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s郭义 潜探之中光大岐黄

2019-05-23 14:56王中鸿
中华儿女 2019年9期
关键词:针刺针灸中医药

王中鸿

中华医学,这个浩瀚如海的学科,因她的博大精深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新年伊始,笔者走进以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闻名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址,它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在该校中医学院大楼里初见郭义院长,他给人的感觉温文儒雅,颇有学者风范。及至深谈,其正直、博学和睿智,领受到他骨子里的赤诚之心。从医30多年,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诠释着“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名师出名医

1982年,郭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并先后跟随刘东汉、郑魁山、周信有、杨廉德、王道坤等名老中医进行临床实践,读书临症之心悟,即录之于笔。大学期间,就发表了6篇论文。大三时,三北地区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统考,他以甘肃省第1名的成绩参加了“优秀学生夏令营”,收获颇丰。1987年,以大学五年总评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取天津中医学院针灸学专业研究生。1990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2年考取天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元英进教授,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历经各位名师的指点与熏陶,郭义的科研与临床思维日臻成熟。

郭义在多年的临诊过程中荟萃众家之长,“师古不泥古,发展不离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先师郑魁山是享誉华夏的针刺手法大家,曾立言“为针者必守神导气,主张针刺双手并用”,强调“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重左手揣穴,右手操作,双手合配,气至病所,求“神荡彩凤舞,气冲苍龙飞”之境;“针由气导,气乃神赋”,“人针合一”乃针法之秘诀。用针力若伏虎,势若擒龙,凉透碧落,热烧青峰。受郑先生影响,郭义临床非常重视针刺手法,认为针刺手法乃针刺之魂,无手法则针灸灵魂尽失。他在郑氏针法基础上,有所心悟,有所拓展。

针刺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往往“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缺乏客观化、量化。郭义团队和天津大学王江教授团队合作,从针刺信息传导通路上相应部位的神经电信号入手,通过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号存在差异,不同针刺手法——不同神经电信号编码——不同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提供了科学依据。郭义还创建指尖上的医学——手十二井穴诊疗法,倡导昏迷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他救,挖掘了传统中医急救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了其急救效应,明确了其应用规律,诠释了其科学机制,升华了其理论内涵,推动了其广泛应用。这项研究成果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应急处置技术向全国推广,并将手十二井穴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手十二井穴的诊疗体系。

教研出碩果

郭义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主讲实验针灸学、针灸学、实验动物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项目的启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课程。1996年至2001年间,大部分时间在日本度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日本东京卫生学园专门学校为日本研究生授课,聘为客座教授;在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协助石田寅夫教授建立了东洋医学研究所实验室,从事骨质疏松和花粉症的研究,聘为主任研究员。

实验针灸学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所首创。郭义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实验针灸学,使其保持了该学科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实验针灸学创建以来,如何实现实验针灸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培养现代化的中医针灸人才以及针灸现代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郭义在传承汤德安、徐汤苹教授的思想上,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他提出“汇通融合”是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创新实践”是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灵魂。汇通融合即传统针灸学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汇通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与时俱进,实验针灸学就是汇通之桥梁、融合之催化剂,也只有这样,实验针灸学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验针灸学的发展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通过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出新理论,或补充针灸学原理论,或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立地就是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指导临床实践,接地气,为临床实践服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实验针灸学才能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昙花一现。

郭义将这条思路贯穿在实验针灸学学科体系建设、系列教材编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在他读研究生时,南开大学的陈进生先生是电分析化学专家,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善于创新,从他那里郭义第一次听到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成为他以后科研的座右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思维让郭义有着诸多心悟,这不仅体现在他自己主持的50多项科学研究项目中,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每当新的硕博士入学时,他都要开设系列讲座,而主讲的第一课就是“论研究生的修养”。

