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大越调皮影戏艺人李有生口述史

2019-05-24 14:21赵晓松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口述史

【摘 要】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越调皮影戏,是汉水流域的传统民间戏曲,也是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有生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十五岁学习大越调皮影戏,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大越调皮影戏的表演、保护和传承,他对大越调皮影戏的口述史,是研究大越调皮影戏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大越调皮影戏;李有生;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22-03

在对一些民间口头艺术的研究中常常发现,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很难详尽了解某种民间艺术的具体发展历史,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就成了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襄阳大越调皮影戏发源于陕西安康,后经房县传入襄阳,这是一种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偶道具,配以胡琴等民族弦乐和锣鼓伴奏,演唱当地地方戏曲“大越调”的民间戏曲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在襄阳市主要分布在襄州区、谷城县、老河口、枣阳市、保康、南漳、宜城等市县。李有生今年73岁,是襄阳大越调皮影戏王家班的第四代传人,十五岁开始跟随师傅王金山学习皮影戏,精通大越调皮影戏的演唱、乐器演奏、影偶道具的雕刻技艺以及影偶操纵技巧。

2018年4月23日、4月30日、6月10日,笔者在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外沟村,三次采访了李有生老人,李有生对这门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怀有深厚的感情,老人对大越调皮影戏在襄阳地区流传与发展的记忆为人们呈现出了这一古老民间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与百年沧桑,对襄阳大越调皮影戏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资料,也从另一个侧面管窥了襄阳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文根据对李有生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除将对话形式转成自述形式外,都是对李有生采访的真实记录。

一、李有生回忆师傅王金山对他讲述的襄阳大越调皮影戏往事

我们唱的皮影戏叫大越调皮影戏,据我师傅讲,是清代的时候陕西安康的客商到十堰房县一带做生意把安康的越调皮影戏带过去的,后来又传到襄阳。

(一)大越调起源的传说

我们大越调皮影戏拜春秋时期越國的范蠡为祖师爷,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志要报仇雪恨,范蠡献美人计把西施送给吴王,并且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后来范蠡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回到了老家河南南阳,范蠡和西施以及乐师李怀子,把这种曲调教给老百姓,这些民歌是越国的曲调,所以叫越调。

(二)王金山的学艺经历

我师傅叫王金山(1912-1973),他所师承的皮影戏是在老河口一带,师祖也就是他爷爷叫王运德(生卒年份不详)、他的父亲我的师爷叫王中和(生卒年份不详,1889年学艺),他们一家都是老河口薛集镇高潮村人,一家人都是唱皮影的,他们家在老河口那一带就是大越调皮影戏王家班。

1.离家出走学习大越调。我师傅8岁那年有一天在家放牛,由于冬天天气冷他就烤火,结果把牛棚给点着了把牛烧死了,他怕回家挨打就离家出走跑掉了。流浪到12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大越调戏班,看他挺聪明的就把他收到戏班当学徒,学了几年之后他也开始参加演出,我师傅说当时襄阳一带还是比较富裕的,水陆交通都比较便利,各地往来做生意的很多,虽然那时的大越调已经远不如早年那么兴盛,但还是有一些戏班在演出,有商业活动和民间活动的时候,会有商人请大越调戏班演出,有钱人家有婚丧嫁娶也会请戏班 “唱堂会”。

2.回家继承皮影戏。20岁那年,我师傅的那个大越调戏班解散了,据师傅说是听戏的人越来越少生意难做,一些戏班子解散了以后,唱大越调的艺人有的就改唱大越调皮影戏了。他回到家中和父亲王中和学习大越调皮影戏,由于他唱过大越调,所以唱功很好,再加上很聪明,所以很快就成了王家班的主角。

大越调属于大戏,和大越调比皮影戏属于小戏,一般都在山区、农村演出,在城市里演出的不多,大越调皮影戏艺人的演出活动只是为了“讨生活”,难登大雅之堂,即使能参加一些民俗活动的演出,或者出入茶馆表演,或者有机会应邀到富裕人家表演,也只是赚一些小钱糊口。即使是这样,大越调皮影戏依然受到当时襄阳地区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山区和乡村,如果家中有红白喜事,往往会请皮影戏班到家中演出,有些民俗活动和庙会也能看到大越调皮影戏的演出。

