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与李斯特的经济学方法论比较

2019-05-04 13:57阿里米热·阿里木
都市生活 2019年1期

阿里米热·阿里木

摘 要:本文在探讨亚当·斯密和李斯特各自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亚当·斯密与李斯特的经济学方法论的不同,同时也涉及到了以李斯特为首的历史学派与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学派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关键词:古典学派 历史学派 经济学方法论

一、社会时代背景比较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英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斯密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创建时期。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英国社会的面貌,英国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圈地运动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扩张等,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英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18世纪中叶,工业产品竞争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所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已经成为了资产阶级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英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也是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制造业的过渡时期。而这时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对重商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一次伟大的变革。

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国内邦国林立导致经济上的隔离,工业受行会势力的束缚,农业也没有摆脱封建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下,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已经盛行整个欧洲,但是由于德国国内不发达的市场机制以及脆弱的民族工业,这些社会情况使得德国拒绝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德国工商协会顾问和保护贸易学派旗手的李斯特以生产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创立了为经济较落后国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与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讲述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展开他的论述。

二、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比较

斯密的经济理论及其伦理思想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产物。他不仅从古希腊的哲学中汲取了理论的养分,而且还受到了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思潮和从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思想的影响,并且把“自然秩序”作为构建自己的经济学说体系的哲学基础。“自然秩序”是指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而这时人们会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最终实现社会的利益。而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人的自然本性,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着市场进行规范的、良好的经济活动。因此斯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运行可以完全由市场按照经济规律自行调节。

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了近半个多世纪。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李斯特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的经济思想中渗透着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德国历史观的核心是假设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间存在根本的差异,因而人文和社会科学应使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主张自然现象本身缺乏有意识的目的,而历史则由具有意志力和目的的、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人类行为组成,历史成为理解人类事物的唯一指南。历史学派经济家认为,经济发展是独特的,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自然法”,因而反对古典学派所崇尚的“自然秩序”。

三、经济学研究方法比较

(一)理论体系基础

李斯特以强调“国民经济学”而著称,他的方法是“国家主义”。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与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相对的“国家主义”观念,并提出他的学说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国家”,认为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在这一点上他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有着根本的不同,他认为国家的力量与个人力量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认为古典学派的理论是空想的,缺乏实践性,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地和教条地坚持某种理论。 比起李斯特的以国家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利己”或者说“经济人”是斯密讨论的核心。他认为“利己”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自然本性通过“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他崇尚的经济自由主义也是指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行动,从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自动调节机制。用斯密的话来说,就是有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个人的经济活动,使经济持续运行并达到最佳状态。

(二)经济学方法论

斯密在其《国富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二重方法,一为抽象法,二为现象描述法斯密继承了配第和魁奈研究方法中的科学因素,并且克服了他们把归纳法和演绎法分立法缺陷形成了趋于系统的抽象法。他采取抽象法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在《国富论》中斯密运用抽象法,把工业、农业、商业统一起来考察,形成了初步的劳动价值论。

但是斯密的抽象法是初步的有缺陷的,他沒有对概念进行综合的分析,不能揭示其本质,导致他转向了现象描述法。现象描述法的特征是通过描述现象的表面联系来说明经济过程的矛盾,斯密采用现象描述法,提出了“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即商品价值由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斯密采用现象描述法是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外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之间的联系,把表面现象的联系看成是最终的本质结论,他在采用现在描述法时,没有利用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在而是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是通过现象描述法,斯密提出了一些有益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于李斯特来说,他受本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较大,将历史主义方法引入经济学。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方法,而主张以历史研究为先导,以国家为经济分析单位,从一国的物质、精神、法律、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他的理论体系是以“物质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李斯特的历史主义方法其实是归纳法的一种,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李斯特通过对各国经济发展史的考察,他归纳总结出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从德国国情出发,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生产力”概念作为他的学说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各国的经验教训得来的。

虽然李斯特利用历史主义方法,看到在历史发展的同一时期各个国家的特殊性,但是他没有把许多国家共有的一般经济学规律抽象出来,只重个性,不重共性。但总的来说,李斯特运用历史对比方法,以具体的史实与政策来论证其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斯密注重的是其二重方法的使用,这对立的二重方法导致了他的二重体系而这两种体系斯密都进行了完整的论证,构成了《国富论》的学说体系。而与其完全对立的李斯特则是以历史研究为先导,试图客观的再现历史,从各国的兴衰成败中探求历史教训,把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与政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二者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共同之处。对于李斯特的历史主义方法来说,虽然斯密没有像李斯特一样去归纳总结各国历史经验教训,但是斯密也非常关注历史,在《国富论》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中涉及到了其他例如罗马帝国等国家的经济史。说明斯密与李斯特一样对经济史进行了考察,也从中归纳出了些经济规律,用于自己的经济学说。

参考文献

[1] 刘永佶.经济学方法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5): 25

[2] 张晓云.斯密与李斯特经济学研究方法之比较.河北大学.2006

[3]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

[4] 廖乐焕.论斯密的二重方法其历史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