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鸣奏爱国的交响曲

2019-05-16 03:18梁伟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梁伟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沉痛地写道:“胶州亡矣,国将不国矣!”北京大学等学生代表得知这是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便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办法。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失败的情况,群情激奋。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孕育了“愛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自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来,每年的5月4日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1925年5月,李大钊曾在一篇短文中强调,“不应该把五四运动纪念日仅仅看成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天举行纪念日的时候,都加上一些新的意义”。在五四运动第95个纪念日那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并指出“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五四运动的由来

学生运动并非偶然发生,而是由深厚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Guy Alitto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两大因素:

其一,清末创建新式学校与相关的施政培养出了现代民族主义情绪。清政府当时制定了国旗与国歌,推行了弥漫着民族主义主题的教科书。这些努力最初的成果之一,便是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新式学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美国商品的销售。

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则倡导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反传统主义,“反帝国主义"被引进知识论述中。另一新“阶级”——留洋归来的学生,成为新的现代学生阶级的导师。这批留洋归来的学生,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在知识层面上领导了五四运动。

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运动总是以思想为其先导的。在这个阶段,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陈独秀创立了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青年》、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北京大学的成立,一时大师云集、星河灿烂,培养了很多具有新思想的进步学生,再加上全国各地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学子群体不断壮大,为日后五四运动中先锋力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共享了许多领导人物(特别是陈独秀、李大钊与蔡元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是稍早于五四运动的。1899年,《万国公报》已刊登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此后有许多出版物提及或部分翻译过马克思主义。但是,这些出版物当时并未获得知识分子太大的关注,直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内容才引起了关注。

从综合环境来讲,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旧中国陷人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近代工商业迎来了短暂春天后,在日本倾销势力的影响下受到冲击,加之“二十一条”的签订,民怨沸腾。此时正值“一战”,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阵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原本以为可以同列强平等地坐在谈判桌前,却还未看清“弱国无外交”的现实,直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民众尤其大学生们不仅对西方列强彻底失望,更对北洋政府的懦弱感到痛恨。于是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抗议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并不只有一天,而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5月4日到6月4日,北京的学生率先罢课游行,其他地方的学生也陆续加入;第二阶段是从6月5日到6月28日,北洋政府开始逮捕学生,引起公愤,各行各业以罢工作为支持,遂演变成全国事件。

五四运动的爆发催生了“五四精神”的产生,爱国和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与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最终目的是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的一以贯之

梁启超先生作《少年中国说》,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深情呼唤“青年可爱之学子”“任重而远”……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们对青年的情感之深寄望之重等。他们期望青年能够承担起拯救中国的使命,并且能够担当起文化革新的重任。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新青年》影响的不断扩大,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风起云涌般出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使运动触及的社会面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

孙中山曾在《兴中会宣言)中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此后,无数爱国志士以之为奋斗目标,而五四运动的发生,被学者认为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五四运动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提出的爱国思想之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教育下,一部分新青年开始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从而在思想上逐步具备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利因素。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所以他们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结合又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之后,中华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中国共产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期以来,广大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如今,“五四”青年节已成为各高校、学生团体弘扬“五四”光荣传统的重要契机,五四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遗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