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品德课程真正地对接

2019-05-18 09:16胡杰敏
考试周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

摘 要:基于“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理念,学校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满足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质所做的准备。“品德与社会”由了解社会生活为第一步,以至达成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说到底都是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和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为其设计合理的品德课程,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思考意识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提升生活

没有脱离生活的品德,诸如家庭生活中有礼貌、学校生活中有规则、社会生活中有法律一样。小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换金时期,只有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有效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才能在该阶段形成正确的思想倾向,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促进生活与品德的有效对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有效激发其内在驱动力的同时,为其良好品质的建设和培养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中,回归生活是一个特别朴实的导向。我们所探索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以教材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情境为依托的一种综合类教学形式,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践环节中来,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可以真正放松自己,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望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实现课堂效果的同时,加深课堂和生活的联系。

一、 课程本源于生活

老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采取“告知”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特认识、个人体验和感悟,进而剥夺了他们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只教会学生服从、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无法将生活和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学习和创新意识。基于真实生活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既由生活本身生成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因为生活的丰富性或复杂性而使学生获得表现欲望和行动。

比如:《团团圆圆过中秋》中,孩子们在小组内和伙伴们一起分发、品尝月饼,通过看月饼的形状,尝月饼的味道,明晰月饼的种类,感受月饼在中秋佳节带来的甜蜜。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形式,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正是在这种浓厚兴趣的支撑下,孩子们的活动收获才更多元,更深刻。将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纳入到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意识,从而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实际奠定基础。

二、 教学需贴近生活

小学品德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除了要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使其能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不断指导实践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理想的方向迈进。贴近儿重生活,以探索儿童的世界为前提,要求教师要不断贴近学生,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现状。在学习上,教师要尽量用鼓励性语言和学生对话和交流,在平等交际的情况下和学生交流思想状况,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

记得我在上《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歌曲《找朋友》,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好朋友,谈一谈与朋友相处的一些故事和体会。然后感情过渡:我们的朋友总会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送来最真挚的帮助,我们的朋友总会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我送来最暖心的慰藉。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群不说话的朋友,随即板书课题:不说话的朋友。接着课件出示谜语,生猜出后出示图片,指名说都是在哪里见到过它们?继而引出“公用设施”这一概念。儿童的体验大都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他们经验、经历圈内的事物、情景更能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在教学的导入阶段,让学生能够激情加盟而不置身度外,让他们畅言朋友事、朋友情,待情感蕴足后,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入公共设施这群“不说话的朋友”。

三、 体验必提升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是经过提炼的、具有指向性、典型性和体验性,是帮助学生成长并对终身有用的学习内容。

(一) 寻找课程和生活的结合点

一切课堂内容的设计都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两者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设计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以生活为依据和指导,善于探索并发现小学生生活中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点和学生的教材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家庭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学校和班级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讲有些陌生,因此教室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家庭情境,在课堂上扮演家人的角色,每个孩子讲一讲最喜欢的家庭成员,和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家庭趣事,在其中有所感悟和成长。

(二) 促进和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除了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和良好品质的感悟及体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没讲完一个良好品质或社会事件之后,教师不能为了强化课堂效率将故事内涵和蕴含的哲理和盘托出,需要为学生预留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增强情感感悟和体验的同时,使其能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

还是说说《不说话的朋友》这课的设计,当学生学习到破坏公共设施的时候,我引入了一个童话故事《公园里的长椅在流泪》。问学生看到这些朋友都受到不同程度地伤害,你想说什么,学生就戴上“朋友”的头饰交流自己的心里话。课堂表演是学生颇为钟情的教学技巧,其价值就在于通过角色的换位,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一些。这段设计就是想通过扮演角色替受伤的“朋友”说话,让学生意识到破坏公共设施就好比破坏了我们的家园,是不好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而不是教师的引导总结出类似深刻的道理,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要素,具备良好品德,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小学作为道德水平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潜移默化中让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帮助小学生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方式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包括尊敬师长,他人说话时认真倾听,永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进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另外,品德与社会课要实现从生活中来,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学习需要,满足其情感表达的同时,为其设计与时俱进并充满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内容,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增长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品德、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品德与社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关注资源、学科和课堂的整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杰敏,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平陵小学。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幸福的人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