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之奇之美 天池别样魅力

2019-05-17 12:06撰文摄影徐纯
新疆人文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条带纹路冰层

撰文·摄影/徐纯

作为离乌鲁木齐市只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高山湖泊,且被传说是西王母曾经洗过脚的仙境,对于来新疆旅游观光者而言,天池自然有巨大的魅力,必须要去。作为新疆人,作为无数次来首府乌鲁木齐办公事、私事,且多次常驻于此的摄影发烧友而言,美景天池,自然也是我常去的地方。

过去游览天池,都是在夏季,所见景致尽管壮美奇丽,但与其他高山湖泊大同小异,如慕士塔格峰下的卡拉库勒湖、喀纳斯湖,无不是雪峰耸立,山峦环绕,湖水清澈深不见底,夏季碧波荡漾,松涛吟唱,绿草成荫,山花烂漫,凉风习习;冬日山、林、湖面一律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

于是,文人墨客、画家的笔下,摄影人所拍,也大都是上述风景了。其实,高山湖泊除了上述司空见惯的景致,还有被人忽略了的另一种奇观——冰裂。

最近又一次天池之行,我就领略了高山湖泊在早春时才能见到的冰裂奇观。

天池早春奇观——冰裂

此前去天池都是在夏季,这次再来乌鲁木齐恰逢隆冬过去的早春。二弟也是摄影发烧友,小弟在意大利留学的千金回来过春节,亦想去天池一游看看雪景,于是便有了天池的早春之行,便有了观赏、拍摄冰裂的机会。

原本说好,二弟、弟媳和我一同前往,但阴错阳差,他们去时竟“落下”了我。第二天,小弟驾车,弟媳、千金和我,奔向早春时节的高山湖泊。

出发之前,我所能想到的依旧是照片中常见到的那种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高山冰雪湖泊景色。二弟回来后的介绍,亦没有提到冰裂现象。于是,对此行我并无奢望,不过是再看看别人早就看过了的,并无多少新鲜感的雪峰雪山+冰封的湖面+缀挂着白雪的松林而已。

到达目的地后,尽管天气晴朗,艳阳高照,雪峰银光闪烁,但遗憾的是,这几天没下雪,湖前能当近景的松树上。积雪早已化光了,一下就没了该有的冰雪世界之感。原本想以被白雪覆盖的松树当前景的拍法也就落空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踩着积雪,爬到小山坡上,漫不经心地拍了两张到此一游的全景便回到湖边,与小弟家人沿栈道西行、北上,继续“到此一游”。

栈道就蜿蜒在湖边的山腰上,登高俯瞰,湖面一览无余,我发现临近湖岸湖面上的积雪被铲去部分,弄出几道纵横分布的冰道。其间活动着诸多游人,场面显得极乱,该有的干净的洁白湖面完全被破坏,大煞风景。这是摄影之大忌。于是我沮丧地断定,今日没戏,必无获而归。但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破坏”,却使天池早春湖面的特别景观——冰裂——呈现出来。坏事,变成了好事。

当时我尚不知冰上有奇景,继续沿栈道前行,一边走一边继续拍着。走到王母庙,估计再往前景致也是如此,不会有奇迹发生,于是我下到湖面,沿游人踏出的“雪道”往湖岸返回。到了此前不屑的冰道,震撼即刻发生。

被铲去积雪的冰道共三条,一横两纵,宽度都在二十多米。平行于正面湖岸的横冰道长四五十米,两条垂直该冰道的纵冰道长三十多米。踏上冰道低头俯瞰,见到冰面上呈现着奇异的“图画”。当时太阳从略偏一些的角度照来,只见冰面冰层颜色深蓝,上面分布着纵横交错、变幻多端的白色条纹、条带构成的奇异图案。站在纵向的冰道向博格达峰方向远眺,那又是一幅奇丽的天池冬季奇观。只见深蓝中布满白色立体条纹和色块图案的奇异冰面向远方延伸而去,尽头耸立着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和密布塔松的山峦,构成天池另一种独特、美丽、摄人心魄的画面。

这少见的冰裂奇景自然是吸引了游人们的眼球,一声声女人兴奋尖叫不断响起,男女老少无不手舞足蹈,或俯身观看,或蹬特制的冰车在上行驶,或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我亦兴奋地让小弟、弟媳和侄女或蹲或坐或躺地一顿狂拍,小弟兴奋之下竟脱去上衣,裸身打起“太极”。

之后,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观察。

随着视角的变换,冰面色泽及条纹、条带、色块的亮度、走向、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顺光时,冰面颜色最深,呈深蓝色。随着向侧、逆光角度的转变,冰面色泽逐渐变浅,直至灰色,而期间的条纹、条带、色块及结构却像是装进了万花筒,随着角度的变化变幻着模样,像树枝,像云彩,像冰山,像丝絮,像画家笔下的抽象画……千姿百态,妙不可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绝对想象不出这般奇妙如梦如幻的奇景来,更绝对想象不出这奇景竟然是由湖泊冰面的裂缝所致。

世界上的同类冰湖景观

如果但凡冰层都有上述冰裂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成因也就非常简单。问题是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布满奇异图案的冰面并不多见,并不是所有冰层都有的普遍现象。我也算见多识广,从小到大到老见过冰面无数,这种冰湖奇观却不过是第二次遇见。

