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9-05-16 13:57罗妮
决策探索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语言汉语文学

罗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口号。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来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以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需求为例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文化自信;国际汉语教师;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向及当代学生学习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国学复兴在国家倡导与大众诉求双重影响下成为热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富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视野,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事理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文学创作、语文教学、国学教育、汉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文字编辑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从2018年9月开始,“00后”就进入大学校园了。他们代表着新时代的文化构成,有着新时代文化烙印的一代人将用更富有时代特色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文化。但同时他们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文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是其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未来从业的主要考量依据,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鉴于现今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从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始,按照学生的职业意愿与职场需求,将本专业划分为国学及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产业与传播三个方向。针对以上三个方向所培养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师、文创产业人员等职业相关素养需求,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海外汉语教学能力以及相关工作技能。这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亦是对本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国际汉语教师就业前景

文化的交流自古便是双向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将汉地的纺织、丝织、制作工艺带入西域的同时,亦将当地的香料、马匹、水果、音乐传入了汉地。昭陵六骏的俊逸是西域天马的风采,诗仙李白的诗作炫出胡姬胡酒的风韵,明以前我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立在“宾服四夷”的基础上。而文化的交流引发寰宇之内对东方文明的钦慕,古已有之,今之亦然。21世纪以来,世界多国学习汉语的热潮持续攀升,汉语成为了解东方文明的媒介。近年来,来华学习汉语者及在本国学习汉语者的数量持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3亿,且以50%的幅度在增长。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147国(地区)共548所,其中,亚洲34国(地区)126所,非洲43国59所,欧洲41国182所,美洲24国160所,大洋洲5国21所。孔子课堂83国(地区)共1193个(缅甸、瓦努阿图、格林纳达、莱索托、库克群岛、安道尔、欧盟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22国114个,非洲18国41个,欧洲30国341个,美洲9国595个,大洋洲4国102个。这些数据表明了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汉语教师需求量巨大,是一个就业前景乐观的职业。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责为教授海外汉语学习者汉语,通过汉字、汉语的讲解介绍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国际汉语教师工作的环境为海外,面对不同国别的学生,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因此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这关系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及中华文化传播的效果。

每位国际汉语教师都是一张中国名片。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这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技能。同时在认知上能理解中华文化,能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对文化间的差异具有敏感性,善于发现不同,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然而,由于在海外教习汉语的多为应届大学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独自面对陌生环境中的诸多问题时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此时,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导致“文化休克”问题的加重,因此,只有加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从事海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

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现状

就笔者所在院系而言,200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9.8%的学生通过选拔赴泰国任教;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3%的学生赴泰国教授汉语;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5%的学生通过志愿者选拔考试赴泰国任教;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3%的毕业生赴缅甸、蒙古、乌兰巴托等地任教;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8.6%的学生赴菲律宾、南非、尼泊尔、加纳、缅甸等地任教。另外,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领域上不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为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但就汉语专业基础知识而言,一样是可以胜任的。笔者所在学校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的3位学生到蒙古国担任汉语教师;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5位学生通过选拔,赴缅甸、蒙古任教;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有3位学生通过汉语志愿者选拔考试,赴缅甸就职。学生们的汉语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赴任学校的高度评价以及学生的一致喜爱,80%的学生被所在学校留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并通过考试的学生人数一直在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选拔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走向海外,且多数被派往东南亚国家任教。

这些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的现状从生活环境、心理状况、教学压力、工作环境等各方面来看,挑战与压力并存。就生活环境来看,发展中国家居多,发达国家居少;二三线城市居多,一线城市偏少;多人合住居多,单人居住较少。总体而言,居住环境不如国内二线城市,如远赴蒙古任教的志愿者多无法适应当地的饮食及天气;赴东南亚国家任教的志愿者也不能完全接受湿热的气候环境。就心理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到海外赴任之前对海外生活期望值过高,缺少有效、合理、客观的判断,当面对较现有生活环境有差距的新环境时,产生心理落差是必然的。沮丧、失落、抱怨等不良心理状态便会随之产生。就教学压力而言,多数国际汉语教师均在赴任前接受过国家汉办组织的较为系统的培训,教学方面能力较强,能做到丰富多样地展开课堂活动。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大量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一个人负责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工作量极为巨大。教授学生年龄阶段為小学和初中为主,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课堂秩序良好。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习习惯较差、生活习惯懒散的学生,维持课堂秩序成为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由此,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进而引发的心理压力更为巨大。就工作环境而言,部分国际汉语教师会进入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进行教学,其管理与制度相对较为完善,部分教师进入私立学校任教,与英国、法国等多国教师同属外语教学办公室,共用教学设备、共享教学资源。此外,相当多的国际汉语教师还要每年为所在学校筹备“中国日”或“中国周”等规模、时长不等的宣传中国文化的活动,其在这一活动中要进行活动前的筹备策划、活动中的环节设计,对精力、能力、体力、心理的考验是极为巨大的。在这些职业诉求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厚基础、宽眼界的专业素质教育和明目标、高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综合类院校的必备专业,长久以来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教师、文秘、编辑等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在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逐渐成为这一专业学生的择业选择。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亦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塑文化自信,开拓新的职业领域。

参考文献:

[1]朱坚强,房华强.文化自觉理念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

[2]王新燕.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动高校人文社科工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N].光明日报,2013-04-7(007).

[3]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N].光明日报,2016-12-11(006).

[4]李博,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猜你喜欢
汉语言汉语文学
学汉语
我们需要文学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