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s王新兰与死神擦肩的“红军娃”

2019-05-23 14:56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9期
关键词:萧华组歌宣传队

余玮

她从小受到革命熏陶,5岁送过情报, 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2次翻雪山3次过草地,在昏迷中曾走到死亡边缘,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王新兰这位长征路上最小的女红军的传奇人生,还因她和萧华的动人爱情而更加传奇,罗荣桓曾热心为他们搭鹊桥,战地成亲,相濡以沫几十载。

虽然经过了岁月磨砺,这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身上,那种巾帼英雄的精神依然闪闪发光,正如张爱萍上将为她题的那首诗:“古有花木兰,今有王新兰。红军好儿女,光彩照人间。”

9岁的红小鬼别提多高兴

1924年6月,王新兰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的一个富庶人家,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王维舟创办的宏文小学里,王新兰穿着长过膝盖的童子军服,学唱革命歌曲……在别的孩童还懵懂无知的年龄,她已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年,王维舟在家乡组建了川东游击队。游击队伍迅速壮大,军阀刘存厚开始派兵四处捉拿王维舟。国民党的搜捕给地下党和游击队的联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正一筹莫展之际,小新兰的身影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如果一个6岁的小女孩送情报,那谁会对她产生怀疑?只是不知她有没有这个胆量。没想到王新兰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后来,原川东游击队支队长王波告诉她,就是她送的那封信促成了一次战斗的胜利,缴获了敌人十几支枪。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攻下宣汉,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此后不久,根据“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宣(汉)达(县)一线的红军和地方机关撤至川陕苏区的中心地域通(江)南(江)巴(中)一带。王家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都参军跟随部队转移了,王新兰想跟着姐姐王心国去当红军。无奈,王心国把她领到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眼前。徐立清打量了一下这个娇弱的小女孩,叹了口气:“孩子,你太小了,还是找个亲戚家避一段时间吧。”王心国替她求情说:“白匪来了,和红军沾边都得杀,就让她跟着红军走吧。她很懂事,不会给部队添麻烦的。”徐立清沉思了一下,笑着说:“那你都会干什么啊?”王新兰一听有希望,赶紧说:“我会跳舞,还会写字!”徐立清一击掌:“好!你,红军收下了!”于是,9岁的王新兰成了红四军最小的一名宣传员。王新兰晚年回忆说:“穿上专门为我做的一套小军装,戴上红五星八角帽,别提心里多高兴。”

稚嫩的小腿“跑”在长征路上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这年3月30日晚,在这望不到头的队伍里,不到11岁的“红军娃”王新兰迈着稚嫩的小腿,被宣传队的大姐姐们搀扶着,登上了渡江的木船。

王新兰不知道这条船会把自己带到哪里,只知道自己必须跟着这支队伍走。说到对长征的感觉,王新兰说:“最深的感觉就是走路,没完没了地走路,整天整天地走,整夜整夜地走。人家是走长征,我是跑长征。”

川北的山路崎岖难行,为了防止掉队,小战士们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倒下去,十几个一起往上拉。宣传队带着竹板、洋鼓等简单乐器,为队伍鼓气。打仗时,他们就和老百姓一起搶救伤员。王新兰年纪小,抬不动重伤员,就搀扶轻伤员,给他们讲笑话缓解痛苦。

长征路上,有爱讲笑话的王新兰的地方,总有许多笑声。可是过江半个多月后,有人发现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原来,王新兰染上了重伤寒,吃不下饭,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这时,还清醒的王新兰不断地提醒自己,无论如何,千万不能掉队——在这种时候掉队,等着自己的只有死亡。

一天早晨,王新兰挣扎着刚走十来里地,眼前一黑,就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用树枝扎了担架抬着她继续往前走。部队走到川西时,她已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没过多久,头发眉毛全都脱落了。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希望,天天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点点喂她。渐渐地,王新兰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宣传队抬着重病的王新兰行军,行动十分艰难,特别是有敌人尾追的时候。一天,在一个村子宿营时,有人建议给房东一些大洋,把王新兰留下来。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得知后,赶忙来到宣传队,说:“这孩子表演技术不错,一台好的演出对部队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给宣传队下了一道命令:“再难也要把她带上,谁把她丢了,我找谁算账!”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被战友们抬着走了个把月。渐渐地,王新兰开始进食了,脸色也好了起来,部队到达理番时,她已能勉强坐起来了。死神最终与王新兰擦身而过。

当王新兰能下地时,就拄着棍子,拖着红肿的双腿,紧紧地跟着队伍,走那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路。王新兰人小腿短,别人走一步,她得走两步,她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掉队,千万不能掉队!”就这样,王新兰跟着队伍跋涉在铁流之中。

病终于好了,王新兰又开始参加宣传队的工作,每天跑前跑后地从事宣传鼓动。那些日子,王新兰每天都有演出,唱歌、跳舞、吹口琴。稚嫩的童音在最前线响起,小小的文艺战士王新兰和大姐姐们一起,鼓舞着指战员们的士气。

传奇而浪漫的“红色恋歌”

