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中:与“癌症”打交道的人

2019-05-24 02:29
时代邮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普癌症乳腺癌

在我国,平均每分钟都有超过8个人被诊断出癌症,5个人因为癌症而离去。癌症像是随时可能到来的洪水猛兽,几乎威胁着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面对癌症,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但却很难找到既权威又容易看懂的答案。

有这么一个人,开始做关于“癌症”的科普工作了。曾经有一位肺癌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问诊、拍片、拿药,完成了一系列的程序后,临走时,看病的医生给他一个建议:“回家可以读读李治中的书。”李治中是何许人?他的书有这么“神奇”吗?

与癌症“结缘”

现年36岁的李治中是四川资阳人,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毕业,他的成绩基本上是班级的第一名,是不折不扣的“学霸”。

2001年9月,李治中以四川资阳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读了当时的热门专业生物科学。大学期间,由于基础知识的牢固,加上勤奋努力,他的成绩仍然在班里名列前茅。

转眼间,到了大四,李治中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他选择了干细胞生物学专业。正当他在为出国深造做准备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父亲从县城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母亲生病的消息。不过,父亲没有说明母亲的具体情况,只说他暂时不用回家。听了父亲的话,李治中以为母亲只是生了一场小病而已,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可是不久,他从一位亲戚那里知道,母亲得的是乳腺癌,一侧的乳房已经被切除。

李治中心急火燎地往家赶。在医院里,读了四年生物学专业的李治中看不懂母亲的诊断报告,上面都是一些奇怪的数字和专业术语。

化疗后母亲还能挺多久?病症会不会复发?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癌症病人在生活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抱着这些疑问,李治中在网上浏览了整整一个晚上,可是依然找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和方法。

怎么会是这样?生性好强的李治中当即决定,将自己的专业改为癌症生物学,那样就能了解癌症,或许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为母亲治病。李治中随后申请了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专业,通过3年多时间的攻读,2007年10月,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进入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知名制药企业,负责做实验筛选药物靶点等方面的工作。

有一次,在圣地亚哥,李治中与几位清华校友一起吃饭。席间,有人随口问他化疗与放疗的不同,李治中简单解释后,大家的问题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普及癌症知识成了那次聚餐的主题。“从那时候我就发现,原来很多高学历的人也不懂癌症,而这又是一个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隔行如隔山,人们有太多的疑惑。”

在那一刻,想起自己当年面对母亲患乳腺癌时的无助,李治中觉得自己应该把复杂的癌症知识传达给非专业人士,用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解答人们的困惑,让普通人了解什么是癌症,在癌症侵袭自己或亲友的健康时不至于慌张无措。

变身科普“网红”

有了这一想法,李治中开始思考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癌症为什么死人、癌症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儿童为什么会得癌症、怎么才能用上国外最新的抗癌药……

2013年8月,李治中以“菠萝”为笔名,写下自己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内容是癌症与肿瘤的区别。因为早已深思熟虑,所以写得很顺,1000多字的文章,只用了不到2小时。在文章里,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细解释肿瘤和癌症不是一个概念,只有恶性肿瘤才算癌症。

然而,并不是所有文章都能轻易写就,有一些涉及到病理的文章难度就非常大,查文献,找研究数据,然后下笔写稿,写完后还要反复修改。有时一篇1000多字的小文,要花费10多个小时。

耗时耗力自不待言,李治中说,写科普文章最重要的是严谨,不能凭空臆断。有一次,李治中和好友张洪涛一起写了一篇豆浆是否会导致乳腺癌的科普文章。写作前,他们请教了七八位乳腺癌症专家,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说豆浆会导致乳腺癌,但给不出科学依据;有人说不会,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研究论文。

李治中和张洪涛认真读完了研究成果,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豆浆会导致乳腺癌,相反,食用大豆还有可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生。“要相信文献,它是经过许多专业人士分析判断的产物,肯定比人的直觉靠谱”。

有感于面对母亲患病时那个迷茫的自己,李治中在下笔时首先把自己作为科普对象,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去表达,形成了他准确清晰,轻松幽默的风格。而正是这种“寓教于乐”的特点,一改许多科普文章说教生硬的面孔,因而李治中的科普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的欢迎。

2015年9月,李治中的第一本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出版,面市后20万册销售一空,李治中成为众人皆知的“科普网红”,也由此跃入科普作家的行列。

“死磕”癌症谣言

李治中的科普文章,除了普及防癌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驳斥与癌症相关的谣言。“很多人听信癌症谣言上当受骗,花了很多冤枉钱,最后人财两空。”李治中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疟原虫治愈癌症”的新闻出现在网上,大批癌症患者在李治中的公号后台留言,询问消息真假,还问如何能够参加这样的临床试验。李治中立即写了一篇科普文,告诉患者这是早期研究,疗效和副作用未知,不要轻易尝试。还有,魏则西事件发生后,李治中找出2年前写的免疫治疗科普文,在公号上重发,告诉人们不要再上当受骗。

撰写这类文章,与癌症谣言“死磕”,目的是希望人们养成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分辨谣言与科学的区别。因而他的每一篇科普文后,几乎都有一长串参考文献,“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但李治中发现,许多读者根本没有耐心完整地阅读一篇文章。“我的一篇文章花了很长时间去写,用科学和数据进行解释,却没多少人愿意读,只想知道结果。”为适应这样的阅读方式,李治中会在科学论证后交出一个结论,他还尝试用更接地气的方式科普辟谣,比如在微信公号里发语音,告诉大家某件事情不能信。

2018年年初,一篇名为《大年三十,我辞职了,搬回中国做公益》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点赞。原来这是李治中决定从美国的药企辞职,回国做儿童癌症公益事业的“宣言书”。

说起自己的辞职,李治中说,写癌症科普文章的这几年,他经常收到患癌症儿童家长的来信,询问在儿童癌症方面有没有新的药物、更好的治疗方法,怎么找到有效的就医信息等等。很多家长向他表达的那些痛苦,曾让他泪流满面,甚至寝食难安。

回国后,李治中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儿童癌症的科普、儿童癌症新药研发和公益活动中,并联合几位好友成立了专门针对儿童癌症的网站——向日葵儿童。

从2013年李治中写下第一篇癌症科普文到现在,近6年时间他发表了千余篇文章,出版了4本与癌症相关的科普书。其中,畅销科普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2015中国好书”、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荣获“中国出版协会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李治中还和朋友运营着两个微信公号,聚集了80多名生物学和癌症领域的作者,订阅用户累计达到60多万。

现在,李治中更忙了,除了每天6小时睡眠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工作。尽管如此,李治中仍然会挤出时间写科普文章、辟谣文章,有时是在机舱里,有时是在火车上。“如果你能一口气读完我的科普书,就是对我最好的评价。”李治中说。

猜你喜欢
科普癌症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科普达人养成记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