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19-05-21 05:4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础日语词汇量日语

李 琨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0)

一、引 言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以国外原声影视作品为重心的在线视频网站及影视论坛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凭借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精彩的表现手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由于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生活化语言的应用及异文化场景的重现,其也逐渐成为在校学生学习外语、了解国外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中国外语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资源。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外语原声影视资源促进外语教学,国内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发现,原声影视配音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设计的理论基础

原声影视听记配音,指由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听解、记录、背诵台词、模仿音调等方法,对影视作品原始片段中的人物对白进行配音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及可理解输入假说设计而成,遵循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重视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核心地位,通过真实语境模拟、小组协作及语言可理解输入训练,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及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何克抗,1997)。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创设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台词的听记、配音、讲解训练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展开,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仅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及训练方法进行宏观引导,对其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讲解、补充,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影视片段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语言应用情境,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对台词的确认、理解、记忆,并通过会话形式分享训练技巧、总结实践经验,在训练过程中完成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实践过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将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可理解输入假说指出,理解是使输入成为内化能力的前提,若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被其理解,继而还可被内化,从而完成语言习得(Krashen,1985)。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所使用材料均来源于真实生活场景,其中的语言形式及内容相较于传统教材内容稍有难度,学生在听记过程中,需通过查阅字典、资料及小组协作等方式完成对该内容的理解,进而在配音过程中记忆台词,完成对该内容的内化。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新语言知识的习得,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围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教学中,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于超(2012)从理论基础、教学优势、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配音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与构建;魏爱萍(2015)基于“输出驱动假设”设计了英文电影配音口语强化教学模式,并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通过过程跟踪及访谈,指出该模式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具有帮助。关于影视配音在日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卢情恩(2015:12-15)探讨了配音技术与日语实践教学整合的新途径,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了为期7天总计30课时的《日语影视配音实训》课程,并对学生实践案例进行了描述,实验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此种实训模式,认为个人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毕杨(2015:76-79)基于该校日语智能视频语料库建设了内容丰富的日语配音学习库及配音作品库,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纵观相关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外语原声影视作品配音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几乎全部研究均以学生的自我感觉来考察其语言能力变化,缺少对相关能力变化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同时,影视材料中台词的处理也多为教师提供台词文本交由学生背诵,缺少学生对该内容的听解记录训练。为此,我们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开展日剧听记配音实践,通过词汇量测试、表达及听力量表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影响,同时考查该实践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策略,以期为丰富日语课堂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在“基础日语”课程中进行日语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的教学实验,主要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听记配音实践能否增加学生的词汇量;2.该实践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及表达能力;3.该实践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何种特征。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广东某本科院校日语专业2015级1班学生参加实验。实验组共38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33人。在参加实验前,该组学生已完成三个学期的日语专业课程学习,对基础日语词汇及语法已有一定程度掌握,具备参加日语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的语言能力。同时,该组学生电脑持有率为100%,智能手机持有率为100%,且所有设备均可连接互联网,具备听记台词、练习配音的硬件条件。

(三)研究工具

本次实验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词汇量测试试卷、听解能力测量量表、表达能力测量量表、调查问卷。

词汇量测试试卷,内容为日语国际能力水平考试(N2)词汇部分真题50题,所有题目均为随机选取的选择题,主要用于测试学生实验前后的词汇量水平。

听解能力测量量表、表达能力测量量表,分别依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编订的日本语能力测试Can-do自我评价表“听”“说”调查表设计。其中,听力能力量表20题,表达能力量表20题,题目内容与Can-do自我评价表中题目相同,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测试(1=完全做不到,2=做不到,3=说不清,4=做到,5=完全做到),以各量表所统计的学生所有题目平均分分别代表其听力能力及表达能力。Can-do自我评价表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各等级合格者利用所掌握的日语可以做哪些事情(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2010),其所设置的问题对反映测试者语言能力具有较高代表性,常用于检验测试者的语言能力。实验中所用量表主要用于测试实验前后学生的听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8题封闭性题目及2题开放式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在本次实验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策略。

在听记配音材料的选择方面,本次实验主要选取日本电视剧作为学生听记配音训练材料。相较于外语纪录片、外语新闻等训练材料,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具有自身优势,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影视作品提供了非日语环境下难以获得的日语使用情境,便于学习者理解日本人思维习惯,掌握现实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语言使用规则及沟通技巧,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二,影视作品中人物对白的语言形式更加丰富、自然,更加符合日常交流习惯,便于学生掌握经典地道的表达形式,学以致用。第三,影视作品所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少,且题材更加丰富,便于吸引学习者注意,降低学生听记过程负担,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激发其对语言进行主动使用的动机;第四,影视作品配音需多人协作完成,更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协作及会话形式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协商及知识建构。本次试验选取的原声影视作品在任课教师提供的范围内由学生投票选出,分别为日本电视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对不起青春》《半泽直树》,三部作品贴近实际生活,语言难度适中,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兴趣。