1936年,王新兰三次走过雪山草地,终于走完了她的长征路。当时,她年仅12岁。王新兰不能不说是幸运的,以她那样小的年龄,竟然活着走完长征,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1937年春天对于王新兰来说意义非凡。上级通知,取消部队中的共青团组织,团员中表现好的可以转党。红四军宣传队党支部讨论了王新兰的情况,作出决定:王新兰年龄虽小,但聪明伶俐,入伍后工作一贯积极,在战场上勇敢不怕死;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苦,不怕累,英勇顽强,已经具备了党员的条件,同意直接由团转党。王新兰清楚地记得指导员通知她入党的那一天,白云洁净,蓝天高远,天气格外地好,院子里的枯槐上还飞来了两只花喜鹊。那天,离王新兰的13岁生日还有3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新兰等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8月底,他们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西三原的云阳镇。本来准备在这里办好手续后就去延安,但不巧,由于发大水,去延安的道路被冲毁,王新兰他们只好等待路修好了再走。一天,王新兰等几个宣传队员在村头唱歌跳舞,突然碰到了陈赓。陈庚告诉王新兰,他们是来总部开会的,说话间,他把王新兰和自己身边的人做了介绍:“我们都是一方面军的,这是李天佑、杨勇,这位是我们最年轻的指挥员叫萧华……”

这是王新兰第一次见到八路军115师政训处副主任萧华,她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日后会和她的生活紧密相连,云阳镇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地。第二天,几位首长又和宣传队员碰面了。分手时,萧华主动约王新兰一起走走,他们很快躲开了人群。第三天,那些首长和宣传队员都不见了,只有这个从江西兴国三代泥瓦匠家庭走来的年轻指挥官和漂亮的宣传队员漫步在云阳镇上,那是他们两个人的云阳。他们谈各自的家庭,谈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谈刚刚过去的长征,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拢了。

去延安的路终于修好了,在王新兰做着出发准备的时候,八路军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派警卫员找到王新兰,谈话单刀直入:“你认识萧华吗?你喜欢他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又问王新兰“你爱他吗?”这句话让王新兰羞红了脸,只有13岁的她对感情实在还有些朦朦胧胧。“萧华说他爱你。”这句话更让王新兰感到不好意思,罗荣桓又接着说:“如果你爱他,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算确定了,你到延安就不要再找男朋友了,毕业后就到我们115师工作。如果你不爱他,就直接告诉我,我让萧华死了这条心。”王新兰一阵慌乱后说,我毕业后愿意到115师工作。

王新兰带着萧华送她的一床新棉被出发去延安。在告别的人群中她看到萧华在不断向她挥手,直至看不见为止。云阳在她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王新兰在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组织送她去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收发报知识,1938年5月,她在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台实习。

直到1939年底,王新兰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一一五师师部。接着由罗荣桓亲自安排,将王新兰送往萧华的挺进纵队。

这年11月21日,成了王新兰和萧华心中最甜蜜的纪念日。从那天起,他们便携起手,不再分开,共同去迎接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有趣的是,王新兰婚后在敌电台里获悉一条新闻:“延安最近给匪首萧华送来一个美人,此人经过特种谍报训练,能飞身上马,双枪百发百中。”萧华得知,连声笑骂:“一群无能之辈!妻子明明是我爱上的,怎么说成是送来的?他们哪里懂得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

从此,他们一起转战山东,挺进太行,进军白山黑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直至萧华于1985年8月12日去世,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

1964年9月,萧华被正式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喜欢读书,在战争年代,部队只要一休息,他就抱一本书看,而且是博览群书,解放后有条件了,家中简直就是一个文库。196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许多文艺单位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萧华心动了。其实早在云阳镇,他就对王新兰说:“真不敢相信你走了三次雪山草地,没有被它们吃掉。把长征写成书能够震动全世界。”王新兰当时鼓励他说,你写嘛。萧华说:“等将来吧,如果打仗不死,能活到将来的话。”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王新兰回忆说,萧华创作《长征组歌》非常不容易,他那时候身体有病,体重一下子掉了十几斤,转胺酶几次升高,但他想起了牺牲的战友,他是一字一泪,用心、用血写出呕心沥血之作《长征组歌》。“我跟他在一起几十年,从没有见过他流眼泪,可写《长征组歌》,他流泪了。有一次,他给我讲起了一段战争经历,那是他的一个师长,打仗负了重伤,临死前,把他的手握在自己手里说,小弟弟,希望都留给你了,一定要把国民党消灭干净,等胜利了再来看我。正是他对红军战士的这份刻骨铭心的情感,让他创作了这部《长征组歌》。”

在写《长征组歌》时,萧华曾问王新兰:你长征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王新兰说,一是覺得怎么路那么长,总也走不完;二是总是感觉饿;三是冷,除了雪山就是草地。萧华听了后说:你概括得很准确。后来,他对自己的孩子们说,《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中的前四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因为她三过雪山草地的经历让这几句一下子从自己的脑子里蹦了出来。

《长征组歌》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史诗,用血与火谱写的旋律,穿透上一世纪的回音壁,响彻新世纪的天空。而由组歌述说、重现的长征画面,一次次令人们感慨万千,一幅幅定格为永恒的记忆……

猜你喜欢
萧华组歌宣传队
萧华和罗荣桓的良师益友情
萧华与刘白羽的一段往事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师生同台演绎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风华正茂少年艺涯
THE PEOPLE’S ’ SQUEEZEBOX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萧华满含热泪创作《长征组歌》
册亨县关工委“夕阳红”宣传队特别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