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运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05-23 14:57梁建伟
珠江水运 2019年6期
关键词:湾区水运粤港澳

梁建伟

广东水运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依托,是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是通江达海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纽带,在支撑湾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拓展经济发展腹地、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湾区与湾区经济

湾区,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多个港口和城市连绵分布、功能协作发展,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为“湾区经济”。

湾区一般经济发达,宜居宜商,文化包容,交通发达。全球六成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球超七成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本。

放眼世界经济版图,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些世界级湾区在经济、人口、科技、产业等领域都体现出了强大的集聚优势,成为世界公认的全球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变革领头羊。

例如,日本东京湾区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成为日本最大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在东京湾沿岸,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形成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5亿吨。在港口群带动下,东京湾地区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日本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大企业50%,包括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均设于此地。东京湾区可称为“产业湾区”。

又如,美国的纽约湾区,被称为世界湾区之首,湾区内人口达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2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制造业产值占全美30%以上。华尔街是世界金融心脏,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7家大银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和外贸机构均设于此。纽约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1/5,制造业产值占全美1/3。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总部设在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既是美国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核心中枢。纽约湾区可称为“金融湾区”。

还有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是指环绕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海湾一带的地域,拥有世界最大高科技产业区——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学,集中全美40%以上风险资本投资,专利授权数量占全美15.2%,涌现出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一批知名企业。旧金山湾区因气候环境宜人,集聚了越来越多高科技人才,科技发展迅猛,可称为“科技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

从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个逐步深化、清晰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2017年全球集裝箱港口排名前十位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3席,其中深圳港排名第三,香港港排名第五,广州港排名第七,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

二是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1.5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8。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湾区总体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0%。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7.1%、 33.5%。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拥有20家500强企业,全球500强企业中超过50%在香港设立大中华区总部。

三是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2018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26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5%,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

四是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是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它具有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如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能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它能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它能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五: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湾区发展或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旨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大,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态势,必须打造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实现以上目标,中国需要多个发展比较快、有实力的城市群来引领战略的实施。中国目前涌现出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区、渤海湾区,这些湾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中央把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利于构建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能够孵化出既能够走在国际前列、又可以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型核心经济发动机。第一,多种经济体的叠加优势。湾区内有两个特别行政区和自由港、两个经济特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多种经济体的体制叠加优势和开放叠加形态,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能量。第二,湾区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可通过组合叠加形成大规模和集聚效应。第三,通过湾区河海相连,运输便利,经济融通,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和发展,培育利益共享产业链,实现湾区城市协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既有利于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又有利于“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发展。

第一,通过大湾区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港澳地区和内地共生共荣。香港过去得益于与内地的转口贸易、产业转移、金融服务和内地投资回报等,未来则需要更大幅度开放,与内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乘坐内地发展“快班车”,发展香港、澳门的深层优势,如国际市场、法律体系、高端服务、管理运作、金融和保险服务等,而改变的最佳路径首先是与大湾区内的城市实施全方位的、无人为障碍的大融合,通过大融合创出港澳和内地全新的共生共荣模式。

第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有效的机制(如欧盟申根签证)和通过社会经济的办法达到国家资源的整合和统一。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区,要实现真正的融合,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需要深层次的开放,改革成功了,可以为全国特别是自由贸易区作出示范。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自贸区的延伸和升级版。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香港自由港带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作支撑的开放体系,未来发展将足以进一步开放和协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三地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还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开放也需要做好外资的对接工作,一方面国家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对接“两个市场”;另一方面需要打造更好更优更大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水运在湾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运是发展对外贸易和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对接世界、加强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先行官。而湾区经济开放性特点彰显了水运的功能。据统计,广东省90%以上的外贸货物、95%以上的煤炭、99%以上的原油和铁矿石是通过水运来完成的,水运起到了重要载体和纽带作用。

