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9-05-23 09:04郭小琴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出院实验组

姚 磊 郭小琴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因病程长、易传染、易复发等特点而受到全球的关注[1]。我国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约有12000万人,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高达3000万人[2]。有数据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常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引发肝癌[3]。目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疗法,从而导致这类患者的精神压力较大,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文献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有明显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4]。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自2016年2月-10月感染疾病科收治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5]。①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无肝脏移植疾病史;年龄为18~70岁;神志清楚,可以正常交流;知情同意,自愿参加。②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年龄<18或者>70岁;神志不清,无法进行交流;转科或者自动出院;拒绝参加评定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标准,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39.4±7.2)岁;对照组39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38.9±6.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对于符合条件的入院患者,第2天采用SAS及SDS自评问卷,按统一指导方法进行问卷调查[6]。针对调查所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对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随后在出院前再进行一次SAS及SDS的问卷调查,并分别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实施干预前后的SAS及SDS评分及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对心理干预的效果做出评估。以SAS及SDS评分≥51分为界,即SAS或SDS<51分为心理健康状况正常的,50~60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2.2 心理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包括用药说明、日常的生活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①心理护理:与患者耐心的沟通以实施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其给予的治疗效果的信任。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测评结果采用劝解、启发、疏导、保证等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②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饮食指导以及发生、发展与转归等知识,介绍焦虑和抑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③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协调好社会、人际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使患者能够得到最有利的社会方面的支持。做好患者亲属的思想工作,尽可能的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使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情况比较 心理护理干预前即入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后即出院前,实验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心理干预前下降(P<0.05),且实验组患者下降更明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入院时 出院前 入院时 出院前对照组 39 56.03±10.87 48.41±9.17 54.26±10.76 46.82±9.20实验组 39 55.92±10.92 44.38±6.68 56.10±10.98 42.62±6.80 t 0.042 2.22 0.75 2.30 P 0.97 0.03 0.46 0.02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病程迁延不愈,根治难度大,加之社会的偏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7]。因此,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十分重要。

据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2]。从研究结果可看出,在心理护理干预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这说明焦虑及抑郁情绪是普遍现象。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发生率。结果还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SAS和SDS 评分,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这说明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如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充分调动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针对其心理问题,及时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出院实验组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