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春的鲜亮底色

2019-05-23 14:56任鹏
中华儿女 2019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任鹏

没有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

和大多数青年朋友一样,在高中时我也是一名理科生,我们那个时期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我的数理化学得都还不错,我清楚地记得,2000年高考,数理化当时满分都是150分,我的化学考了142分,物理136分,数学127分,当时满心以为我这个成绩上自动化、计算机专业“易如反掌”。但是,不曾想,那一年东北大学在湖北人气爆表,机缘巧合,我竟被调剂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曾经一度,因为担心将来的就业,在学校我还辅修了一个第二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修了16门课;还在业余时间上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杂志社去做主笔、去东软集团企划部做文案工作的兼职。

当时面临职业的选择,我也很犹豫,是选择在计算机、企划行业打拼,还是学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

转折点发生在大三时我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老师当时介绍了2003年《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的一件事——工地民工捧读《资本论》。一位农民工小伙子竟然花了30元不菲的价格去买了我们觉得有些过时的《资本论》,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小伙子神情严肃地回答说:“我就想知道,我们的劳动对社会到底有什么价值?”這让当时的我非常震惊!不仅震惊于劳动价值、劳动尊严的重要意义,更震惊于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鞭辟入里的解释力,还震惊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群众中的强大影响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有这么厉害吗?!好奇的我,开始认真地、自觉地,而不是敷衍地、形式地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将此作为我的职业方式、事业追求和信仰所寄。

作为大学教师,必须拥有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善于“分享”的职业技巧、平等包容的仁爱之心,勤备课、勤创新、勤互动,在与青年学子的交流和对话中,“发现真理的乐趣、分享思想的快乐”。当然,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殊性所在是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只有“在马懂马、在马信马”,才能真正“在马言马”。要让马克思主义激荡学生的灵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自信,一个连自己都不信的道理,讲出去谁会信呢?只有自己底气十足、信仰坚定、信心满满,才有可能打动学生、征服学生。

一次上课,有个冶金工程专业的同学问我,他说,“老师,我们把钢铁炼好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还要学马克思主义呢?学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啊?!”

“学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确实是一个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合理性的重大命题!早在1919年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胡适就在《新青年》杂志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用处,号召年轻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很快,李大钊先生的《再论问题与主义》醍醐灌顶,为主义正了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了路。李先生讲,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矛盾吗?!不矛盾,它们交相为用、并行不悖。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而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立场,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今天,仅仅学好冶金,就够了吗?就能炼好钢铁了吗?不尽然!仅仅炼好钢铁,就能振兴东北、全面小康了吗?更远非如此!如果不了解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不知道“三去一降一补”、不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不清楚干部作风转变,甚至完全无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钢铁是炼不好的,炼好了,也没有市场;有了市场,也不会做强做优做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毛泽东说,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包括钢铁的问题,这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的现成答案。

它提供给我们方法,这方法总让我们可以穿透现象和问题的迷思,直抵事物的本源和核心。它的辩证分析方法,告诉我们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告诉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开展社会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它的矛盾分析方法,告诉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全局合力观,更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升华我们的精神,这精神总鼓舞我们满怀对生活的热情和期许,为理想献身、为真理争斗。每每读到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讲“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便更深切地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愿意放弃他原本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开始他40年的流离失所、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革命和斗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青年在救亡图存之路上选择用生命去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为什么今日之中国会有杨善洲、毛丰美、廖俊波这样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入党时的那一句承诺。他们都活的是精神的富足,就像马克思讲的:“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它坚定我们的立场,这立场总是扎根于人民群众,所以赢得信众无数。山东省刘集村用55年的时间、28位烈士的生命述说了他们怎样珍视那本1920年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在他们看来,听“大胡子”马克思的话,就有饭吃、有田种,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还有那位捧读《资本论》的工地民工……

我想,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最大获得感大概就在这里:它不提供现成的教条,而是为我们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让我们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进而更彻底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它不提供心灵鸡汤,而是给予我们为理想献身、为真理争斗的勇气和精神,让我们在为共产主义的奋斗中找到诗和远方;它不提供光耀门楣的精致利己,而给我们扎根于人民、服务于群众的坚定立场。

作为一个曾经的“年轻人”,我认真地发出一个倡议:让我们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青春最鲜亮的底色。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