湾区“拥海抱湾”的独特地理条件注定湾区建设离不开水运作为重要支撑。湾区经济依托湾区建设港口群,这是湾区经济区别于一般沿海经济的重要前提。

在湾区“合群连河”的区域经济特征中,水运起到了枢纽作用。所谓“合群”,就是湾区与周边城市连成一体而成为共生经济体,湾区拥有一片共享的海域水体,内有多个不同功能的城市,从而形成相当规模的城市群。所谓“连河”,就是湾区各城市通过海湾水域联通内河。珠江是大湾区水运货物进出的主通道。

港口经济、航运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经济必须重视海洋运输业。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经济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海洋强国必然是海运强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运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少、不占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水运,有利于加快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据测算,满足一定条件下,水路运输成本约为铁路运输的二分之一、公路的五分之一、空运的二十分之一,能耗约为铁路的三分之二、公路的六分之一,空运的六十分之一。建设一公里复线铁路需占地五十亩,一公里四车道的高速公路需占地一百亩。而且,由于我省物流量大,大量超限超载货车在公路上运行,导致国道、高速公路不堪重负,损害严重,道路维修费用高。相反,航道整治基本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一艘千吨级船舶的运量就相当于一列火车的运量或二十五辆载重四十吨重型卡车的运量,而且,单船吨位越大,单位货物的能耗越少,运输成本越低。

水運为建设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供基础性和服务性条件。水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它具有社会性、公用性和公益性等属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同时,水上旅游作为新兴的休闲旅游产品之一,因其类型多样性、休闲娱乐性、高度体验性、参与互动性等特征,广受大众欢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拥有中国最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河航线,海岛众多,风光优美,极适宜游艇航行旅游。与此同时,珠三角是中国游艇制造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从全球湾区发展的规律来看,湾区就是产业集聚地,因为它具有航运和港口这两大发展优势。这符合生产力布局的趋优性规律。

目前广东水运的基本情况

广东水运的基本情况:2017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9.5亿吨,全年水路旅客运输量完成2612万人次,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71亿吨,居全国第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398.80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一,在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广东省是全国水运资源条件最优越的省份之一。在全国规划重点建设的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中,广东拥有“一横”(西江航道主干线)和“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2017年,广东省航道通航总里程16850公里。

广东水运发展的主要短板

一是社会对水运发展意义认识不到位,重陆轻水倾向依然存在,没有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突出表现:投入不足。珠江货运量约为长江货运量的三分之一,但总体投入方面珠江仅约为长江的十分之一。“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共安排交通运输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约14600亿元,其中港口航道约600亿元,仅占总量的4.1%。

二是水运规划不完善,落实规划不到位。一是广东水运缺少系统、完整、有效的发展规划。二是规划修编工作滞后。三是珠江水系各省区尚未配套相关珠江水运发展规划。

三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省航道、锚地等港口配套公共基础设施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分区分段管理难以协调和统筹规划、开发和利用,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航道建设严重滞后,应急锚地资源极为紧缺。

四是水运基础设施薄弱,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①航道等级普遍偏低,航道维护保障能力不足,航道资源保护力度有待提升,部分跨河桥梁通航净空不足和出海口门不畅。②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大部分港口都没有进港铁路,港口与重要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干线公路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疏港公路以二级及以下为主,部分还与城市道路混用。③水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依然是“短板”,珠江水系内河货运量仅占全社会综合运输总量的13.7%,不仅低于长江的20%,更是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五是水运企业“小、散、少、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据统计,全省水路运输企业共630家,其中总运力超过10万载重吨的仅有22家,占水路运输企业总数的3%,大多数水运企业(78%)拥有船舶数不超过10艘。全省水运企业普遍存在“小”(经营规模小)、“散”(货运不稳定且运力结构单一)、“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弱”(竞争力、融资能力弱)的现象,处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末端,议价能力弱,缺乏市场主导权。

六是港口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源:一城一港)根源:现行“一城一港”管理体制下,各地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港口重复建设、同质竞争、资源浪费等,码头能力结构性过剩。

