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骑楼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对策

2019-05-10 09:42庞广仪陆一萍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骑楼北海老街

庞广仪,陆一萍

(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工商管理系;2.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广西 南宁530007)

广西北海骑楼街区被誉为“岭南第一骑楼老街”,学者们已经从文化、技术、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北海骑楼街区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化剖析,并进而提出针对性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北海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

北海骑楼街区作为岭南地区近代典型建筑,既包含有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对外来文化因素兼容并蓄,以“文化化石”的形式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浓缩在历史岩层里。

(一)商、住、防结合的建筑规划

近代之前的北海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港。1876年7月至9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英使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进行反复谈判,最终在列强武力恫吓和外交讹诈之下签订了《烟台条约》,增辟宜昌、芜湖、温州和北海为通商口岸。[1]至此,北海跃身成为桂、滇、黔等地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凡广西之北流、郁林、南宁、百色、归顺州、龙州及云南、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即“红单帆船”)载运来往。”[2]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频繁,大量商客麋集北海。据统计,清朝末年北海埠有华人2万人左右,其中商人占40%,工人占60%;外国公务人员、商人和传教士共7千人。

商客云集、货如云来当然是好事,但如何规划口岸的商业民居聚落却成为棘手问题。当时南洋的新加坡、槟榔屿等地都采取欧洲商业民居聚落布局方式,即商住一体的民居沿港排开,以方便船只停泊、货物装卸和商客出入。但是,岭南地区自古匪患众多,近代乱世中兵痞聚众抢劫使治安更为混乱,很多拥有高城深壕保护的城市都难免被洗劫。为了确保商贸繁荣,又要保护商客安全,规划者们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

第一,设置纵深防御保护商业聚落。今天的外沙内港是近代北海进出口贸易船只停泊之处,在港口入口处商业聚落一字排开,外沙岛是庇护内港和商业聚落的天然屏障,“长约六里,横列于埠前,成拱抱状,是为外沙。”规划者因势取便,在外沙岛上构筑海威城以防御海上来犯之敌。为防止陆上来犯之敌从东西两侧进犯,由地方官员倡议、商民出资构筑东西两炮台,亦可作消防预警之用,故称为“望楼地”,“碉堡仿自鄂省,即望楼地。……先是某太守议办冬防,而款无可拨,谕令地方铺户,筹捐经费,……旋办冬防不果,绅士禀奉,将此款作为建筑碉堡之用。”[3]

第二,连屋成城。中国传统城市一般都是“以城护市”,将坊市、街道置于深壕高墙的保护之内。这虽然有效保护了商旅、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但却与近代快速增长的人员、物资、信息集聚交流不相适应。为此,北海商业聚落摈弃了工程浩大的城防工程,采取“城市合一”的规划布局:老街高耸的骑楼一幢紧连着另一幢,只留出东西两头的街道入口以及狭小的通往海边码头的巷道。一旦匪群来犯,只要将街巷入口堵上就可以将老街变成城防工事。“城市合一”的设计既适应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有效地预防了匪患侵扰。这在岭南城市建设规划上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图1 商、住、防有机结合的北海老街

第三,各家自保,纵深防御。中国传统城市防御体系重点在于坚城与深壕的配合,但坚城之内的街坊民房低矮,几乎无险可守。所以,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城池攻防战,但城池被突破之后就罕有巷战御敌的成功战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城防体系一大弊端。而欧洲城市防御则十分重视各家自保、纵深防御,所以欧式建筑单体防御功能相当突出。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团民和清军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60天而不克,这从侧面反映了欧式建筑单体防御功能之强。

为此,北海老街骑楼建筑多借鉴欧洲重视单体建筑防御功能的做法,用花岗石、大理石和水磨青砖构筑,墙体厚实,一般筑有2至3层,高度在10米左右;临街一侧(里侧)门窗宽敞,以接纳商客,但一般仿照广府大院而设置趟栊门以防不测。外侧则窗口狭小,状如射击孔,以抵御来犯之敌。

