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预期”的真相是谣言之源

2019-05-08 03:22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空地榴莲传播者

哲学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分支,叫作“认识论”或者“知识论”——它主要讨论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

按照获取的途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作先天知识,大部分哲学家认为逻辑和数学就是这样的知识,它绝对可靠,和经验观察无关;第二类是通过学习和体验获得,也就是经验知识,它并不绝对可靠。经验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知,是每个人直接通过体验而获得的;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知识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也就是第二类知识——间接知识。例如,你没有吃过榴莲,但是听别人说过榴莲好吃却很臭。间接知识就像一条很长的锁链,是一环一环传播的。知识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不出错,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在原则上,任何知识都可以被验证真伪,凡是不能验证真伪的,就不是知识,而是信念了。

现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消息几乎很少是第一类的亲知,绝大部分是第二类的间接知识。因为人们就是坐在家里,通過电脑或者手机获得了信息。真正目击现场的消息发布者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人都是传播者。而传播者很容易受到误导,或者用自己的预期来代替事实。

“空地上的奶牛”这个思想实验,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可靠标准提出了质疑。在西方,两千多年以来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不过1963年,美国哲学家爱德蒙德·盖梯尔发表了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却在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论文标题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盖梯尔提出了对知识定义的质疑。“空地上的奶牛”就是他举出的两个反例之一。农民的信念“奶牛在空地上,没有丢”是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也符合知识的定义。但是,它却建立在错误的观察基础上,是纯粹走运的结果而已。这个难题,后来也被叫作“盖梯尔问题”。到现在,哲学家们还在为此争论不休。

盖梯尔问题给我们一个提示:信念和预期可能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农民因为带着“奶牛最好在空地上”的预期,所以才很容易地把黑白相间的纸看成了奶牛。而我们在上网的时候,也是怀有预期的——我们希望获得怎样的“真相”?有时候我们希望看到惩恶扬善,有时候内心却很黑暗,倾向于相信弱者被欺凌了,或者相信存在一些反常识的新知识和技术。这些预期都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

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上网的时候,很多时候深层的驱动力并不是获取知识和真相,而是想获得认可、嘲讽他人、获得优越感,这些都会被利用成为传播谣言的条件。所以我们在网络上更加需要克制非理性的情绪,反思自己的评价、立场和行为。

猜你喜欢
空地榴莲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空地一体化技术在IFTD试飞中的应用
榴莲
榴莲
臭榴莲,香榴莲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
“一个榴莲三只鸡”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