七是高端服务业处于初步阶段,缺少现代水运人才。①广东水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以货物运输、港口服务、货运和船舶代理、报关报检等劳动相对密集的初级水运服务为主,多数水运人才集中在传统的水运服务业,现代水运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水运人才比重小,造成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法律、航运交易等水运衍生服务业发展滞后,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比较差距巨大。②政策配套滞后成为制约广东水运发展的明显劣势,造成大型航运企业落户广东较少,现代水运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不足。③目前广东海船船员年培养人数1000多人,仅占全国的5%;年培养内河船员仅数百人,不足全国的1%,广东水运发展呈现后继乏人的局面,且逐年加剧,“有船无人开、有船不会开”的现象将日益突出。

八是珠江黄金水道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①主要表现为上游不通、中游不畅、下游不优、支流不连等问题。上游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未同步建设通航设施,限制了云南、贵州两省船舶进入珠江水运大通道,云贵腹地内大量适宜水运的货物运输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中游航道存在枢纽通航设施通航能力不足、桥梁净高不够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型船舶通航需要,严重制约航运发展;下游珠三角虽然水运发达,但存在结构不优问题,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的支流右江、贺江、东江等仍不能全线通航,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尚未形成。②珠江口出海航道由于受宽度、深度的限制,实行单向通航,大型船舶必须乘潮单向进出,通航能力严重受限。③珠江口出海航道由广州港务局管理,导致深圳、东莞、珠海等港口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方面受限。④珠江水系内河货物运输主要集中在西江航运干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占珠江水系总量90%以上,但珠江支流内河货运量占比较小,仅为11.1%,水运潜能未充分发挥。

水运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水运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在推进湾区建设、助力湾区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做好“水”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人类都是“择水而居”,城市都是“依水而建”,中国早期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选址于水陆交通方便的地区。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河流,还是人工开凿的大运河,都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的兴废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水运是决定大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格局上,靠近江河有利于交易和贸易往来,“海洋文明”造就了因海而兴的“海洋帝国”。当今世界的35个国际化大都市,有31个是因港而兴的城市,其中世界十大经济中心都是以靠海、靠江而兴盛起来的。

湾区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与水相连,临江临海产业布局。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湾区与其他海洋地理空间一样,是人类海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实现湾区互联互通首先要考虑水路联网互通,制定水运发展规划要适应湾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水运因其自身具备的能耗低、运输能力大、相对污染少等优势,注定被冠以低碳、环保、节能、经济的标签,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目前,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向低碳经济转型俨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水运恰恰是低碳、低成本运输的载体。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进程中,切实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水运,有利于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临港经济发展合作区”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区”的特点,港澳同内地分属不同司法体系。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一个自然条件优良的深水海港作为临港经济发展合作区,以大型产业集群基础,全面开展供应链综合服务。

珠海万山群岛地处珠江入海口,东邻香港,西接澳门,是目前广州、深圳、珠海、香港进港船舶的必经之地,具备合作区设立的区位條件与腹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临港经济发展合作区”选取万山群岛中的主要岛屿为建设区域,赋予自由贸易港政策,以对标国际上成熟湾区建设,打造成大型产业集聚、国际重要中转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重要合作物理支撑,疏散缓解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环境压力。

积极意义:一是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不同的体制机制,探索粤港澳合作的新渠道,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平台;二是为我国自由港建设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三是弥补广东港口超大型船舶靠泊能力短板,优化珠三角产业结构与业态,实现珠江东西两岸港口及相关产业外移,托宽珠江口城市群发展空间,疏散缓解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环境压力,使河口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四是有利于实现广东港口资源整合,实现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专业化。

(三)积极探索湾区港口合作、建设、运营新模式,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

鼓励区域港口结成战略联盟。所谓区域港口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优势互补的沿海港口之间,遵循自愿互惠原则,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达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所形成的合作协议或组成的网络式协作关系,使港口具有更高的运作效率和更先进的服务水平。

联盟形式:①干支线联盟。港口群中既有干线港,也有支线港。其中,干线港处于主导地位,支线港处于从属地位,它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离开支线港的喂给和补充,干线港就失去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支线港也需要利用干线港的影响力及市场地位来赢得市场份额。

②枢纽港联盟。每个枢纽港周围有众多支线港,围绕每一个枢纽港形成一个港口群,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港口群之间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

