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矛盾运动的审题与立意

2019-05-17 10:05郑玉财
语文建设 2019年2期
关键词:沃德英美本题

郑玉财

原题回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文材料源自《消失的弹孔》,命题运用矛盾的发展、转化与统一,既展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也展示了主要矛盾中关键少数的独特价值与决定作用。本文将从矛盾运动的视角对作文材料和主要立意进行解析。

一、对作文材料的解析

首先,纵向关系撑起作文材料的骨架。作文材料显性的纵向关系有两条线索:其一是英美军方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调查幸存战机,统计弹痕数量,决定防护弹痕多的部位。其二是沃德力排众议,主张防护弹痕少的部位;这些部位受重创,难以返航;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作文材料蕴含隐性的时间上的纵向关系,弹痕及未能返航的战机意味着过去,现在加强防护,是为了将来提高战机的生存概率。这三条线撑起作文材料的层次性骨架。三线并立、显隐融合是作文材料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

其次,矛盾贯穿纵向关系的各个层次。若把作:文材料中纵向关系的两条明线合并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作文材料暗设了富有层次性的矛盾。从弹痕多的部位与弹痕少的部位之间的客观差异,到主流意见(防护弹痕多的部位)与个别意见(防护弹痕少的部位)之间的观点对立,最后转化为个别意见胜出主流意见,等等。这些矛盾的纵向伸延——从认知材料(弹痕数据)、认知方法、认知观点,到认知观点的冲突、博弈,再到认知统一(确定防护弹痕少的部位),人们实现了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的统一。矛盾的发展、转化与统一不仅展示了认知过程的跌宕,也展示了主要矛盾中关键少数的独特价值与决定性作用。

最后,显性与隐性结合增加了矛盾关系的复杂性,加大了思辨的难度。看得见的显性数据,是惯常的认知材料,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顯性的客观证据,“眼见即为事实”也是多数人的习惯性做法。但在本题中,这种常见的为多数人认同的做法,却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丢弃、忽略了残缺的真实世界中的另一部分数据。而沃德遵循统计学的要求,把多种因素串联起来同时考虑,在统计过程中加入了未能返航的战机的数据,眼见的弹痕数据加上被忽略的隐性数据,这才是完整的数据。完整的数据才能全面地反映事实。不同的认知方法,使沃德看到了多数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显见的是个别人的观点战胜了多数人的“众议”,背后是数据的全面战胜了数据的片面,实则是隐性的完善的认知方法战胜了偏狭的认知方法。双方的接触、冲突、博弈向我们展示了真正有效的认知过程。面对复杂的世界,认知数据很充裕,关键是内在的认知方法能容纳、吸收哪些数据。统计学的方法乐于接受纷繁复杂的数据,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这种兼顾有无的认知方法创造了认知增量,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准度。其实人们的认知一直是被控制的,被能看见的、有形的力量控制着,而真正控制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真相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

这则材料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第一,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不是显见的因果关系,而是隐性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本质是连接,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第二,认知偏差只是一种结果,我们要消除认知偏差,不宜从认知结果人手,而应从追查原因做起,找到正确的问题。第三,认知过程可能没有问题,造成认知偏差的关键在于内在的认知框架,不同的认知框架会吸纳不同的数据。每个认知框架只是吸纳支持自身结论的数据,引导出不同的行为逻辑。第四,英美军方给予我们的警示则是:不能因为掌握部分事实就将其视为事情的真相;不能按照自身认知习惯“创造”事实的确定性,而应拥抱可能性寻求事情的真相;不要在事实中夹杂主观解释,创生人为的事情真相。

二、对主要立意的解析

1.单一角度的立意

抓住重点论。双方都坚持重点论,都想找到重点部位加强防护。区别在于英美军方立足于可见的局部的重点,而沃德则是基于全面统计中的重点。离开了全面的重点只能是伪重点。除了结合作文材料对“重点”进行辨析外,应该把思维的重心前移——如何确定重点,这才是贴近作文材料中心的立意。

细节决定成败论。双方都很注重细节,这个立意做到了综合材料,但还不是十分切题。英美军方注重返航战机的显见弹痕的调查,相对于包括未能返航战机在内的全部战机而言,这只是局部的细节;而沃德关注弹痕少的部位,也是注重细节的表现。沃德的统计包含弹痕多与少的细节,囊括次要细节与主要细节,涵盖可见细节与被忽略的细节,是包括易被忽略的细节在内的全部细节中的关键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泛泛而谈细节决定成败只能说是符合了题意。

逆向思维论。有的考生可能会认为,相对于英美军方主张防护弹痕多的部位,沃德认为应该防护弹痕少的部位,是一种逆向思维或反向思维。那么,材料中“弹痕多”与“弹痕少”是对立关系吗?