郭义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要以现代科学之‘石,攻中医针灸之‘玉,实验针灸学创建与发展即如此,中医药的现代科学研究亦如此。中医药学科体系历来是开放的、包容的,能够容纳当时最新的思维和成果,古今皆如此。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根在中医,就不怕离经叛道,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在治学方面,郭义更是推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一大一小,道出了做科研的思维与方法。“假设”是思维,“求证”是实践。没有大胆的假设、怀疑,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大胆假设”之后,还需要去“小心求证”,去实践,要做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既不可盲从,也不可武断。比如在研究针刺经穴效应启动的关键物质时,郭义发现钙离子在经穴处富集,提出经穴处钙离子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多种技术、多种模型进行了验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郭义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始终将立德育人作为高校的第一中心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带领团队创建了一批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界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针灸学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资源课程——针灸学课程。2016年,荣获国家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进言献良策

郭义目前的社会职务众多,仅与中医药相关的职务就有20多个。在他看来职务越多,责任越大。他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参与制定《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手册》《中医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协助起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针灸标准化体系,制定了国际标准2项(ISO)、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角度阐述中医标准化理论,提出了中医临床实践和治未病指南的制定方法,制定了中医古典文献证据分级标准,开设了本科生中医标准化课程,培养了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硕博士10余名,为中医针灸的标准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标准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中医药标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流派与理论,加之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因此,中医的标准化工作必然有其特殊性,同时,由于缺乏公认的指导理论和方法,使得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将中医药个体诊疗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标准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是标准制定的一个难题。

郭义认为中医药辨证论治和标准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中医药标准既要体现标准的共性,又要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自身发展规律。“贵和执中,辨证荐举”是中医标准化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和而不同”,“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允许不同事物或者不同的文化价值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方式是多样性的,“不同”是必然的。“和”字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根本上讲,“和”里面本身就包含了“不同”,因为“同”泯灭了事物的个性,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只有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事物。中医标准化即是如此。

有人担心,中医药标准化可能会使中医药学术僵化,从而失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个体治疗的特色,禁锢中医药的学术发展。郭义说,这是对中医标准化的误解。标准化不是绝对化,标准化是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大量的个案中,寻找共同之处,总结其共同规律,并把这种共同规律以标准的形式表达出来。标准化会使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更科学、更准确。因此,标准化不仅不会束缚中医药学的发展,反而是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中医临床指南的制定中,郭义提出“辨证荐举”。“证”是证据,必须以证据为依据,辨别证据推荐治疗方案。证据包括古代文献证据、现代文献证据及临床一线专家经验证据,以这三者为共同证据体,综合考量进行推荐。

郭义说,中医临床指南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是:以古典医籍文献为基础、以GR A DE评价为参考、以专家经验为特色、以专家共识为依据,综合考量进行推荐,这就是“贵和”思想的具体体现,该方法既保留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考虑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医临床的特点。尤其是在古典文献证据力度的评价方面,是基于“古代医籍有记载、历代医家有传承、近代临床在应用”的原则,类比现代文献证据分级评定方法,提出按照医籍的完备程度、可靠性、公信力、影响力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对古典文献进行分级。他提出的这种分级标准目前已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中得到应用,成功地对中医古典医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使其融入证据评价体系,得到大家認可。

郭义曾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天津市青联委员。提起青联,他饱含深情地向笔者讲起当年加入青联时的情况。1994年,年仅28岁的郭义因教研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次年,被光荣地推荐为全国青联委员。199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青联大会时,同一个界别的冯巩指挥大家高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那盛况仿佛发生在昨天。

在青联这个组织里,青联是青年学者的大家庭。刚开始郭义对青联组织的了解和关注并不多,但青联的感召力、凝聚力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和震撼。“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拥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各行业的优秀青年汇聚在一起,结识了很多经历相似的朋友,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化为一种奋进的力量。”郭义说,《中华儿女》也是他最喜欢的杂志,家里的书柜至今还存放着很多往期杂志。

猜你喜欢
针刺针灸中医药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灸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