通过区域港口战略联盟,实现“1+1>2”的效应。区域港口战略联盟有多种合作模式,如:按管理主体分,有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按互相渗透程度分,有紧密型、松散型和意合型;按管理主体与相互合作程度分,有港口一体化型、港口协会型和企业“相互渗透”型。

支持湾区各内河港口(港航企业)对接湾区内三大世界级枢纽港口。①港航与港航部门、企业与企业,对接沟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目标协同。②内河班轮公司加强与香港港航业紧密合作。③建设一个覆盖珠江水系网络化信息操作平台,通过对南沙港、深圳港及香港港码头信息操作平台的延伸,实现珠江水系航运、港口及货代信息与上述三大港口信息平台的对接。条件允许,可将南沙、深圳港口口岸监管体系前移,打造大湾区各港口与上述港口的货物通关网络监管体系。

重视内陆港(无水港)的建设,延伸大湾区港口群腹地。无水港是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其选址于港口内陆腹地运输网络中货物的集散枢纽,是国际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的衔接点,是内陆地区国际供应链服务空间集。

重视高科技在湾区港口中的开发和应用,将智慧港口建设作为港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数字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大数据分析处理,整合港口信息化资源,推进湾区内主要港口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推进各方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和航运公共数据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打造“互联网+”航运生态圈。

(四)大力发展航运高端服务业

1.建设全球邮轮母港。满足湾区高端消费需求,重视湾区邮轮母港建设,完善湾区邮轮航线网络体系,发展远洋、近海的邮轮航线,为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旅游都市群创造条件。(满足慢生活需要,邮轮市场广阔。中国邮轮市场接近亚洲邮轮市场的50%,居全球第八位,在过去的五年里保持45%的增长速度。邮轮产品包括酒店、船舶、运输、娱乐等复合产品,属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各方面要求特别高,也属高风险行业)推动湾区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合力做大船舶登记。利用联合国改革方便旗制度的契机,香港与内地合力做大船舶登记。探索两步走策略召回内地船只。第一步,保留香港登记的内地船只,对海外船只全部召回。第二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现全部船只召回。通过两步走战略,支持香港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中国在世界海事方面的话语权,落实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共建湾区航运交易所。近年来,虽然全球货运险率与全球船舶险费率都处于下降趋势,但亚太地区航运保险的市场规模却呈现快速上升,份额已超过全球1/4,全球航运服务业中心逐渐东移。通过共建湾区航运交易,共建设湾区银行、基金,海事仲裁院,离岸金融与贸易合作机构等形式,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航运高端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加大航运高端人才培养。一是加强船员队伍建设。二是培养和引进高端航运人才。三是办好广州交通大学。

(五)高度重视珠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和使用,把珠江打造成为湾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完善珠江水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大珠江水运发展投入,加强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发展多式联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扩能升级,提高珠江水运能力。加快珠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研究解决桥梁净空适航问题,打通贵州、云南出海通道,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推进生态航道建设,注重把生态环保理念和要求贯穿于航道规划、建设、管理、养护的全过程,注重航道建设与周围景观、建筑物的协调,确保通航河流新建跨、临、拦、过河建筑物满足内河水运发展要求;加强岸线资源和港口陆域保护,提高岸线规划标准和利用水平,防止重复建设;开展对碍航闸坝、桥梁改造的综合研究;实施船型标准化推进工程,有序淘汰老旧船舶。

重视湾区水运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助推湾区港航国际竞争力提高。健全珠江水运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安全监管和航道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港口岸线管理,引導港航企业集约化发展,提升珠江水运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交通运输、海事、航道、港口等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强化各级各地水运主管部门联动,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数字珠江,建设珠江航运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珠江物流商贸、信息服务有机整合。

当前,广东水运业应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以创新的意识推动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作视角,在打破城市间隔阂、形成城市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水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促进区域内资源流动和产业集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发展。

(本文参考了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赵娜巜港口战略协同》、谢燮巜变革水运》)。

猜你喜欢
湾区水运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