(四)研究设计

本次实践共历时13个教学周(第5—17周),每周实践时间为2课时,每次实践由三个小组完成。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每组3人)在课堂实践前完成10分钟的作品片段选取及台词听记,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屏幕现场完成配音,之后结合视频通过PPT形式对该片段中出现的重点单词、句型、习惯表达形式、文化现象等进行20分钟现场讲解,每组学生的课堂实践总时间为30分钟,以每四周一次的频率在实践期间完成三次配音实践。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在学期开始时,由学生自由结组(共13个小组),确定小组配音顺序,为减少过多的磨合,组内成员一经确定则不再发生改变。为保证学生对所有日剧内容有大概了解,对选取内容有初步判断,且为学生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本次实验确定在第5周开始进行。教师在第2周告知学生配音作品选择范围,并要求全部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完成全部作品观看。各小组在课堂实践前完成时长10分钟的影视片段选取,并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对其中所有台词进行听记、模仿、配音训练;同时,针对片段中出现的常见词汇、习惯表达形式、语法知识点、社会文化相关知识进行PPT制作;影视片段的截取及消除人声等技术处理,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协作完成。在每组实践前一周,需将选取视频片段上传班级QQ群,供其他学生提前熟悉。在课堂实践中,各小组通过教室多媒体屏幕及扩音设备对影视片段进行现场配音,并由小组成员结合视频对PPT内容进行讲解。其中,配音时所用视频片段只显示汉语字幕,讲解中所用片段建议使用日汉双语字幕。讲解过程中,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进行提示,并对没有被学生提及的重要知识进行补充讲解。实践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将听记台词文本及讲解所用PPT共享至班级QQ群,供其他学生下载学习。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实验分别在开始前和结束后,在课堂中由学生完成词汇量测试试卷、听解能力测量量表、表达能力测量量表,其成绩作为学生词汇量、听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数据。此外,在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调查问卷。本次实验共发放试卷38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8份。在所有统计完成之后,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关于词汇量的分析

在学生词汇量变化方面,配对样本t检测数据显示(如表1),实验前后学生的词汇量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5.738,df=37,p<0.05):学生在实验后词汇量水平显著高于实验前词汇量(MD=7.63)。实验数据反映出,学生通过实验词汇量出现显著提高,即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训练有助于扩充学生词汇量。

表1 学生词汇量变化情况(n=38)

*p<0.05

究其原因,可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学生听记背诵台词是一种有意识的重视意义输入的词汇学习活动。在听记背诵过程中,大量的台词输入提升了常见词汇的重现频率,在实践任务驱动下,学生往往会通过注释、标记等方法提高对此类词汇的重视,通过查阅字典、参考字幕等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对未知词汇的认知,实现可理解输入,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同时,对词汇PPT文档的制作与讲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资料,将需要讲解的词汇变为可理解输入,扩展词汇的相关连接与联想,为讲解者自身和台下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第二,学生的配音实践及PPT文档讲解实现了重视意义输出的词汇学习。在配音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影视片段的配合,有意识地将在准备阶段学习到的可理解词汇加以应用,有助于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及对其使用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PPT的讲解也客观上实现了学生(讲解者)对词汇的可理解输出,实践中讲解者通常已在讲解前完成了对讲解词汇的理解与学习,讲解过程进而转变为其对可理解词汇的有意识输出过程,这种输出进一步加深了其对词汇的熟悉程度,为今后准确应用提供了帮助。第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的听记配音实践,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词汇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为更好完成任务往往通过小组协作及会话形式,主动探究词汇意义及使用方法,客观上提升了个人词汇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实现对词汇的有效习得。第四,影视作品重构了丰富的日语使用情境,在声音与图像的帮助下,学生直接接触大量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有助于加深对词汇使用方法及使用场景的理解。同时,词汇的真实性及新鲜感吸引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其模仿、记忆的动机,有助于其有意识的主动完成了对词汇的记忆,扩充词汇量。在回答问卷调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汇或表达有哪些”时,有很多学生在回答中给出了“リア充(现实生活很充实)”“モペ(怪兽父母)”“さが入れ(入户搜查)”等答案,这些真实词汇及流行语的掌握有助于打破学生汉语式日语学习怪圈,激发学习地道日语的兴趣与动力,帮助其在了解日本人对某些词汇特有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为其今后与日本人交流增加了话题,使沟通变得更为自然。

