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写的不是情诗?

2019-05-14 10:14苗欣宇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翻译者仓央嘉情诗

苗欣宇

仓央嘉措以情诗传世,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他写的不是情诗,而是一种弘扬佛法的“道歌”。为何出现此种偏差?这恐怕要追溯到其诗的最早翻译。

1930年,倉央嘉措诗歌的最早翻译者于道泉出版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收录了他翻译的62节诗歌。书名直接将这些作品定义为“情歌”,成为“情诗说”的滥觞:其后的重要译者刘希武在诗歌翻译之余写道,仓央嘉措“酣醉于文艺而视尊位如敝屣,其与南唐李煜何以异”,将仓央嘉措定位为“情种”。另一位译者曾缄则在发表他的七言绝句体汉译本的同时,还创作了一首《布达拉宫辞》,其中有“秘戏宫中乐事稠”之句,由此,仓央嘉措风流活佛的形象便被传播开来。

如果说仓央嘉措的诗歌不是情歌,那为何诗句中会有浓重的爱情色彩?其实这得从翻译上找原因。如最典型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于道泉的翻译是“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但曾缄翻译时,成了“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两句虽然将全诗意境“提升”了很多,却纯粹是译者个人的“发挥”。还有一首《十诫》,现在流行的版本前两句是这样写的:“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活脱脱像一首情诗,但其实它抒发的是仓央嘉措痴迷佛法、欲罢不能的感觉。有学者重新翻译了一下,便大变了模样:“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可见翻译的主观偏差之大。

猜你喜欢
翻译者仓央嘉情诗
仓央嘉措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情人情诗
情人情诗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