第四,骑楼自身也寓商、住、防于一身。

北海老街骑楼多数是三段,每段都赋予专门的功能。上段为寓御敌和防风为一体的山花楼顶。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其造型多样化,山花两边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山花和女儿墙一般都设置有不同形状的洞口,既用于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敌人攻进街道时也可以做攻防之用,如同古代城垛。

骑楼中段为居室,主要是主人和客人起居之用。因为岭南自古称为“瘴乡”,近水之处瘴毒尤甚,据《北海杂录》记载:“现年夏季,格外炎热,居人苦之,多患痢疾,西人亦有染者。自同治季年迄今,时有瘟疫。”[2]当时北海已有较高级别的西式医院进驻,但中外人士仍然无法免于瘴毒感染,所以商人们沿用百越干栏民居旧俗,居于楼上以防避瘴毒。为了通风排毒,同时也为了美观,骑楼中段多辟有阳台,其造型主要有凹阳台、凸阳台和凹凸混合型三种。

骑楼下段为商业活动空间。单个骑楼底为开敞的柱廊,整街骑楼连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外廊式”建筑,各家楼底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打破了传统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形成了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的商业共享空间,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商业气氛。

(二)中西结合的外墙装饰

北海开埠之后,外国势力在此兴建了领事馆、海关和教堂。北海商民从近在咫尺的舶来建筑体中借鉴了以下欧式外墙装饰艺术:仿哥特式,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颇为庄严;仿古罗马券廊式,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仿巴洛克式,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欧式建筑风格一般都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老街商民大多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他们对欧式建筑风格的模仿更多出于对艺术风格的模仿。

北海老街骑楼也大量借鉴了南洋建筑风格,通称“南洋式”,其典型特点就是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兼顾防风和御敌的洞口。

北海老街骑楼同时还保留了以下浓重的中国传统或者岭南特色建筑装饰风格。

第一,镶嵌多彩“满洲窗”。“满洲窗”起源的说法之一是源自广州驻防八旗民居装饰风格。清朝承平日久之后,一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逐渐演变成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他们将当时昂贵的西洋进口彩色玻璃镶嵌在中式窗格之上,以代替传统的纸糊窗户,并世代相传而成为岭南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北海老街骑楼一些窗户也采用中式窗格镶嵌彩色玻璃的“满洲窗”,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图3 中西结合的骑楼外墙装饰

第二,保留传统的阁楼造型。老街一些骑楼底层虽采用立柱走廊来营造商业空间,但其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坡面结构,其材料也是中式砖瓦,上段并不设置山花和女墙,中段也不设置西式的阳台及装饰,而是采取木板门窗结构。

第三,镶嵌匾额。一些骑楼尽管采取了西式的墙饰,但墙面设置长方形构图框,以放置或者雕刻中式匾额。

第四,中式浮雕。商人追慕欧式建筑装饰艺术更多是为其寓意,多数人并不理解艺术表象后面的宗教和文化内涵。所以,细微之处如山花墙上设置的浮雕图案,大多取材中国民间传统的梅、竹、葫芦、兰、龙、凤凰和历史典故,寓吉祥喜庆、生意兴隆之意。

(三)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传承

今人对于“风水”理念存在两个错误倾向:其一是盲目崇拜,其二是视为歪理邪说。其实,我们更应持以下态度:首先,“风水”的确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其次,“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涵;最后,“风水”与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书画艺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理政等同属一个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3]秉承“风水”理念的中国传统工匠正是“师法自然,用建筑再现自然”。北海骑楼建筑在寸土寸金的狭小区域上,依然将“风水”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

