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尝试

2019-05-04 13:56李桂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

李桂芳

[摘   要]《网上交友新时空》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侧重课堂内容和结构,课堂结束后及时总结收获和启示,以对将来的教学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56-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为学生带来了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海量的学习资源,但另外一方面,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使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二框《网络交友新时空》为例,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设计的对象研究

由于青少年具有自由开放的心态,所以移动互联网在青少年人群中有着很强的普及性。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和QQ账号,少部分学生甚至有自己的公众号和粉丝。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间接性及青少年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社会阅历的不足和情感特征的限制,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去“判断、思考、选择、决策、交流和创造”,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力的网络公民,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工作。

二、课堂内容及结构设置

本节课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以“学生网情大调查”作为课程导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网络使用经验以及网络交友情况,用互动的形式初步掌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为课堂的正题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充分讨论,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完成议题讨论,分配发言人和点评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观点差异交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利弊共存的工具。

第三部分:利用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现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通过“出谋划策”活动,为案例中的中学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材料中主人公的遭遇,来说明网络具有隐蔽性、虚拟性、间接性的特点,启示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中学生务必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以案说法”提高学生法治意识。通过一个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分析案例中犯罪产生的原因,启示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只有具备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网络交往所带来的极大便利。

第五部分:“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应对策略研究”的实践活动。课堂内容结束后,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调查报告,从而推动学生对周围同龄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成因、提出策略,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的特色

本节课的设计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更重视学习方式革新,突出强调推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等活动性学习。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同时是一种平等关系中的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第一部分“网上交友小调查”,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①你知道的常用交友软件有哪些?②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发朋友圈?你加入了哪些群?③你进行网上交友的目的和标准是什么?④你知道文件传输助手、扫一扫、摇一摇、表情包等有什么作用吗?⑤你的朋友圈关注了哪些人,你相信他们吗?为什么?由于调查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的,所以学生的分享很快切入了学习主题“网络交友新时空,新在哪里?”,为进入第二环节“头脑风暴”和第四环节“以案说法”奠定了很好的认知、体验基础。本环节的设置十分重视学生的感受,以互动发言的形式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内容和环节设置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和养成规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按部就班的配合者。

2.对课堂评价的改变有助于彰显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价值

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凸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德行和人格健全评价不能再唯分数论,而应是全面、发展、激励的评价。本堂课设计的五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在内容上淡化了知识教育,更多的材料、时间和讨论分享放在了对事物或者事件(网络交往的利弊)内在价值的追问上,充分运用辩论、头脑风暴、活动体验、反思观察、实践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初步具备“判断、思考、选择、决策、交流和创造”的能力,努力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力的网络公民。

3.充分运用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圈”的概念,构建完整的课堂体验生态,提高教学活动的信度和效度

著名学者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的概念,他用四个元素来描述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其理论模型为: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体验式学习注重学习者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实践中。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学生网情大调查”注重学生的充分参与,让学生将自己的网络交往经验、感受、觉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呈现分享。第二部分“头脑风暴”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对现象进行反思,进而探索网络交往的利弊。第三部分“出谋划策”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发现网络交往的风险,并通过讨论总结自我保护的一般途径。第四部分 “以案说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网络交往中道德与法律规则的重要性。第五部分之所以选择“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应对策略研究”这个主题,是因为短视频应用具有“个性、好玩”的特点,满足了青少年被理解、被认可的社交需求,在青少年人群中异常火爆。它的兴起不仅消耗了青少年大量的时间,限制了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还造成了他们强烈的心理依赖。部分平台甚至还传播低俗不良的信息,严重干扰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内容低俗却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应用程序,以调查研究的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其危害的认知,明晰其让人成瘾的原因,提高学生抵制不良应用程度的能力。

四、收获和启示

本堂课中,师生积极互动,初步达到了使学生全面认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异、优势和弊端,在网络交往中加强自我保护的两大目的。而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后调查探究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网络生活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媒介使用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媒介素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调查研究活动就能够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工程。全面而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通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课程来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卜卫. 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提高媒介信息素养[J].百科知识,1993(3):41-4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