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圈的“复制粘贴”

2019-05-19 12:49
小演奏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汪家赵孟頫书画

古代“复制粘贴”面面观

明末清初时,有一位叫汪家珍的画家,直接从画家陈洪绶所绘作品的人物形象中抽取了两位,将其置于自己的构图中。陈洪绶那幅名为《水浒叶子》的版画作品,融合了文人的精致文化与大众的通俗娱乐产物,更是其人物画杰出成就中的一大代表作品。这两个人物分别是《水浒传》中的吴用和萧让,但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汪家珍的《戴逵对使》中却完全变了个身份,只是人物形象与姿势几乎一模一样。

汪家珍是一位山水画家,活跃于安徽南部,主张“师从造化”,也就是书写自然。他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

这幅作品是应雇主要求所画,或许是因为绘制这类人物画,对主攻山水的汪家珍来说有点困难,亦或许是因为交画日期紧,汪家珍便从已有的人物形象中选择了两个“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作品中,不仅解决了按时交画的难题,还可以向自己的前辈陈洪绶致敬,可谓一举两得。

在古代,这种“复制粘贴”其实并不是羞耻的事情,说的好听一点叫“摹古”。摹古的风气像是支撑中国绘画的一缕精魂,在历代画坛都有体现。

宋代的武宗元和李公麟都曾学习和临摹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作,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人物画也大有唐代风韵。到了明代,董其昌把这种摹古的风气推向了高潮,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摹古文艺理论,甚至连其知名画作的名称都是仿于某某大师的。

董其昌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很多艺术家,清代画家顾见龙就是其中之一。顾见龙是一位画风保守的画家,曾经一度以肖像画家的身份供职于清廷,专作摹古风格。他偶尔也“复制粘贴”,在其画册中少数细节与一些古画都有类似处,如他所描绘的游牧部族的帐篷与关隘入口处,即取材自早期一幅归入辽代画家胡瓌的手卷作品,描绘的是契丹牧人和士兵在北方草原放牧的场景。

东西方画家各有千秋

西方油画讲求形似,画家经常外出写生,而我国古代画家的作品基本上是在书桌上完成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像西方画家那样对照自然创作,而是在画室里学习和临摹。

例如五代画家黄筌为了给他的儿子提供一套学习摹本,专门画了一套描绘虫草及其他动物的示意图,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写生珍禽图》。从他的儿子黄居寀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模仿和学习的样式。

甚至是洋人畫家郎世宁在为清廷服务的时候,因为要学习中国的绘画技法和传统样式,一定也看了很多中国的画稿和范本,比如他的《百骏图》就可以在一幅唐代《百马图》中找到一些类似的图式。

这种范本被称为“粉本”,表面意思是用粉制造副本,即在原作线条上戳出许多小孔,并用粉袋轻拍表面,粉通过孔洞洒落在下面的纸上形成点线状的轮廓,以供临摹者依样落笔。“粉本”一词也被广泛用来指代其他种类的模本以及稿图。

正是有了粉本,画家们才能更多地从中窥探大师作品中的精髓。正如前面所说,汪家珍这样的中国画家也会将前人画作中的单个和群组人物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工作负担,又可以借此让他们的作品富于古典气韵。

随着版画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这种范本的传播变得更为广泛。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就是套公开的传统画家手册和常备技法书,很多人都会从中找一些固定的程式和符号,“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画中,进而临摹、内化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芥子园画谱》对后世学习前人的技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年曾是木匠的齐白石就是在对《芥子园画谱》的无数次临摹和练习之后,才练就了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

由此可见,古人的“复制粘贴”并不是简单的挪用和拼贴,而是有其深刻的内涵和用意。有像汪家珍那样用来向大师致敬的,也有像齐白石那样对传统技法和名家作品广泛学习和训练的,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追求自我风格的不断内化,更是一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书中龙象”赵孟頫

在书法界,董其昌一直在跟赵孟頫较劲,但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赵孟頫是“书中龙象”,意思是说赵孟頫兼得王羲之和李邕的成就。在中国绘画上,赵孟頫的贡献就是改造了山水画的两大派——李郭(李成和郭熙)和董巨(董源和巨然)。那么,他是怎样改造的?两个字——省减。让文人可以操纵,可以执行,可以画。

其实,在南宋时期绘画已经出现省减,如禅画,但这种省减少了笔墨趣味。赵孟頫虽然省减了,却还是有书法的笔墨韵味,这跟南宋时期禅画的省减不一样。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改造的是董巨,他的《双松平远图》《重江叠嶂图》改造的是李郭,改造之后跟董巨、李郭便是天壤之别。

赵孟頫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全才。当然,这里所讲的艺术史主要是指书画。书法上,“楷书四大家”的前三位都出自唐代,只有赵孟頫是唐代以后的。 《元史》中这样形容赵孟頫:“真草隶篆无不冠绝古今。”他不仅扭转了宋代书法只写行书不写工楷和篆隶的风气,还把草、篆、隶都恢复了,让整个元代的书法艺术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中国画特有的君子类题材是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的。在这类画中,赵孟頫完成了一个文人的书法用笔,就像他最有名的诗中写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里的“书画本来同”不是指书画同源,而是指书画的同法,是用笔的问题,书画同源是指最早的人类创字。

《古木竹石图》是赵孟頫继承、改革、省减北宋画的典型代表。从画中可以看出近处是一些坡石、杂树,远处是一些山,后面则是他画画的日期和落款。一个月以后,钱德钧把这幅画裱起来,赵孟頫又重新题了几行字,换了笔,写了非常郑重的行书。

赵孟頫画画有古意,他认为“没有古意,虽工无益”,还推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他的“逸笔草草”的思想到了倪云林、黄公望时更省减,这也给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指了一个可行的实践方向。

帖是墨迹,碑最早也都是墨迹,古人讲的“书丹上石”就是用朱砂写在石头上,还是指墨迹。到了南宋、元代,都是在书斋里写好再拿去刻。

赵孟頫写《洛神赋》就是用小楷写的,十三行墨迹,先九行后四行。但大家看到传世的赵孟頫真迹《洛神赋》多数却是行书,实际上是将《洛神赋》文章里婉转婀娜的审美体现在了书法里。

赵孟頫书法和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生气,见笔法。即便是写碑,也能看到他用晋唐笔法依然能写得颇有生气。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感受过复制粘贴的便捷,即使没有复制粘贴,引用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你能想到在艺术圈画家也喜欢复制粘贴吗?

猜你喜欢
汪家赵孟頫书画
顶包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书痴范用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小小书画廓
妻子怒讨“保姆费”
“山寨”离休干部露馅,妻子怒讨“保姆费”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