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科学学科内涵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2019-05-20 11:04陈龙高康建荣杨小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土地利用资源管理

陈龙高, 康建荣, 杨小艳, 张 宇, 汪 红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既具有承载功能,又具有为生产活动提供丰富资源的功能,因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因土地利用产生的各种经济、环境乃至社会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同时面临人多地少,尤其耕地资源短缺的困境,土地利用、保护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近年来中国在土地科学学科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也培养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94所,地域范围覆盖除宁夏、西藏外的全国所有内陆省份; 开设硕士培养层次的院校100多所。若以每所学校招收本科学生50人计,则全国每年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近5 0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每年也接近1 000人,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的历史困境。但是土地科学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在专业设置上,我国最早于1956年东北农学院成立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1],此后相继在相关农业、地矿测绘、师范类等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此外包括长安大学等在内的三所高校也于近年来开设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有效地推动土地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正处于准范式阶段向范式阶段过渡[2],且设置该专业院校的学科背景优势各有不同,因此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呈现出自身特色明显的特点[3-5],但由此也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土地科学学科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导致土地资源科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倾向,从而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标准与要求。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科学学科的内涵,进而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1 土地的概念

自中国土地学会1980年成立以来,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6-7],研究内容涉及土地的概念、土地科学的名称、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等,但是在某些领域尚存在分歧[8]。

土地概念问题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9],但是基于土地科学的分支学科的不同研究重点,学界对于土地的范畴和特性均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多数学者均认为土地首先是一种自然历史综合体[10-11],故土地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维角度加以界定,其次土地兼具资源和资产属性[5]。上述共识是土地概念界定的基础,因而从土地科学的角度来看,土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承载空间和资源,是兼具资源和资产属性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地的范畴是动态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不断拓展。

2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当代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单元[12]。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紧密相关。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系统地开展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工作,其后在3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7, 13-14]。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涉及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研究内容以及学科体系等。

2.1 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

从土地的概念来看,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的知识体系,土地则是土地科学的基本概念[15]。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尽管表述不一[16-17],但均认为土地是土地科学研究对象的核心。由于土地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因人类与土地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人地关系成为土地科学的研究重点。故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土地或土地系统以及人地关系,其中土地或土地系统主要指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系统,人地关系包括土地资产、土地利用、土地管理等。

2.2 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基于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归纳出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应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 土地或土地系统:这包括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或土地系统的基本内涵、性质、系统结构与功能;

(2) 土地资产:土地的资产的内涵、特征、土地资产评价理论与方法;

(3) 土地利用:即人类在利用土地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的理论与方法,及土地利用技术等;

(4) 土地管理:作为自然历史综合体的土地在利用保护中的相关管理理论与方法、产权理论、管理技术等。

2.3 土地科学的性质

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土地及人地关系,土地的概念和人地关系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土地科学的学科性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系统综合性。土地的概念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的,土地的自然历史综合体概念决定了土地科学的系统综合性。土地科学的系统综合性在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 时空维度的动态性。土地科学时空维度的动态性主要指土地科学的历史性及空间尺度性特征。首先,作为土地系统而言,其稳定的系统结构和功能是相对静态的,而变化是绝对的,特别是当土地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化或突变时,就会呈现出较大差异或出现完全不同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如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剧烈变化会引起土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的剧烈变化; 其次,从土地的范畴来看,人类研究土地的范围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探测和利用范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的范畴也呈现出动态扩展的特色,土地科学研究对象的范畴也相应地拓展; 第三,人类利用土地既利用土地的生产功能,又利用土地的区位功能,此外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系统呈现的结构特征与功能不同,故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因此,土地科学具有鲜明的时空维度动态性特征。

(3) 区域性。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综合体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相互利用的产物,在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地系统的构成与演化受制于区域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此外,人类社会的区域性特征也会强烈地影响土地系统。从而促使不同区域的土地系统具有不同的土地类型数量与空间组合特征,其主导功能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土地科学重点研究土地(土地系统)以及人地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特点。这也表明,区域性的土地科学研究成果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到其他区域。如中国在借鉴国外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时,需根据中国自身的土地与社会特点进行改造后引用,否则易产生消极的影响。

2.4 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是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外在表现,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土地(土地系统)及人地关系,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可据此分为土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土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构成了土地科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土地基础学科研究土地科学领域内的基础性理论体系,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生态学、地籍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史学等。土地应用学科研究人类利用土地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包括土地信息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评价学等学科; 土地信息学包括土地调查、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等分支学科;土地利用学包括土地利用技术、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分支学科;土地管理学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土地产权管理、地价管理、地税管理等分支学科;土地评价学包括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产评价分支学科(见图1)。

图1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构成图

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土地科学的学科发展必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其研究的内容也会随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兴问题愈来愈丰富和细化,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构成也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是土地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具体化,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以及从事学科研究的研究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18],反映了本学科基本内涵和研究特征,并充分体现了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为基础,依据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可分为近期需求与长远需求,近期需求是指在日常土地利用及管理工作中相关技术与方法的掌握,如能够准确地把握现行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土地相关标准,能够熟练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核心软件平台,具有相应的文书写作能力等。远期需求则指学生能够适应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长远发展需要,如对未来土地资源管理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相应的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等。通常,社会的人才需求建立在普遍的学生能力基础上,因此间接反映了学生的能力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一般培养目标和基于需求的具体培养目标。

3.1 一般培养目标

一般培养目标整体上反映了土地科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人生观、世界观、工作生活观的总体要求。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决定了学生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的工作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并体现土地科学的学科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般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社会需求、学生特点为基础,结合土地科学学科特征,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的工作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并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3.2 具体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培养目标体系是本专业一般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包括综合素养、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综合素养目标。综合素养目标反映了社会对专业人才通行判断标准的要求,包括政治素养、心理素养、知识素养等方面。政治素养目标要求该专业学生应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制度; 心理素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工作观和健康的生活观,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知识素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 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反映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具有共性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土地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地管理应用方法技术知识和土地资源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土地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信息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与管理学等;土地管理应用方法技术知识包括土地信息获取与管理方法技术、土地评价方法技术、土地开发利用方法技术、土地规划方法技术等。专业技能目标指具备土地开发利用、土地规划、土地资源勘测、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评价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般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目标,不同院校可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凝练符合自身定位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

4 结语

土地科学是研究土地(土地系统)以及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中土地(土地系统)主要指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系统,人地关系包括土地资产、土地利用、土地管理等。土地科学具有系统综合性、时空维度的动态性以及区域性的学科性质; 土地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本学科基本内涵和研究特征,并充分体现了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为基础,依据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培养目标包括本专业一般培养目标和基于需求的具体培养目标; 一般培养目标整体上反映了土地科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人生观、世界观、工作生活观的总体要求; 具体培养目标则是本专业一般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一般人才培养目标为不同院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进而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土地利用资源管理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