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的理趣和情趣

2019-05-17 10:05钟斌
语文建设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价值文化

钟斌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指引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2017年以来,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一如张开先生所言:“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高考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选拔人才方式,作文命题呈现出强烈新时代特色的价值取向,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毋庸讳言,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改革的应对上并不尽如人意。总体上看,由于作文题凸显“立德树人”,学生立意角度不够多元,情感不够细腻,“主题先行”,其思辨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导致作文“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力求“我是唯一”,是当前复习应考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温儒敏先生不无忧虑地指出:“虽然思想性和时代性强了,但比较‘宏大叙事,容易导向空论。”他还说:“高考作文也应该盡量避开政治思想的内容而专门着眼于写作能力事项的考查。……它考查的只能是:作为合格公民或国民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基本写作能力。”作文“同质化”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的考场作文可读性甚差,毫无理趣和情趣,评价的区分度不理想,分数趋中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考作文科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高考作文复习的新挑战,解决高考作文“同质化”的问题?如何在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下实现个性化表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一、“我”的确认:交际语境下的情境角色

空话、套话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文中无“我”。近年来,一些高考作文在材料要求中设置了交际语境因素,对写作者进行了身份预设。比如2015年全国卷I:以“明华”为写信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6年全国卷Ⅱ:“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2017年全国卷高I:“从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材料隐性预设了“我”的身份(一位热爱祖国、热情友善的中国学生)和交流对象(外国青年);2018年全国卷I:以“世纪宝宝”的身份“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甚至作文题不仅对写作者进行了身份预设,还对读者身份进行了预设,强调交流的真实情境。“谁在言说”和“对谁言说”的条件前置下,“如何言说”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要求了,而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双重身份——“考生和阅卷教师”与“材料预设的写作者和交流信息的接受者”——如何有机契合,给个性表达预留了巨大的空间。

找准情境角色下“我”的存在,确认“我”的身份,是实现个性化表达的第一步。试看某省2018年优卷片段:

当你打开这尘封已久的时光瓶时,是否想过,我写下这封信时只有18岁。当你看到信时我已经35岁了。那时你们才刚出生,如今已经是意气风发的一代了……我也曾经迷茫。人的一生呢,修短不过百龄之中,动静不过一室之内;举目远眺不过百里,两足所立不过立锥;是多么短暂啊!倘若只是向内探寻人生的价值,追寻“小而确定的幸福”,恐怕远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何况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人呢?毛泽东年轻时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争,谁争?”我想,唯有投身于时代的浪潮里,才能在一个更宏大的叙述中达到价值的圆满。

本文中“我”的身份意识强烈,以一个有着强烈青春期困惑的视角来述说改革的变化历程,没有虚假的表达和矫情的生发,让人感到真实真诚真切。考生在写作中本着对话原则,把改革的进程与个人心灵的历程结合起来,根据“我”的经历、理解和思考,进行适当的评说,同时把这些年的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启发我们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自豪与热爱。

如何实现“我”的确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文字上,里边有“我”;二是从灵魂上,把“我”融入进去。

“我”的确认意味着“他”的确认,即阅读者的身份确认。“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考生选择的话题和主题、说话的态度和方式,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写一篇文章给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考生必须考虑交际对象会认为哪些是有趣的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内容。交际语境写作重视良好的沟通,不仅是使用含义正确的词语,还需要思考如何将观点以引人入胜和便于理解的方式加以组织。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表达,更有效地交流,在写作之前,要先进行“我”的确认,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做好“他”的确认,然后对材料进行选择(受众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他们是专家还是外行,或者两者兼之?),据此来提供适当水平的信息。他们期待从我这儿获取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应该考虑形式(文体或者对话方式)上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一定的观照。

二、彰显理趣:基于思辨立场的有效说理

宏大叙事命题价值虽然容易造成“一元价值论”的问题,但高考还是重视思辨思维的,不少材料呈现“解决两难困境”,给批判性思维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任何有价值的论证都有两方面,一个只包含一方面的论证,或一个没有回应的论证,可能存在但几乎没有价值。有关已知事实的论证就属于这一范畴,这样的论证是无趣的。

有趣的论证会让我们陷入两难困境。两难困境是一种艰难的选择,之所以艰难,不仅因为论证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还因为无论选择了哪一方都会出现一些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经常会听到人们在谈论两难困境中的“犄角”:如果你避开了一个,还有另一个在等着你!个性化表达并不排斥思辨立场,尤其是议论文写作。要使说理有效,考生的观察、体悟、思考和情感必须合乎理性。比如某省2016年高考优卷《论奖惩制度的应用》片段:

不惩是对优秀者信心的保护,那“奖弱”则是一种高级的“创新承诺”。

何谓“奖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面临失败的弱者面前,肯定其价值意义大于攀比其建树,只有唤醒其精神,改造其“价值失落”,才能激发“基底功力”,让整个社会竞争呈现活水源出的盛况。孙权肯定吕蒙的原创价值,让他脱离“吴下”之称,说明保留弱者积极性的最恰当措施是肯定其进步,此我说“弱者有理”之因。