第一次遇见冰湖奇观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次是去藏北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搞水坝坝址工程勘察。去日土县途中得路过延伸于中印国境间的国际性高原湖泊——班公湖。那是五月初,其时,藏北地区刚刚进入冰雪消融的春天。缺氧的车队轰鸣着,艰难地前行。接近班公湖时,远远见到湖岸耸立着延绵起伏的“冰山”,到近处才看清,“冰山”居然是由大大小小的冰块堆积而成,最高处竟然有两层楼高。冰块大都呈方形、长方形,长短宽窄与砖块差不多。湖中已经无冰,碧波荡漾深蓝一片,凌冽的高原风在水面掀起一层层波浪,哗哗地拍打着湖岸。领队见状,让车队停了下来。大家一声呐喊,手脚并用往冰山上攀爬,拍下一张张照片。

这“冰山”上的冰砖来自湖面。严冬季节湖水封冻,进入春季,渐渐升高的气温使冰层变薄,并断裂成大大小小的“冰砖”。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冰砖”被推上岸,层层垒叠成为“冰山”奇观。显然,在断裂成“冰砖”之前,湖面冰层一定是先裂出像天池一样纵横交错的裂纹、条带,然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彼此最终完全断开、分离,被强风顶推上岸成为了“冰山”。

从天池回来后,我在网上搜索关于天池冰裂的信息,很遗憾,一无所获,却意外见到了贝加尔湖面和未署名拍摄地点湖面的冰裂照片和文字介绍。贝加尔湖上呈现的“裂纹”有两类,一类与天池的裂纹相同,裂面深浅不同,也不那么均匀;另一种纹路则深浅相差不大,分布也颇均匀。对这类纹路的成因,拍摄者介绍说,是“水中甲烷气体来不及释放,被冻结在冰层之下形成”。

从湖泊的特点上看,无论是班公湖还是贝加尔湖还是天池,湖面一律广阔,一律系深水湖。于是得出结论,湖泊冰面上奇异条纹和色块,除了冰裂造成之外,亦是甲烷所致。

冰裂缘何在深水湖

接下来的问题是,奇异的冰裂,为何只在天池、班公湖、贝加尔湖这些大湖深湖才能见到才能出现?天池冰面上的条纹和色块,除了冰裂造成,是否还有甲烷的成因?

我首先询问了天池旅游部门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刚开始铲掉雪时,冰上的“花儿”(裂缝)有,但是很少,这几天天晴了以后,“花儿”越来越多了。

根据工作人员介绍的情况,“甲烷说”可以被排除。理由有三:一是如果天池的冰裂纹系甲烷造成,那么,当工作人员除去冰面上的积雪时即会看到现在的情景,而不是只有很少的“花儿”,后来才越来越多;二是贝加尔湖上因甲烷形成的冰面纹路很均匀,深浅差不多,与天池的冰面上深浅不一、密度不一、结构不一的纹路并不相同;三是仔细观察,凡较大纹路上端,都有清晰可辨的裂缝,那些看似面积较大,像山的“断面”,正是向下延伸大的裂缝断面造成的视觉效果。而且,站在冰面上,脚底下和别处冰面下不时传来一声声冰层断裂的咯嚓声甚至吓人的轰鸣声。据此可以断定,天池冰面变化多端的纹路,确实是冰层断裂造成的冰裂,与甲烷无关。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上述冰裂现象只出现在天池这类深水湖,而不是所有湖面、冰面都会有?

经咨询专家,我找到了答案。

专家介绍,由于深水湖湖水太深,冰层向下延伸到一定厚度就会停止,下部依然是湖水,冰层就“浮”在水上。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一方面冰层从接触水面的位置往上渐渐融化,冰层越来越薄。同时,变薄的冰层在越来越暖的气温下,逐渐膨胀,原本就极脆弱的冰层在强大的内应力作用下开始断裂,形成长短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裂缝。这些裂缝从湖面开始,逐渐往下延伸,而裂缝的断面会反射阳光,在深色湖水的映衬下,裂缝便很明显地呈现出来,就有了我们在冰面上见到的纹路、条带,还有由纹路、条带掺杂构成的奇异图案。

由于裂缝长短、深浅不同,反射面亦不同,呈现出的图案、结构亦不同,浅裂缝呈现出的条带就窄,深裂缝呈现的条带就宽。在浅裂缝均匀分布的冰面,就呈现“网格、棉絮”图案。而我们见到的冰山图案,则是深裂缝断面反射呈现出的错觉。

与深水湖不同,浅水湖面的冰可以一直冻到湖底,被湖底牢牢抓住,加之冰层浅,内应力小,也就难以形成深水湖冰层上的密集裂缝。

冰裂,再次显示出了大自然的奇妙,深水湖冰裂,竟也能奉献出如此奇异、美妙的景观。于是我突发奇想,如果能把湖面上的雪都铲走,那景色将更加壮观、震撼,冰裂,一定会成为天池又一看点,又一魅力景观。

当然,接下来的问题是,冰层裂缝、冰层断裂会越来越深,最终便会彻底断开。在我们观赏这奇景时,一定得高度警惕隐藏着的危险。

我问现场工作人员:“冰上要不了几天就不能上人了吧?”

他们回答:“是,过几天冰面就封闭了,不能让人再上去了。”

说话间,我脚下又传来冰层断裂的轰鸣声。

猜你喜欢
条带纹路冰层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肉品检测去条带噪声方法
受灾区域卫星遥感监测的条带分解方法研究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Reducing ice melting with blankets 冰层融化,毯子救急
巧用废旧条幅辅助“蹲踞式起跑”教学
俄首次曝光核潜艇北极战术
指 印
蝴蝶飞飞
瓢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