首先,表面看来,弹痕的“多”与“少”是对立的,弹痕多的部位与弹痕少的部位也是明显不同的。英美军方调查返航战机的弹痕分布数据,依据战机受损程度来判断须加强防护的部位,而选择“弹痕多”的部位;沃德的统计数据是英美军方的调查数据加上未返航的战机的弹痕数据,根据决定战机返航的关键作用确定防护部位,而选择“弹痕少”的部位。但是这个“弹痕少”的部位的具体内涵已经不是与英美军方的受损程度重(弹痕多)所对立的受损程度轻(弹痕少),而是决定战机能否返航的关键部位。因此,战机受损重的部位与决定战机返航的关键部位二者不能构成对立关系,英美军方主张的“弹痕多”部位与沃德坚持的“弹痕少”部位不构成对立关系。

其次,如果是逆向思维的话,军方的调查是立足于可见的返航战机的弹痕数据,沃德就应该摒弃有形的弹痕数据,只注重看不见的未返航战机的被忽略的弹痕数据。由此,有形的可见的数据与无形的被忽略的数据构成对立关系。但是沃德的统计数据并没有排除有形数据,而是包含军方数据在内的更全面的数据。军方弹痕多的部位与沃德弹痕少的部位,实际是局部中的多与全面中的少(关键)的关系,多与少不在同一范围内,没有可比性,因此二者不是对立关系。

再次,双方思考的起点都是从弹痕切入;思考方向都是为了加强战机的防护,是相向的,不存在逆向;最后也达成了一致,思考的终极结果是统一的,只是思考的方法不尽相同而已。从“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角度来说,英美军方与沃德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逆向思维或反向思维。

最后,以沃德的思维方式为例,何谓其逆向思维?沃德的思维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与之相对的认知方式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比如曹冲在称象过程中,把大象代之以石块,再把各石块的重量相加,得出大象的重量,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曹冲称象的思维方式才是沃德的逆向思维方式。

换个角度看问题论。英美军方的主流观点最后服从了沃德的个人意见,这确实是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转变。抓住这一点可以生发出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立意。但这个转变只是英美军方的认识过程的局部,沃德始终坚持己见,并未发生转换视角的问题。如果按照“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这一作文要求来衡量,这仅是基于作文材料的次要人物的局部认知环节进行立意,是以偏概全,不符合作文要求。本题初始的认知目的和最后的认知结果,都是一致的——加强战机防护,提高返航率,底层的认知方向一直未变。也就是说,英美军方的认知局限,可以否定;但是其防护战机的目的是正确的,是不容否定的。因此,“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立意基础只是源于作文材料的表层的局部,与作文要求的“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仍有很大距离。

坚持自我论。作文材料中,沃德面对英美军方的主流意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敢于做自己,由此生成坚持自我的立意。这个立意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忽略了矛盾的另一方面。如果从英美军方的多数人的视角来看,他们中途易辙,未能做到坚持自我,这个立意就不能成立。这种立意角度虽抓住了材料的重点,但未能做到“综合材料”。

短板论。就本题而言,很多考生会想到“短板效应”。表层“短板”是显而易见的——战机的弹痕,深层的“短板”是英美军方的认知局限、思维定式。不论是英美军方的调查,还是沃德的统计,说明他们均已知道战机的短板决定了战机能否返航。他们的工作重心在于找到并确定战机的真正短板所在。由战机的弹痕生成“短板”立意,既与题意不十分贴切,也流于浅表;若从英美军方的认知局限生成“短板”立意,只是抓住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既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未能做到综合材料。故此类立意不切题意。

实践论。本题的重心是选择与确定战机的防护部位,从统计弹痕分布到防护意见的分歧再到证明沃德是正确的,作文材料的主旨是幸存者認知偏差。也就是说,作文材料侧重认知层面,未涉及防护的具体操作层面。仅仅从材料中的“防护”二字,引申出实践的立意,属于截取作文材料中的词语进行过度阐释,显然与材料蕴含的主旨擦肩而过。从另一角度讲,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和沃德对弹痕的全面统计,表明双方都很注重实践,但二者的实践基点与取向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实践是立足客观事实的调查,这部分是不容否定的,但其调查不够全面以及得出错误结论,是必须否定的;后者的实践基础是虚实结合的统计,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应该肯定。因此,作文材料中蕴含的实践意义必须加以辨析,绝不能统而论之。

