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血浆脑钠肽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9-05-18 01:59孙玉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卡维地洛缬沙坦病死率

孙玉梅

(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心血管内科,陕西 西安,7102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类心脏病进展到终末期常见类型,是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减少或心脏射血能力降低[1-2]。CHF流行病学调查[3]发现,CHF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高,CHF患病率越高。同时,CHF病死率与患病率呈正相关,5年病死率高达40.0%。随着老龄化进展加快,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成为世界卫生公共组织重点关注疾病[4]。通常CHF预后与患者心脏病性质及诱发因素相关,进行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及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目前临床上CHF的治疗应尽早治疗,去除诱因,控制原发疾病,以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血浆脑钠肽(BNP)是评价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CHF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探讨对BNP表达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79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67.29±5.48)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21例,Ⅳ级9例。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68.02±5.6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0例,Ⅲ级23例,Ⅳ级7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① 入组患者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6]中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 患者无本实验药物过敏史;③ 患者无精神性疾病,认知清晰,对本研究相关方法知晓,自愿签署同意书;④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排除标准:① 合并心肌梗死、肝肾功能衰竭者;② 合并慢性感染、凝血机制异常、恶性肿瘤者;③ 精神性疾病、无法自主沟通者;④ 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祛除诱因,持续低流量吸氧,限制体力活动,使用强心、利尿、抗感染、血管扩张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口服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每次80 mg,每日1次。观察组采用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缬沙坦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卡维地洛(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100),初始剂量6.25 mg,每日2次;每2周递增剂量,至目标剂量增加至每次25 mg,每日2次,2组连续用药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2组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 患者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10 mL,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血浆BNP表达;③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BNP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NP表达水平分别为(612.58±124.18)(608.96±122.95)pg/mL,治疗后分别为(102.45±13.69)、(134.75±15.86)pg/mL。2组患者治疗前BNP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BNP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治疗期间均无肝肾异常,对照组出现1例头痛,2例头晕,发生率为7.69%;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1例恶心,发生率为5.0%,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慢性心力衰竭成为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感染则会加重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者5年生存率为35.0%,重度心力衰竭1年病死率高达50.0%[7]。通常各因素导致的心脏损伤均会引起心力衰竭,糖尿病、年龄、病毒感染、酗酒等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肥胖、抑郁症、低胆固醇血症等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候选危险因素[8-9]。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再发率,改善临床预后,减少住院率。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从短期血液动力学、药理学转为长期、修复性措施,重视改善患者生物学性质,预防心肌重塑,降低疾病病死率[10-11]。因心肌重塑过程漫长,及时药物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经大量研究[12]资料证实,缬沙坦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Ⅱ表达增加,进而会加重心脏负荷,造成心功能降低。而缬沙坦可拮抗AngⅡ活性,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降低AngⅡ表达,以此能缓解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13]。同时,缬沙坦可舒张血管,促使一氧化氮生成,以此抑制细胞分化、生长及凋亡,改善患者心肌功能[14]。卡维地洛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不仅可以预防去甲肾上腺素毒性作用,而且可缓解机体外周阻力及左心室流出道阻力,提升β受体水平,改善心室收缩功能,促使左室舒张、充盈功能恢复正常[15]。同时,卡维地洛的应用能够降低体内BNP表达水平,逆转心衰神经激素过度激活,降低心肌内皮素表达,延缓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16]。另外,卡维地洛可对心肌细胞凋亡、分化产生抑制作用,改善心肌细胞,起到抗氧化功能[17]。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心室重塑,甚至逆转心室重塑。

BNP是由心房分泌的心脏激素,反映了心脏容积扩张及压力负荷功能,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的敏感、特异性指标[18]。一般血浆BNP表达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血浆BNP表达水平越高,慢性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BN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证实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明显缓解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预后良好。而且缬沙坦与卡维地洛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本组中2组治疗期间均无肝肾异常,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在卡维地洛应用时,初始剂量应以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靶剂量维持。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降低血浆脑钠肽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卡维地洛缬沙坦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卡维地洛+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卡维地洛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分析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比较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