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意象与深度阅读

2019-05-17 10:05饶满林
语文建设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松陶渊明菊花

饶满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专题学习要求学生整合所学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学习重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深度阅读能力。田园诗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板块,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有独特的研究和发现价值。本文拟从陶诗最著名的意象“菊”和不为人关注的“松”人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重新发现陶渊明的人格之美。

一、松的隐喻:精神寄托与心灵家园

世人都知陶渊明爱菊,却忽略了他也爱松。《归去来兮辞》中写他辞官回乡的情景是这样的:“舟遥遥以轻颳,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段文字写出了陶渊明回乡心情的急切、轻松和喜悦,其中,“松菊犹存”一句向来不为人注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已是众所周知,没有新奇感了。但我们不妨想想,陶渊明家乡的风物很多,为什么这里只提到松和菊呢?或者,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这里为什么又要提到松呢?“松菊”在这里的抒情功能是否完全一样呢?这些问题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有时候,阅读的停留要看阅读者对细节的敏感,越是敏感,越有可能产生新的发现。

如果我们再细读文本,会发现“松”不止一次出现,上述文段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短短的一段文字,却连续两次出现“松”,这说明“松”在作者心目中的确占有很重的分量。“松”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心志有直接关联,可能与“菊”一起,构成完整的抒情整体,共同成为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情感载体。

如果我们把阅读视野再打开一些,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文中写到“松”的还有很多。比如《饮酒》组诗中就有多首借“松”来抒情言志的。《饮酒》共20首,其中直接写到“酒”的有10首,直接写到“菊”的有3首,直接写到“松”的也有3首,我们着重看描写“松”的诗句。

《饮酒》(其四)中描写一只失群的飞鸟:“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只鸟凄厉地叫着,想飞到那清深高远的地方去,飞来飞去却不知栖身何处。它遇到一棵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在此栖息。按照正常的情况,强有力的大风猛吹就不会有生长茂盛的树木,但这棵孤松的浓阴却不衰败。这只鸟托身于孤松,找到了栖身之所,再也不离开它了。这首诗写一只鸟离群失所,后来终于找到孤松作为栖身之所,作者以此暗喻自己从误落尘网到归隐田园的过程。孤松的生命力很顽强,它是鸟儿唯一的栖身之所,也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对象,是他的心灵家园。

《饮酒》(其八)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诗中的青松平时被众多的野草遮没,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到了秋天,严霜灭绝了万物,只有青松傲然耸立。诗人提着酒壶抚摸着青松的寒枝,反反复复地远望,并发出感慨:我好像生活在梦幻中,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牵绊住呢?作者在这里盛赞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评论:“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意思是青松跟其他树木连在一起时,看不出它的特异之处,只有万物凋零时才见出它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显然,青松是诗人自己的象征,他坚贞高洁的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的品格特征相似,可见这首诗是以青松为自己的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白天然。

《饮酒》(其十四)中说:“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这首诗写老朋友欣赏“我”的志趣,提着酒壶与“我”一起畅饮,“我们”铺着荆棘杂草坐在松树下,一杯又一杯,醉了又醉。本诗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松树成了重要背景。为什么饮酒的背景是松树而不是别的树呢?贾岛《寻隐者不遇》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李白在《夏日山中》说:“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显然,山中的松树与归隐者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松有一种“不改、不变”的气节,与隐者或向往归隐的人有相似性。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苍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则贵老而贱幼。”意思是说松柏以苍老为美,越老越珍贵,越年轻越不值钱。在隐者的眼中,老松、老酒、老者构成了谐趣的“三老”,所以松下特别适合喝酒,而且特别适合喝醉酒。

除了著名的“钦酒”系列,陶渊明的代表作《杂诗》里还有这样的句子:“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这首诗借幼松以喻童子,幼松培育得当,便可成材,童子也是如此。詩人把希望寄托于新生后辈身上,当“松标”长成“乔柯”,优秀的人才就培养成功了。在这里,松与人成为一体,松的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等品质正是优秀人才的品质。

回到《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说:“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一句写的是太阳快要下山了,“我”仍抚着孤松徘徊流连,不愿离去。这里的“孤松”是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这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反复宣示自己的志节、风骨,表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综上所述,“松”在陶渊明心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松”可以是他的精神家园,可以象征孤高坚贞的品格,可以表达畅快的归隐情怀,还可以喻指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傲然挺立的优秀人才。可见,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不止有一丛芳香的菊,还有一棵坚贞的松。松的风骨就是陶渊明的风骨,松的情怀就是陶渊明的情怀。

二、菊的隐喻:生活情趣与生命价值

当然,陶渊明的“菊”要比“松”有名得多。陶渊明把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价值诗意地融合在一起,以真淳恬淡的心境流散到自然大化之中,菊花的品性已经与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成了他傲然脱俗的人格象征。陶渊明爱菊、咏菊,以菊来寄寓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就会想起陶渊明,甚至有人把他称为“菊圣”,称菊花为“陶菊”。

陶渊明爱菊,也好酒,他常常把菊花泡在酒中,做成菊花酒。比如《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沮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秋天的菊花开得很漂亮,把菊花采摘下来泡酒喝,“我”遗弃世俗的情怀就更深远了。这首诗直接讲到了泡菊花酒的用料和过程,先有上好的菊花和上好的酒,再把菊花泡进酒里,就成了菊花酒。对于嗜酒的陶渊明来说,菊花酒有双重功能,一是品菊,二是品酒,菊和酒让他的归隐之情变得更加悠长深远。

