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斌:站在未来看现在

2019-05-08 03:22芮斌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华为中学生战略

芮斌

机械专业出身,误打误撞进入了IT领域,在Intel公司工作了11年;

后投身传媒行业,在上海电视台推出国内首个互联网电视概念;

他从一个媒体公司加入华为,作为终端业务的首席战略官,见证和参与华为手机业务的起步和腾飞;

……

他懂互联网,懂媒体,还懂消费者和市场,更懂战略。如今,他带着最熟悉的战略思维站在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主办的“新·锐”剧院式演讲活动舞台上。他用自己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例子告诉当代中学生:战略思维于中学生同样适用!

战略是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记:能和我们聊一聊您的第一份工作吗?第一份工作也和您现在熟悉的手机、计算机等行业有关系吗?

芮:我的第一份工作跟这关系不大。其实我是学机械的,毕业后在一个国有大型制造工厂实习。1992年,病毒感染了单位电脑,人力资源和财务的系统崩溃了,而我恰恰了解计算机的DOS系统,就用自己所学的DOS底层技术帮公司把系统数据恢复了。公司觉得这样一个人才不应该只在工厂里实习,立马把我调到信息中心,让我负责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维护。就这样,我改变了自己,从机械制造的轨道走到了计算机行业。后来,我加入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时代最好的公司英特尔。所以说起来,我进入计算机领域也算是机缘巧合,但前提是你必须有准备。准备好了,机会到了,你才能够抓得住,也才能够改变自己。

记: 众多身份中,您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华为首席战略官。您和华为这份特殊的缘分又是如何开启的?

芮:我原来是上海文广互联网的负责人,之前一直在电视行业工作。有一次,我给华为的管理层做培训,介绍电视的未来产业、生态和发展。与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交流时,他意识到我对电视产业的洞察力可以映射到手机终端。华为认可我对产业分析的逻辑,希望我将消费者文化和娱乐文化带入华为的工程师文化中。培训结束回机场的路上,华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加入华为。就这样,我进入了华为公司。

记:英特尔属于计算机领域,上海文广属于媒体领域,而华为则以电子产品为主。这些公司涉及产品领域不同,而您的身份也从开始的企业战略官,转变为现在的创业者、投资合伙人。为什么您涉及的领域和身份好似一直在变?

芮:其实变化才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我身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也要学会适应。我始终认为自己需要跨界,接触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工作经历,才能找到在变化中创新的能力。我过去在外企工作,后来去了国企,又去了民企,我现在做投资合伙人,我的身份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也在不断地跨界。而在跨界过程中,我有许多收获: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方向后,我才能看到更多的趋势,我也在变化中学会融会贯通,而融会贯通后才会有创新力。

我的工作经历其实也可以对中学生有所启发。我希望中学生能够去学习一些过去没有涉猎过的知识,多读一些现在看似无用的书,也能多接触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而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人和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界,才能在未来接受变化迅速的时代挑战。

记:您的新书、您的身份或是您的工作内容,都和“战略”这个词有密切的关系。对企业来说,战略这个词非常普遍,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战略”这个词可能还比较陌生。您能否向我们杂志的读者简单地解释一下?

芮:战略原是一个罗马单词,翻译为战争的艺术。而企业战略这个词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的发展最重要是競争战略。竞争战略是指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优势。如果站在中学生角度理解,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去确定自己的个人战略——就是怎样给自己定位,怎样在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记:如果说得具体些,您觉得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脱颖而出?