(三)避难房县

抗战的时候,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战争的时候,国民党开始“抓丁”(就是征兵),那时候叫“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师傅家弟兄五个,王金山是老大,老三是个哑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时,为了躲避国民党“抓丁”,我师傅弟兄五个离开老河口,经谷城、石花街(今石花镇)、保康一直到达房县,结果到了房县又被“抓丁”,老二和老五就被抓走了,老三老四得病死了。后来王金山在房县遇到另一个大越调皮影戏班,戏班有三个人叫李金山、蔡金山(陕西人)、刘金山,经过“盘道行”(意为说皮影戏行话和切磋技艺),他们几个在拉弦子、唱戏、雕刻方面各有所长,王金山与三人结拜兄弟组成了新的王家班,很快就在房县一带闯出了名气。据我师傅讲,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唱皮影的已经不多了,而且靠唱皮影戏生活很困难,解放以后才慢慢好一些。

二、李有生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越调皮影戏的发展

(一)学艺王家班

我的原籍是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抗日战争时期,我父亲逃难到樊城,被一个名叫柳运德的商人收为义子改姓柳,后来他们就到了房县,我是1945年出生在房县,原名叫柳善敏。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皮影戏,那时候在房县和周边地区老百姓都爱看皮影戏,但是因为战争,唱皮影的就不多了。解放以后生活环境慢慢好起来了,唱皮影戏的又开始多了,我小时候皮影戏班就不少。因为我喜爱皮影戏也喜欢其他的戏曲,包括雕刻、绘画我也喜欢,就想学习皮影戏,十五岁的时候我拜王金山为师并被他收为义子,正式开始学习大越调皮影戏,我师傅是王家班的第三代传人,我就是第四代传人。我小时候比较聪明,耍签子(操纵影偶)、拉弦子、打锣鼓铜器、背戏文、练唱功,学的都比较快,也下了很多功夫,我师傅不会雕刻皮影,我师叔刘金山会雕刻,他皮影雕刻得好,我雕刻皮影是和他学的。

(二)“文革”期间保护大越调皮影戏

1.遭受严重破坏,面临灭顶之灾。我18岁和师傅一起演出,后来遇到“文革”,那时候像我们这种民间艺术都是“牛鬼蛇神”,都不能再搞了,大越调皮影戏因为演传统剧目和神话剧就成了“破四旧”的主要对象,皮影戏班子全都被解散了,影偶道具和唱本都给烧毁了。我师父的戏班也解散了,当时我们公社有个武装部,武装部长说皮影戏这些东西都是“牛鬼蛇神”,都要销毁,我师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师哥,主动把王家班世代相传的三大箱影偶道具送到公社武装部,我当时想,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将来还是有用处的,就想把这些东西保护下来。

2.艰难岁月,保护皮影艺术。当时有红卫兵造反派,为了能保住大越调皮影戏,我就加入了红卫兵造反派,并且找到了大队武装部长,说他是当权派,要这些东西是不是想据为己有,你把皮影戏箱子交出来我要销毁,你不交我就造你的反。武装部长没有办法,就把皮影戏箱交给了我,并且派了一个人来监视我,为了不引起他们的怀疑,我只能忍痛割爱,不得不将一批影偶道具焚毁。通过与对方的周旋,大部分影偶道具都保存了下来,这些影偶道具我觉得都很有价值,后来我又通过其他办法陆续收集到了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影偶道具,并保存下来。

后来中央又搞“立四新”运动,就是立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国家在搞现代京剧,我为了能再搞皮影戏,就采取了国家搞什么我就搞什么的办法。当时是“大集体”,公社的牛死了没人管,我就把牛皮弄回来,别人问我就说要搞现代的皮影戏,我当时在大队宣传队的文化室工作,我15岁就在文化站工作,还是有点文化的,我就雕刻了现代的人物,又创作了《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就这样大越调皮影戏又可以演出了。

1975年,我回到了襄阳市古驿镇外沟村认祖归宗,将原名柳善敏改为现名李有生,“文革”期间我收集和保护的两大箱我认为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影偶道具以及一些演奏乐器也被我带回了襄阳。