陶渊明不仅喝菊花酒,有时没有酒,还直接服食菊花。《九日闲居》里说:“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意思是酒和菊都是好东西,但现在杯子里是空的,只有菊花徒自盛开。在这首诗的序里,陶渊明是这样说的:“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的“醪”是指酒,“靡由”是指无办法,“九华”是指菊花。意思大概是他家园子里开满了菊花,正好赏菊,但没有办法弄到酒,他只得空服菊花,并借此抒发心中的感慨。

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确的,那么“采菊东篱下”是为了喝菊花酒,就确凿无疑了,否则很难理解,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为什么整天要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是写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的悠闲,但也许还有想到很快就能喝上菊花酒的快乐。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陶渊明爱菊是源于爱菊花酒。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菊花入酒是古人所好,吃菊、喝菊花酒被认为是风雅之举。朱自清曾在论文《诗多义举例》中指出,陶渊明采菊较为可能的是“供佐饮之需”。他先摆出了钟会的《菊花赋》作为证据:“掇以纤手,承以轻巾。揉以玉英,纳以朱唇。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在钟会看来,古人采菊是为了吃菊,并且认为那是很雅的事,先是女子用柔细的手采摘菊花,然后用轻薄的纱巾接住,再把菊花揉碎,最后轻启朱唇食用。古人为什么要吃菊呢?钟会说:“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也就是说,古人吃菊是为了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所以吃菊成了土人间风行的雅事。朱自清据此推出古人有吃菊的风俗,陶渊明是为了吃菊而到东边篱笆下采菊,采菊的过程中,偶然抬头看见了南山,心情愉快。

但是,朱自清的这个推论只讲明了陶渊明爱菊是为了吃菊,却忽略了菊在陶渊明心中的精神分量。毕竟陶渊明在喝了菊花酒之后,可以“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秋菊有佳色》),也可以表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菊的功能价值是多样的,实用和审美是双重的,正如钟会在《菊花赋》中所说:“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意思是说,圆形的菊花高高地悬挂着,有君临天下的气势;菊花是纯黄的,像土地的颜色,也是帝王色;菊花种得早,但到秋冬才开花,不与群芳争艳,有君子之德;菊花不畏严寒盛开,有刚劲挺直之美;菊花还能泡酒喝,可以延年益寿,是神仙美食。

由此可见,菊兼具了实用和审美功能,菊在生活的流变中逐渐成了文人士子讴歌的对象,有了固化的精神象征。比如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的是征服天下的雄心;又如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抒发的是对菊流泪的凄伤和对故园的思念;又如朱淑贞的“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达的是坚守志节、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回到陶渊明的《九日闲居》,我们再来看“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酒能消除百种忧愁,菊能让年华衰颓得到控制,通俗点说就是菊花酒既能消愁,又能延年益寿。然而,现在却是酒杯空着,菊花徒自开着。在这里,诗人写有菊而无酒,是用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自己心绪的寥落,感慨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流逝,这样就把菊的实用价值与精神价值贯通起来了。

综上所述,“菊”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具有多义性,有時是指芳洁贞秀的精神品格;有时是抒发自己的寥落心绪;有时则指吃菊,用吃菊来表明自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三、松菊并提:人格选择与志节追求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菊和松是并提的,它们都是陶渊明孤耿清洁人格的体现,但“松”更多一分苍劲挺直,“菊”更多一分清香;“松”是阳刚率直的,“菊”则柔中蕴刚。松的生命更坚韧,它四季常青,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而菊是花,有季节性,霜寒之时方显其清高自傲。如果说“松”是男性的,那么“菊”就是女性的。“松”在硬气中透着孤介的个性,而“菊”在清香中透着坚定的光芒。只有将这两种精神品格糅合到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陶渊明。

在《和郭主簿》(其二)中,陶渊明再次将松与菊并提:“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意思是说芳香的菊花盛开,树林也增添了光辉,青松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这样坚贞秀美的姿态,卓然成为秋霜中的豪杰。这首诗里,诗人情不自禁地怀想菊花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松树卓尔不群的风貌,既表现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也衬托出诗人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松与菊在这里有不同的抒情功能,一“贞”一“秀”共同体现出陶渊明的人格风骨。当然,菊与松不是互不相干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内涵关系应该是菊中有松,松中有菊;松菊一体,我们才能看到更立体的更符合人性的陶渊明。

在中国文化中,既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又有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的说法,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能看出松和菊都具有文人士子所推崇的清高志节。陶渊明把松菊并提,正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能改变诗人的志节和归园田居的生活选择。正如康熙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净香”,松和菊都是志节愿望和人格理想的体现。

最后,我们回到《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田间小路快要荒芜了,所幸松和菊还在,也就是说,松菊在,田园就在。文字的背后既有回归的喜悦,也有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还有清高自守的坚定执着。

由此看来,松菊作为专题化意象,直接隐喻了陶渊明的风骨与情怀,由松菊人手,可以窥见陶渊明的精神、人格。意象的整合、归类可以形成若干专题,经由多维的专题学习,可能会重新发现经典文本的阅读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青松陶渊明菊花
青松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青松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探索勾股定理的应用
崖畔青松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