“风水”理念强调“阴阳调和”,由于房顶遮挡太阳,故其属性为“阴”。而人如果长期在“阴”的环境下生活,并不利于身心健康。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岭南常见的广府大院、客家大院,庭院建筑往往以“冂”三面合围天井。因为天井对天敞开,便于吸收雨露和阳光,属“阳”,而房屋环抱天井,形成了“以阴抱阳”“阴阳平衡”之势。传统建筑虽然庭院深深,但室内空气可以借助天井形成内循环,吐旧纳新,老人、小孩也可以在行走不便的情况下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骑楼建筑狭长,在没有空调设备、抽水厕所的时代必然容易造成室内潮湿、闷热、恶臭,进而繁衍病菌危害人身健康。为此,工匠们根据传统的“风水”理念,在狭长的骑楼空间内开辟出2到3个天井,使骑楼内部可以接受阳光沐浴,空气得以循环更新。至今,人们在炎夏时节步入骑楼店铺里面,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依然感觉到凉风徐来。

图4 骑楼建筑天井俯瞰

“水”在传统的“风水”理念中被视为生命、生产的源泉以及财富的象征。古代大商埠都选址在“藏风得水”之处,北海老街亦如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宏观规划还是微观设计,都喜见水来而忌见其去,所以江水从村落流出之处建有“水口亭”,“亭”即“停”,挽留之意;庭院天井中排水道设于暗处而非明处。为逐利远道而来的商客当然喜欢“招财进宝”而忌讳“破财亡命”。所以,北海骑楼建筑排水系统的设置很为讲究:室内天井的排水体系设置在暗处而非明处,因为“漏水”如同“漏财”,被商人视为不吉利。屋顶的雨水也并非沿着瓦檐直接滴洒到街面,而是采用内埋式陶瓷水管排水的方法,将陶瓷水管内埋在骑楼廊柱旁直接排入水沟。一些商家还别出心裁,将陶瓷水管雕塑成竹子等的艺术造型,乍看之下并不察觉是排水管道。

传统“风水”理念对自然和建筑自身的“形势”极为讲究。岭南地区传统商铺建筑又称之为“蟹穴屋”,即店铺门、窗相对狭小但内部空间大,其形神似蟹穴,寓财富易进难出之意。北海骑楼店面仿照西式设计,不再门、窗分设,拓宽店铺对外展示的空间。但室内高度依然比门口高出1米以上,“蟹穴屋”的形与神依然兼具。

北海老街的骑楼承载了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以其独特、多元化的存在形态在中国城市的老街骑楼群中独树一帜,无愧于“岭南第一骑楼长街”的称号。

二、骑楼老街保护与开发建议

近代北部湾地区对外对内经济贸易都空前活跃,北海老街骑楼群正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骑楼老街部分建筑已经出现了破损、动摇和坍塌的情况,对其进行抢救保护已经是当务之急。

拨款修缮、“修旧如旧”是保护骑楼建筑文物的必要途径。然而拨付巨款修缮之后就将建筑文物进行封禁保护则是保守的做法。因为骑楼内部结构还是以土木框架为主,必须有人类的活动与护养方能延续其寿命,而一旦人类活动减少,土木建筑很容易毁损并迅速坍塌。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统治者集中天下之名匠、荟萃四海之良材来建造和修缮的,但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之后,宫内大量建筑由于长期废弃而迅速损毁、坍塌,仅仅25年后,新中国文物工作人员进入故宫时看到的不是金碧辉煌的景象而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骑楼建筑位于潮湿且富于盐离子的海边,土木建筑损毁的风险更大,所以必须采取保护与开发并用之策,营造“人气”以焕发建筑文物的“青春”。放眼国外,欧洲一些著名宗教建筑如科隆大教堂等,正是能够很好地兼顾开发与保护工作而很好地延续了建筑文物寿命。

对骑楼老街的开发与保护,可以围绕“近代商业文化街区体验”这一主题展开。

近年来,随着国内游客群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史体验性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来历史街区旅游,一则以专业的视角来探讨文化内涵,但更多的是领略文化气氛和体验新鲜感。因此,各地一些仿古建筑、影视城等都能通过给游客带来文化气氛和新鲜感而获得经济利益。北海骑楼老街区给游客所带来的历史和文化韵味之浓重远远超过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仿古街区,所以在打造“近代商业文化体验”旅游景点方面更具优势。