(三)对大越调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文革”结束,社会环境慢慢好起来,我又可以演出了。1996年我自发组织了外沟村皮影戏团。我们这个大越调皮影戏要想有所发展,就要有新的作品和新的表现形式,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一些传统剧目的演唱和表演形式尽量保持原来的样子,师傅怎样教的就怎样演,同时也原样不动地交给徒弟,总结起来就是“老戏老唱法,新戏新形势”。我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对大越调皮影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规范演出模式,改进表演技巧,丰富表演形式。大越调皮影戏原有的部分传统剧目演出形式是路头戏,什么是路头戏呢,就是只有故事框架和分场提纲,没有固定文字剧本和唱词道白,我将这部分路头戏改为本子戏,说白、唱腔、唱词全部定腔定板,这样就规范了很多。

过去的大越调皮影戏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三个人完成演出,一个拉弦子、一个打锣鼓铜器、一个耍签子,因为赚的钱少,人多了不够分,所以影偶道具的操控受到制约,我就把原来的正手、副手二人耍签子发展为6-7人同时表演,这样舞台效果好。同时在乐队中增加了电子琴,乐器也丰富了,在表演中加上水景、火景、蓝天、白云、风雨、雷电等特效,丰富了舞台效果。

2.突破原有唱腔融入新的演唱形式创作新作品。我把襄阳大越调和河南小越调的基础唱腔,加上了一些新的曲调,比如在一些场景中,将高四腔改为黑静唱腔,二红脸改为二黄垛子腔,有些过门曲调太长观众不愿意听,我就把一些过门的曲调改成只用铜器伴奏或角色清唱。我把流行歌曲和现代人物也加入到大越调皮影戏中,雕刻出几套现代人物和动物造型,把现在的一些新时代的新事情编唱词创作新剧,一些年轻人比较愿意看。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襄州区文化部门组织庆祝活动,古驿镇政府让我参加,我就搞了个《庆回归》参加展演,演出人手不够我还自己花钱请人。2006年我将国家政策编成故事创作了《乡村夜话》,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不少媒体都有关注。以前我们这个传统戏不分类,我把二百多部传统剧目归纳为文戏(正板戏)和武戏(开台戏),并创作改编了《老君下天堂》《孙悟空大闹天宫》《老来难》《报母恩》《三子争父》《刘云打母》《动物世界》《武松打虎》《斗牛》《瞎子算命》《双狮戏》《古驿新风》《唱响襄阳》《王莽追刘秀古驿传说》《半夜鸡叫》等一批新戏。

3.走出襄阳参加交流活动。2014年,大越调皮影戏被评为襄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传承人,文件和证书我这里都有,2016年又评我为优秀傳承人。2015年7月,为纪念越调大师申凤梅逝世20周年,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周口越调剧团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越调展演活动,中国越调网负责人郭庆章亲自来襄阳请我参加展演,组织方还给我发了邀请函,在这次展演中我带领外沟村皮影戏团演出了传统剧目《金枪会》,看演出的专家、观众和同行都觉得咱们这个襄阳的大越调皮影戏很有艺术价值。

4.后继乏人。我今年73岁了,以后还是要你们年轻人来继续搞,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搞皮影戏了,连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搞,人家觉得赚不来钱,我先后收了一些学生,都没有坚持下来,刚才带你去的那间房子,是我自己花钱办的大越调皮影戏展览馆,政府部门和媒体记者都来采访过,你在大学里教书,要是有大学生愿意学可以推荐来,2015年5月份,我收外孙做徒弟,他是我的传人,他叫鲁小鹏,在二汽上班,工作也忙,以后你们多联系,把咱们这好东西发扬下去。

三、结语

李有生老人倾其一生的精力传承发展大越调皮影戏这一民间戏曲艺术,各级政府部门也对这一艺术形式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但是这门艺术依然要面对后继乏人、传承危机这一现实问题。为更多的像大越调皮影戏这样的“非遗”艺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政府职能部门、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的职责,要有思考、有研究,更要有切实的行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涉及到文化自信的大问题。只有这样,类似大越调皮影戏这样的艺术形式才会薪火相承,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素娥,杨順适.荆山楚韵音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江玉祥.中国影戏与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3]赵晓松.襄阳大越调皮影戏考察 [J].北极光,2018(9).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