该文态度立场明确但不极端,考生论述了分数之于教育评价的意义,也认可了惩罚的意义,理性思辨地分析彰显智慧的说理,毫无呆滞僵化之感,可读性强,不失为有趣有效的说理。

彰显理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语篇语境中凸显有“我”之境:内容上是否有“我”独到之思?形式上是否有“我”别样韵致?观点选择与确立,材料筛选与分析,以及论证说理过程中的商榷与审辩、诠释与辨析、分类与比较、溯因与证伪、论证推进与深化,都需要個性化的“思维支架”。

三、体现情趣:入情入理的价值引导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语言表达水平无疑是衡量一篇作文的要素之一。我们希望考场上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观点、个性化的材料、个性化的运思、个性化的语言。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讲究概括性、逻辑性,要求概念准确,表达严密,文脉清晰。而恰当合理的描写、抒情,也有助于价值的引导。论述类文章的语言同样讲究生动、自然、形象,句式宜自如、灵活,要能恰当地运用种种修辞手法,语句具有表现力或感染力。如考场优卷《从亘古走来,向未来走去》片段:

我们的国家,千百年历史的缩影是长城所代表的千万文化遗产中的精神财富。我们有绵延万里的长城,那是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我们有杜甫的草堂,深埋的是“大济天下寒士”的家国情怀;我们有沈园墙上题下的《钗头凤》,那是陆游这样的文人雅士在朝堂之外的缱绻情思……安兰德曾言:“文化其表,历史的长河,那些遗留下的断壁残垣无不延伸着中国人的情怀:用刚硬的脊梁撑起四海之重,用刻骨的柔情去勾画人情之美。”

具有文化底蕴的素材,文采斐然的语言,写作者深情款款,娓娓道来,既入情又入理,价值的导引就自然生发、水到渠成。

体现情趣、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技巧,或反复、对比、设问、反问、比喻,语言有辨识度;或判断推理,或巧用关联词,文脉有清晰度;或类比、比较,思维有新颖度;或排比、重复、追问,论辩有力度。适度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助力议论,既可增添文章的文采,也可实现观点的生动阐发和有效论证。

四、化大为小:具体分析下的升华延展

宏大叙事的文章必然要作价值分析,立意“高大上”是命题的本质要求,具体的价值分析有助于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正确的“废话”。

2018年全国卷I“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天宫一号太空授课、村村通、精准扶贫、互联网普及、十九大报告”“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揭示个人与国家(时代)的深刻关联,以小见大,从个人小事折射国家发展。标志事件与重大规划结合,体现个人成长史、社会进步史。写作时要把题材放人广阔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联系历史,纵向拓展,赋予其普遍的时代意义,提出措施。

近年来的作文题,往往包含如“创新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家国情怀”“时代使命”“青春成长”等宏大主题。做到以小见大并避免泛化,实质是具体的价值分析。“化大为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化大为小,小中寓大,为宏大的主题找到具体而微的载体;二是透过现象探究背后的认知原因、制度原因、文化原因,赋予具体的个人、个案、事件以普遍的意义,从哲学、文化、体制等方面分析事件的解决方案;三是从国家民族时代的价值召唤去探讨“小我”的意义。

如某省质检优卷《非立新无以为进,非立旧无以为守》片段:

可能有人要反驳:“难道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像过去的举子一样死背四书五经吗?”此言诚然在理。现代科技、现代文化固然无法改变传统的本质,却可以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2016年春晚,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艺人以现代摇滚展现《华阴老腔一声喊》,广受好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要让其停留在故纸堆里抱残守缺,而应走到现代化的大潮之中,接受现代文化合理的改编。唯有接受现代社会的淬炼,才能让大众亲身体会传统文化的绝妙。

传统文化含义甚丰,非得有具体的载体才能形象论述。“一觞一咏”所吟之诗是传统文化,“千门万户瞳瞳日”所过之节是传统文化,“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奏之曲是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考生不易把握这个宏大的主题说理,必须找到某个具体的载体。面对民族精神、时代品格、荣誉感、个人与时代的关联、四个自信、青春梦想等宏大主题,可从个人发展的经历、社会现象的变迁人手,找到具体的载体,在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在“文化语境”中,展现“小我”的情怀和思考,展现“大我”的深度与厚度。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国情特色,追求宏大叙事的作文命题自有其合理的当代意义,而个性的说理也是面向科学、指向核心素养的命题要求,二者如何契合?“积极人世直面社会人生,由于经世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具有实体性、实践性特征,绝非空谈虚论所能取代。”既要立足“小我”,又要彰显“大我”,从个性表达出发,彰显议论的理趣和情趣,才能抵达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的目标。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价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小黑羊的价值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