(二)关于听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分析

在听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方面,配对样本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学生听解、表达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听解能力(t=2.572,df=37,p<0.05)、表达能力(t=2.886,df=37,p<0.05)均出现显著提高。数据表明,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听解、表达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听解能力方面,学生在课堂配音前完成的日剧台词听记活动属于听解能力训练,符合任务型教学法特征,为学生听力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首先,听力能力训练材料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听解能力提高。日剧中的台词均为生活化场景下的人物对白,通过反复跟听记录,有助于学生适应日语正常表达语速,增多完整的语言交际体验,增强音位辨别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熟悉常见的口语惯用句型及缩略语等表达形式,减少现实交流中语言输入的陌生感,在实际交流中实现对对方表述内容的预判与理解。其次,对日剧台词的听记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磨练听力技巧、实践听力学习策略。台词听记训练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听力训练机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近似于听力测试的听力训练环境,学生可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不断摸索、磨练适合自身的听力技巧,并对教师所讲授的认知、元认知、社会/情感等学习策略加以尝试实践。这些努力有助于学生达成以练习为中心的听力技能训练和策略实践之间的平衡,完善个人听力训练方法,形成有效的听力认知体系,提升交际中的听力能力。第三,日剧中的真实语境扩充学生的认知图式,丰富了学生信息加工模式。在日剧台词听记过程中,学生在视频提供的真实场景中,熟悉了不同语境下的常见表达形式,丰富了个人知识与经验,个人修辞图式得到扩充;同时,丰富的剧情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扩展了其语言学习中的内容图式;两种图式的更新与扩充为实现依赖个人经验进行语义理解的自上而下的语言认知提供了帮助。第四,学生通过自身听记配音及观看他人配音,进一步丰富了个人的听力词汇量,加深了对常见词汇及表达形式的记忆与理解,有助于个人听解能力的提高。

表2 学生听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变化情况(n=38)

*p<0.05

在表达能力方面,首先,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听记配音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表达训练中的主动性,有助于个人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协作记忆模仿日剧台词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真实情境下的日语表达形式,在结合剧情的小组会话、意义协商过程中,不断主动验证、修正个人原有语言认知假设,领悟日语使用规则,完善关于日语的系统认知及意义建构。这种语言实践帮助学生主动重构并扩展了自身的语言系统,丰富了真实的语言体验,有助于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内在联系,并内化为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语言习得及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次,可理解输入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语言表达形式。日剧中大量真实交际场景的再现,帮助学生在重视语言结构的同时,重视语言的功能意义,有助于培养其使用语言进行有实质意义交际的意识及使用语言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意识的提升及习惯的养成,激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积极性,客观上增多了语言表达机会,帮助其将对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理解掌握,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学生对日剧中人物对白的模仿,客观上丰富了个人语言使用经历及体验,帮助其在真实语境下熟悉了日本文化下特有的交际策略,避免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优化了个人交流技巧,通过真实化的交际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影视片段中包含有大量日语敬语表达形式及口语表达形式,突破了教材对该类语言使用的局限,丰富了语言表达类型。学生通过对这些表达形式的记忆,更加具体、真实地了解了该类语言的使用环境及深层意义,实现了对此类表达方式的掌握,使自身语言更加贴近现实。

(三)关于学习行为及学习策略的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从课前准备、课堂实践、课下学习三方面考查学生在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中的学习行为特征及学习策略。

在课前准备方面,主要围绕“实践活动准备时间”、“台词听记方式”、“台词背诵方式”、“PPT制作方式”及“听记台词过程中对日语字幕的依赖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1.学生在背诵台词部分所花费的时间最长(每次共计7.75小时),在制作PPT部分花费时间最少(每次共计2.47小时),每次准备配音平均共计用时12.74小时。数据显示,63.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前准备中花费充足的时间完成台词听记训练及课堂讲解PPT制作,语言实践时间的充足也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在台词听记中(如图1),学生较多选择“只听记片段中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的方法完成训练(55.3%),同时有少部分学生采取“小组统一协作”方式(26.3%)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7.9%)完成,仅有10.5%的学生会将片段中所有角色台词全部听记下来。从数据分析来看,实验中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每组通过协作方式完成10分钟片段中全部台词听记”的要求并未能有效落实。

3.在台词背诵方面(如图2),52.6%的学生表示只背诵自己扮演角色的台词,31.6%的学生表示会以自己角色台词为主兼顾他人台词,15.8%的学生表示会将全部台词背诵。数据反映出学生更多倾向于记忆个人所承担角色的台词,而对其他角色的台词不大在意,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可理解输入数量,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客观上影响了语言学习效果;