纳谏论。作文材料中英美军方听取了沃德的建议,多数服从了少数,“纳谏”这个立意角度牵扯了矛盾双方,看似做到了“综合材料”,实质是偏重英美军方一侧——矛盾的次要方面。军方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英美军方的选择有道理无效果,而沃德提供了强有力的全面统计数据,其判断有道理有效果,最终从效果上改变了英美军方的认知方式,而不是仅凭“谏言”使其改变立场。可见,纳谏论这一立意角度显然停留在作文材料的表层,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不到、被忽略论。沃德的胜出,源于他把英美军方忽略的未能返航的战机弹痕也作了统计,正是这些被忽略数据的加入,最终正确地断定了需要防护的关键部位。无形的、沉默的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就本题而言,这个立意是切题的。沃德之所以能够发现沉默数据,源于其独特的认知方式。从这个角度立意的大多数考生,如果能够透过关键的无形的数据,看到数据背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无形的认知方式,可谓切中了本题的要害。

2.思辨关系立意

整体与部分。就本题而言,整体的具体内涵需要先厘定,才能确定与其对应的部分。表层而言,全部战机是整体,返航战机是局部;全部弹痕是整体,返航战机显见的弹痕是局部,其中有的部位多,有的部位少。这是横向的整体与局部。中层而言,防护战机的观点是整体,英美军方的主流意见、沃德的个人主张是局部。这也是横向的整体与局部。深层而言,整个认知过程是整体,认知的起点、视角、过程、结果是局部。这是纵向的隐性的整体与局部。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整体有虚与实之分,有横与纵之别,纵横相融、虚实相拥才是本题的整体,只有经过详细辨析才能确定与之对应的部分。如果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的整体与部分可能就会驴唇不对马嘴。

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中的现象多元,人(沃德、英美军方)、物(弹痕、战机)、事(加强防护战机)等均有,从哪个现象人手?怎么看?又能看到什么本质呢?弹痕的多与少、防护意见的对立,这类可见的矛盾是不是现象?沃德从可见的弹痕想到被忽略的弹痕,这种从有到无的认知过程算不算触及本质?挖掘出双方认知偏差,是不是触及本质?这些都是考生审题立意时绕不开的关键问题。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的英美军方把返航战机弹痕多的部位确定为加强防护部位,弹痕多决定战机此部位的受损程度重,二者是因果关系。但是受损程度重不是战机未能返航的决定性因素。受损程度和战机返航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沃德对弹痕的统计数据很全面、严密,其本质是通过分析战机受损程度与防护部位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解决问题,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因果思维。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才是本题的本质。摆脱因果性而用相关性解决问题的认知升级才是“看”出本质的关键能力。

有形与无形。从实际的战机到实在的弹痕再到决定防护弹痕多的部位,英美军方人员完全根据客观的有形的事实作出判断。沃德在统计过程中,除了有形的返航战机数据外,还把未能返航战机的数据纳入统计范围,做到了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最终确定弹痕少的部位作为防护重点。正是无形的未能返航的战机数据的加入,改变并确定了战机未能返航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英美军方人员所犯的错误是归因谬误。

就本题而言,观点、数据是有形的,而双方的认知方式是无形的。正是无形的认知决定了提取的数据,进而决定了得出的结论。这样的思辨更贴近作文材料的内核。

3.层次关系立意

作文材料显见的层次关系是从表面现象——弹痕,深延到对现象的认知——防护意见,再拓掘到本质——确定防护部位。但本题的高妙与复杂在于,每一个层次都不是以单一要素呈现,而是以矛盾的双方展示:现象层面的矛盾——弹痕多与少,认知层面的矛盾——主流意见与个别主张,本质层面的矛盾——主观的对立、博弈,转变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本题的层次关系是矛盾表象一矛盾发展一矛盾转化一矛盾统一。矛盾在纵向伸展的过程中具有了层次性,层与层之间相互衔接,即矛盾关系的纵向发展而产生的层次性是本题的秘妙。

总之,我们提请考生注意立意的发展性,对作文材料中的主要矛盾的运动过程进行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立意切题。由于作文材料具有多视角、多层次的结构特点,矛盾运动的认知过程错综复杂,所以我们的解析也难免存在错漏,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沃德英美本题
克罗地亚沃德年高跟鞋赛跑比赛
上帝的旨意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上帝的旨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