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首次启动大规模瓷器文物修复

2019-05-24 06:17张丹
环球时报 2019-05-24
关键词:陈辉青花圆明园

本报记者 张丹

假如有132片青花陶瓷碎片摆在眼前,你能想象出器物原貌什么样吗?自圆明园4月底启动“修复1860”计划以来,6件在圆明园出土的精品瓷器碎片得到“重生”。该计划第一批6件瓷器修复工作接近尾声。《环球时报》记者日前探访圆明园此次文物修复工作室时,文物修复专家正在对一件绣墩进行补配。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圆明园首次启动大规模瓷器文物修复工作。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圆明园提出“修复1860”计划,是为了加快文物修复的速度。“文物修复的‘复和文化复兴的‘复是同一个字,修复文物也是文化复兴的体现。启动该计划是希望把历史上被淹没的人类的辉煌修复起来,也是圆明园复兴乃至中国复兴的一个象征。”

据了解,本次修复的6件精品瓷器分别是:1件青釉鼻烟壶、2件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1件康熙青花龙纹碗、1件康熙红釉碗以及1件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6件瓷器均破损、缺失严重,修复难度最大的还是碎成132块碎片并有多处残缺的绣墩。绣墩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个性的坐具,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又称作鼓墩。这件绣墩属于清中期文物,出土于圆明园后湖西岸的四十景观之一“坦坦荡荡”,系清帝饲养与观赏金鱼之处,俗称“金鱼池”。

本次修复工作的带头专家、79岁高龄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王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的修复工作已持续了20多天,“最小的碎片比指甲盖还小,许多碎片互不相连。”要想恢复原貌,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中国器物有一个特点——对称性。“根据这个花纹以及碎片,我们可以恢复残缺的部分,”据王勉介绍,文物修复要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性以及可逆性原则。修复文物中有条规定,不能臆想它是什么样的,要有根据。如果这件器物某个部分缺失了,可以参考其他与其类似的器物,也可以参考历史资料,适当地进行修复。

圆明园的文物修复还有另一大难点,即瓷器碎片散落各处。“根据英法联军的回忆录记载,1860年他们把能带走的宝物都带走了,带不走的都打碎了。实际上大部分被打碎的瓷器,是因为体量较大,携带不方便,”陈辉表示,圆明园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考古挖掘工作,至今在圆明园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刻等,仅瓷器碎片就高达10万片。“家里的碗打碎后依然能找到所有碎片,而在圆明园并非如此。或许当时的老百姓捡到一片陶瓷碎片后,认为它没用,就随手扔到了湖里,那么今天我们就找不到那个碎片,可能这件文物就修不了了。碎片散落的地点可能分布全北京城,因此‘修复1860计划也无法预计最终能把多少件修复文物呈现给世人,但我们会尽力”,陈辉说。

据了解,此次所有文物的修复都经过分拣、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拍照归档、形成工作日志及评审等步骤。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后,这6件文物成品将在圆明园展出,同时进行3D扫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公众也可在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猜你喜欢
陈辉青花圆明园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青花志展览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真诚的道歉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圆明园里过大年
青花·木 产品设计
见者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