图1学生听记台词情况分析

图2 学生背诵台词情况分析

4.在PPT制作方面(如图3),有55.3%的学生表示“小组中每人轮流完成一次PPT制作”,15.8%的学生会采取“个人制作自己角色台词的PPT,之后汇总在一起”的方式,21.1%的学生表示会“由小组全程协作完成所有PPT内容制作”,此外还有小组在全部三次配音活动中将PPT制作完全交给同一名同学去制作。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到每一次单词讲解PPT的协作制作过程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机会和对原有知识的巩固机会相较预期存在差距,客观上影响了词汇量的扩充与句型的掌握。

5.在对影视片段中字幕的依赖程度方面(如图4),针对问卷中“我对台词的听记依赖于视频中的日语字幕”的陈述,5.3%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50%的学生表示基本赞同,26.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21.1%的学生表示否定。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听记过程中较为依赖视频中的日语字幕,在遇到听解难题时,并不是通过反复输入进行听记能力的反复训练,而是轻松地选择了字幕提示,这种做法客观上减少了听记训练次数,影响了听力技巧的培养及听力策略的实践,降低了听记训练的整体效果。纵观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在课前准备中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准备,但更倾向于完成视频片段中某一特定部分内容的听记训练及知识点整理,准备活动显示出较强的个人性,缺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的小组协作,影响了可理解输入的数量及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质量。这些情况的出现多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不强”、“听记训练任务复杂,超出个人能力水平”、“小组成员活动时间不统一,难于协调”等因素有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对策,保证语言实践效果。

图3学生制作PPT情况分析

图4 学生对日语字幕的依赖情况分析

图5学生参加其他小组配音活动及
参加教师讲解的情况分析

在课堂学习方面,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参与同学及教师课堂讲解的态度展开调查。由于每周仅有三组学生进行日剧片段配音及PPT讲解,其余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均处于听讲状态,对其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实践的整体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如图5),39.5%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小组配音活动及PPT讲解,42.1%的学生表示参与意愿一般,而参加意愿淡泊的学生比例为18.4%。在参与教师对他人配音实践的点评及PPT内容补充讲解的意愿方面,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比率为44.8%,意愿一般的比率为47.4%,同时有7.9%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其中。以上数据反映出,由于将学习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其更愿意全身心投入个人配音实践活动,而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他人配音实践、PPT内容讲解及教师补充讲解中,学生的意愿稍显不足,此数据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或与“其他小组或教师讲解未能激发学生学习意愿”、“课前未能对将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不足”、“讲解内容复杂,无法做到及时理解”、“未能意识到讲解内容重要性”及“学生讲解水平有限,讲解方法枯燥乏味”等因素相关。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帮助台下学生认清“他人讲述”环节的重要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将表演者及学习者联系在一起,激发学习者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知识传递效率。

在课后学习方面,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自己小组及其他小组所制作PPT的内容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如图6),针对自己小组所制作的PPT内容,63.2%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后进行积极学习,21.1%的学生表示学习意愿不足;而针对其他小组制作的PPT,积极学习的比率降至18.4%,不愿学习的比例提高至52.6%;同时,虽然学生满意教师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满意率89.5%),但针对教师在课后分享的知识点补充讲解文档,持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比例仅为26.3%,持消极态度的比例为39.4%。以上数据反映出,虽然绝大多数(79.0%)的学生认为学习资料的分享有利于个人语言学习,但在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方面,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自己小组所制作的内容较为熟悉的PPT内容,对其他小组及教师所制作的学习材料利用率稍显不足,缺少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整体效果。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或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少对课后学习效果的有效监督”、“对学习资料重要性认识不足”、“课下学习时间不充分”等因素有关。由于以小组形式制作的PPT包含的知识多为同等水平学生中常见的共性认知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在课后对其加以重视,并对该部分知识加以考核(问卷调查显示,8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PPT内容的学习加以考核),以此完成对其课后学习的监督,增加可理解输入,帮助学生实现词汇量的扩充及语言应用能力提高。

图6学生课后学习配套资料的情况分析

五、总结

上述就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活动的实践效果及学生在该实践中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声影视作品配音活动在增加学生词汇量、提升学生听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可理解输入输出假说及建构主义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课前更多倾向于由个人完成视频中某一部分的听记及讲解准备,并存在过多依赖日语字幕的情况;在课堂中,参与其他小组讲解及教师补充的意愿并不强烈;在课后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熟悉知识的巩固复习,缺少对补充知识及其他小组讲解内容的重视与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降低了有效实践质量,影响了整体实践效果,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实践过程及考查方法进行修正。总之,原声影视作品听记配音实践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符合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期待,可作为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实践活动的一种选择加以优化及开展。

猜你喜欢
基础日语词汇量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日语教学方法之我见
JF“can—do”评价体系对《基础日语》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单词记不住怎么办:8种方法助你提升词汇量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