芮:做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判断,能够把不同的信息汇聚起来,并通过这些信息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适合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比如你是真的对文科有特别的爱好,但如果你本身的文科基础不强,其实你未来发展的路会很艰辛。有一个战略的分析方法论叫SWOT分析: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把SWOT的概念引入到对自己的认知上,就是要了解自己到底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我的机会点在哪里?我的问题在哪里?第二是要对未来趋势有一个判断。同学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考逻辑:不应该只站在现在展望未来,而应该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现在,思考我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回过头看现在的自己应该怎么做。

乌龟精神是华为精神的真实

体现

记:您在《华为终端战略—从手机到未来》中讲了许多华为手机发展过程中的案例,能和我们分享其中几则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芮:我想分享的是华为也会犯错误的故事。华为最开始做市场营销时,请了英国公司做了一则老人和马的广告,想突出华为手机时尚美丽外形的同时强调智慧。但这则广告播放后,没有人看得懂,手机的销售量也不太好。究其原因,其实是英国公司对于中国的文化不够了解。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想强调的是:华为不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它也会走弯路,会犯错误。但重点是我们如何在发现错误后快速地纠正,有没有很好的纠错能力和调整能力。当时犯了这个错误后,我们就在组织、流程、管理等各方面思考能不能作什么调整。让公司去走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是一种快速的纠错过程。

还有一个是关于如何向竞争对手学习的故事。2016年,三星手机出现锂电池爆炸事件。但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危机发生后,三星的收入没降反而还有所提升。这是为什么?因为它控制了手机屏幕的核心供应链,依旧实现了商业的成功。通过对比三星,我们学会了一点,就是必须掌握手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如何在处理器、屏幕、存储上发力,所以之后华为也开始专注这些方向。

记:为什么会想到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汇总成为这样一本书?

芮:我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自己这段特殊的经历做记录。我在华为工作但同时又没有被华为的文化完全影响,可以相对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一些故事,给未来的产业分析研究者带去一些素材,或者说是一些启发。二是通过写这本书也让自己不断提高,我可以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对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有一个认知。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个经历。所以在此我还想给中学生朋友提个建议——学会分享。 因为在分享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梳理你的逻辑、思路、认知,使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回溯过去其实是更好的提升。

记: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您眼中的华为精神,您觉得是什么词?

芮:我觉得是乌龟精神。乌龟精神真的是华为精神的真实体现——脚踏实地,不求快,但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行。华为最强调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冷板凳坐十年”,告诉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地积累和进步,看似这个进步不是一个大跨越式的进步,但不断积累小进步,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数学很美妙

记:您中学时有给自己做过战略规划吗?那时您思考过未来想做什么呢?

芮:我非常喜欢数学,还拿过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我中学时就开始学大學的数学知识,比如拉格朗日插值法。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做数学家。我觉得一个逻辑公式或者一个算法本身就相当奇妙。我还给当时中科院的数学研究院院长华罗庚写过信,题目叫:费马小定理之我见。在信中,我写了自己对费马小定理的认识,并把费马小定理作为我研究的方向、学习的目标。在十四五岁的阶段,曾那么痴迷地去研究数学理论——虽然现在的工作并没有用上,但其中的逻辑思考的方法却一直影响我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

记:后来您收到华罗庚院长的回信了吗?

芮:有。相信是他的秘书回复的,信中鼓励我的同时告诉我要多学习,多看书之类(笑)。我谈的那些观点对他们这些大数学家来说,的确属于很粗浅的认知,但从这件事中的确能看出我对数学的痴迷和热爱。

记:所以在读大学时,您也坚持选择了数学专业?

芮:没有。我中学时严重偏科,数学很好,但其他课程不好,所以我的总分不高,我没办法选择最热门的专业或者最喜欢的专业,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了一个相关的专业——机械专业。不过,如果有机会,我的首选肯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因为计算机在80年代中期和末期是最热的一个专业,且和数学相关。

记:回溯您的中学时代,从您自身的经历出发,您最想告诉中学生读者哪些建议?

芮:我觉得数学很美妙,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数学上。因为这个时代,无论是区块链技术、密码学,还是人工智能,都和算法、数据有关。我在中学时看了大量数学方面的书,这对我之后的人生体验和认知很有帮助。另外,我觉得多关注一些有人文情怀,与艺术有关的内容也很重要。因为这些东西是未来人工智能没法替代的。所以我觉得中学生一方面要学好数学,另一方面也要学好艺术和人文,也就是学会欣赏,学会生活。

(整理:金文先 刘飞辉)

猜你喜欢
华为中学生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战略
战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