1:5048 的玉璧,洁白晶莹,璧面琢刻排列整齐的谷纹,璧身上端出廓部分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璧身两面内外缘处起棱。玉璧外径13.4 厘米,内径4.2 厘米,厚0.6 厘米,通高25.9 厘米。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甬道:170),璧身饰排列有序的谷纹,上端出廓部分透雕一只回首张嘴的螭龙,两边环绕卷曲的云纹。定县北庄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青玉质,出廓部分近似于长方形,其高度仅有璧本身直径的1/4 左右。璧面琢刻谷纹,边缘各刻弦纹一周。璧上端刻有透雕附饰,作双兽曲身舞爪相斗的姿态。玉璧外径19.9 厘米,厚0.7厘米,通高25.5 厘米。据研究,墓主可能是中山简王刘焉,下葬年代可能在公元90 年或稍后。定县43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青玉质,局部红褐斑,上端和两侧均出廓透雕,上部为二龙衔环,两侧饰龙纹,主纹为乳丁纹。玉璧外径24.2 厘米,厚1.1 厘米,通高30 厘米。据发掘者研究,墓主“应是嘉平三年(174 年)死的中山穆王刘畅”。山东青州马家冢子墓出土玉璧,白玉质,两面内外缘及中部各有一圈突棱,将璧面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外区减地浮雕盘绕卷曲的龙纹,璧上端出廓部位透雕两只相对的螭龙形饰,其间透雕纵向“宜子孙”三字。玉璧直径20.7 厘米,厚0.6 厘米,通高30 厘米,重达375 克。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玉璧(M1:5048)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甬道:170)

河北定县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璧

交流的见证

山东青州马家冢子墓出土玉璧

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的玉璧与以上叙述的汉代贵族墓中出土同类器物相比,无论是玉料还是雕琢工艺,都属上乘之作。有学者依据出廓部分的位置不同将这种玉璧分为多个类型,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玉璧属C 型,即玉璧上方出廓。刘胜墓、狮子山楚王墓、刘焉墓、青州马家冢子墓等出土的玉璧也都属C型。而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玉璧与青州马家冢子墓出土玉璧,在造型、纹饰上都有极高的相似度,只是存在出廓部分有无吉祥文字的差别。

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玉璧龙纹局部

出廓玉璧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到两汉时期比较多见。具体来说,东汉时期璧的流行程度要远低于西汉,而玉璧的主要产地则是拥有发达琢玉技术和高超玉工的中原地区。玉璧的使用人群多是中级以上的贵族或官吏,诸侯王一级最多。有关学者对玉璧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璧中的出廓璧只有诸侯王可以使用,另外越是高等级的墓葬,玉璧中的分区璧占比越大。可见像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的这种分区璧由于制作程序较为复杂、工艺要求高、成本较大,能拥有分区璧也是身份的象征。西汉中期之后的玉璧多为圆润细密的谷纹,多组附饰逐渐开始向单组发展,顶端装饰(出廓部分)突出,而且呈由高向低变化的趋势。玉璧也越来越精致细腻,这应与雕琢技艺的进步与娴熟不无关系。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的这件玉璧内区主纹是谷纹,雕琢精细,外区龙纹的细节表现生动形象且出廓部分的浮雕技艺高超,线条圆润,该玉璧的制作时代在西汉中期之后是无疑的。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纵观汉匈关系的历史,汉代匈奴与中原王朝双方基本以和亲与战争两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文化交往,和亲与战争交替出现,其中又以战争关系为主。然而即使是在相互厮杀交战期间,双方的文化、经济交往仍未断绝。

高勒毛都2 号墓地M1 出土的玉璧,虽墓地年代推定为公元20—50 年,即东汉早期,但该玉璧的制造年代很可能要早于东汉早期。从玉璧的造型、风格方面分析,M1 出土的玉璧有明显的西汉中晚期特色。匈奴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双方的交往存在这种“文化相对滞后”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汉书·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好汉物”,即倾心于中原汉王朝的物质文明,以至于在战争时期双方仍然“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当然,在和亲交好时期,双方的联系应该更为密切。现在虽不能确定M1 的墓主人是哪一位匈奴单于,但这件玉璧来源于中原汉王朝,是通过中原汉朝皇帝赠予匈奴单于而后随葬于墓中的论断,是基本没有疑问的。

猜你喜欢
玉璧龙纹墓葬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瓷器上的龙纹
吉庆祥瑞的东汉吉语璧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
皇太子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