将近代街区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要强调“政府主导”。

打造文化体验型旅游景点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内容,如果不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是难以协调各种关系来完成景点规划、旧房整改、搬迁安置、宣传推广和招商引资等繁杂的工作的。

第二步是“修旧如旧”。

骑楼老街的整改过程中,要在不破坏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做好地下管网系统改善,改善老街卫生条件。“依样画葫芦”,用钢筋混凝土来恢复建筑风格很容易使建筑文物失去原有文化韵味,如辽宁绥中县锥子山长城曾被广大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誉为“最美野长城”,但相关部门在采用水泥砂浆对长城进行修复的做法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不小非议。由此可见,建筑文物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其风格与材料是建立在当时的文化理念和产业体系之上的。由于北海骑楼所用之材料如手工凿打的石砖、土窑烧制的青砖、田泥夯制的土砖已经缺乏规模化的产业基础,为此,相关部门与商家可以以旅游开发为动力,资助健在的民间匠人恢复传统建筑材料生产,为修缮建筑文物提供材料。如此方能为游客展示一个“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近代商业街区,而非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仿制品。

第三步是坚持“以人为本”大方向。

一方面,要充分照顾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众所周知,旅游产业必须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近年来女性和年轻人已经成为旅游大军的主力,他们对“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要求的内容更多,品位也更高。为此,文化街区旅游内容除了提供文化和教育体验之外,还要优化地方小吃、购买特产和体验民居住宿等服务。而近代建筑文物的土木结构和简陋的排污设计隐藏着诸多消防和卫生隐患,前些年老街空气中还不时弥漫着阵阵恶臭,挑剔的游客在这种环境中既无心思观赏、购物,更毋庸提住宿体验。为了打造“宜居、宜商”的文化街区环境,相关部门和商家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善交通、卫生和消防设施,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使游客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促进旅游消费。

另一方面,要多方协调,照顾老街原住民的需求。作为传统的商住混合街区,骑楼老街传承着岭南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内涵,而原住民正是这些文化现象的见证者与传承者。或者说,原住民本身就是一道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线。当前,北京市政府恢复老北京历史文脉,在修复胡同、庭院、河道和老街的同时,还有计划地保留和回迁原住民。北京原市长王安顺还特别强调离开人(原住民),也就是失去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因此,北海骑楼旅游文化街区的打造,可以借鉴北京等地的做法,尊重、照顾原住民的经济利益,保护和开发商业老字号,还原并延续老街商业文化内涵,以满足文化体验旅游要求。

为做好该项工作,原住民、承租商、开发商、社区组织和专家学者必须在政府的协调下,主动参与骑楼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尤其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去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降低沟通成本、保障弱势群体及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话语权,有助于推动各方找到利益的平衡点。[4]

第四步,重视老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观诸国内,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等庙会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游客愿意亲身体验的旅游项目。北海骑楼老街百年兴盛,同样积淀了不少民间信仰、节庆和技艺,这些文化元素与骑楼建筑共同还原近代商业人文场景。如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人士都很注重激发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如老街个别商户自发建立了船木家具、贝壳工艺、南珠工艺等小型民俗博物馆。疍民是老街重要原住民,他们世代漂海为生,传承着龙母信仰和别具特色的疍家婚俗,如今这些特色民俗也在政府的鼓励之下逐渐恢复。老街原住商户多是粤商之后,近年来自发组建了粤剧团,将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但是,老街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资金短缺的情形依然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要在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上加强力度,社会组织应该在社会赞助、氛围营造、人才发掘和举荐上大力配合,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开发机制,使历史老街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映成辉。

总之,系统性地梳理近代典型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保护与开发建议,是一项传承地域文脉、造福社会大众的公益工程,值得学界同仁和社会大众做出更大力度的探索。

猜你喜欢
骑楼北海老街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老街谣
北海北、南海南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欣赏
老街(外二首)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