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说周朝

2019-05-25 02:22张兴贵
对联 2019年8期

□ 张兴贵

(033200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一中)

周朝(公元前一〇四六——公元前二五六)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共计七百九十一年。周朝分为西周(前十一世纪中期——公元前七七一)与东周(公元前七七〇——公元前二五六)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周从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开始,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战国两部分。

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甲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联曰:

约八百年传脉,西东各有都,郁郁乎文,先是分封归一统;

并诸多族立邦,华夏同寻祖,煌煌也古,后来割据起七雄。

一、文王奠基

周人的先祖是帝喾,商朝时属于一个普通的部落,到了古公亶父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亶父之后,其子季历继位,国力进一步强大,商朝想尽办法终于将季历诛杀,商周矛盾加剧。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表面臣服于商,但依然令商朝不放心,将其囚禁于羑里,并杀姬昌之子,烹作肉汤,令其喝下。后来,周人想方设法贿赂纣王,放回了姬昌。公元前一〇四八年姬昌称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周朝取代商朝,已经不可阻挡。联曰:

于商怀父子双亡之恨,明德以兴邦,礼贤下士行王道;

拓土有风流独领之谋,帅兵而克敌,尚武崇文奠国基。

二、文王演卦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八卦,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为《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的『大道之源』奠定了哲学基础。联曰:

毕力而推卦象,予世有辞,像数相偕成哲学;

由心以启人文,示繁从简,阴阳互补释玄机。

三、姜尚助周

姜尚(公元前一一五六——公元前一〇一七),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七十二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原是钓鱼翁,得遇知音,两代兴周封主帅;

终成开国将,传承战略,百家立派奉宗师。

四、武王伐纣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一〇四七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一〇四五),帝辛(商纣王)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导致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认为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大军渡过盟津,作《太誓》砺战,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一〇四四)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在牧野之战中,周朝军队一举击败商纣,取而代之,使天下尽归于周。联曰:

深谙得道得天下,发太誓之文,王师讨伐全凭勇;

独善谋兵谋战前,渡盟津之水,牧野输赢各有因。

五、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以致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公元前一〇四三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为了治理周朝,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就是有名的『握发吐哺』之典故,后来曹操慨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言就源于此。在辅佐成王期间,周公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后来被孔子敬仰不已的『周礼』。成王亲政以后,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伯禽赴鲁之前,周公写下了《诫伯禽书》,这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家训》。联曰:

握发兼而吐哺,臣心尽在忠,辅弼王朝崇礼乐;

养儿务以思贤,家诫遐传德,修齐正道著身名。

六、成康之治

周成王与周康王(公元前一〇四四——公元前九八二),前后延续了五十多年,特别是公元前一〇四二年至公元前九九六年的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年的坚实基础。

继文武遗风,父子相承,四旬执政无刑法;

开国家盛世,吏民同乐,九域归心颂圣恩。

七、召公德政

召公,又称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大臣,姬姓,名奭,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召公担任太保,与周公旦等共同辅佐周成王。并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地以西召公奭主管,陕地以东周公旦主管。召公治政很得百姓拥护,曾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从侯伯到庶民都得安置,无人失职。《诗经·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周成王死后,召公奭再度辅佐周康王,『成康之治』召公功不可没。

齐名唯有周公,分陕而居,国事劳心怀远虑;

辅政岂无隆望,恤民以治,诗经载誉赋甘棠。

八、国人暴动

周王朝的统治在周穆王时期达到顶峰,自此盛极而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虐政当涂,民不得言,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主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联曰:

前车之辙有痕,谁肯鉴乎?轮回以现周期律;

苛政之君无忌,民难防也,奔涌而来暴动潮。

九、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公元前八四一年,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联曰:

两公议共和,计属权宜,纪年有史新规立;

百姓期长泰,心忧国破,传代无声故事多。

十、春秋五霸

从周平王开始,周朝进入东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四七六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二百九十五年。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现象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周室已成虚,空有长鞭,马跃车劳难得力;

霸王纷拓土,孤行己意,你赢我败尽勾心。

十一、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公元前四七五年,周朝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你争我夺,持续了二百多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联曰:

弱肉终成强者食,群雄并起兴兵,将帅裹尸民泣血;

秦王独掌政之权,六国相随丧土,江山失色鼎惊魂。

十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归纳而言只有十家被发展成学派。这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成就了世界思想史的辉煌。

群贤各属一家,遑论道耶、儒耶、墨耶,奇葩夺目文生韵;

诸子同昌百代,最宜思也、学也、继也,哲理陶情史沐风。

十三、礼乐兴废

周代制定了完整的道德规范制度,这就是后人称颂的周代礼仪制度,可以归纳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礼乐制度由周公首先倡导推行,到了战国后期逐渐崩溃。但周朝礼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深远。联曰:

先贤教化立常规,礼也由心,乐也怡情,君主曾思唯尚者;

后嗣追寻成雅事,官兮克己,民兮闻道,圣人亦说欲从之。

十四、国野制度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体现。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称『氓』『野民』。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本是地分遐迩,属国属君,溥天沃野原无异;

乃教人有尊卑,劳心劳力,率土生民已不同。

十五、铁器助农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牛耕、铁器成为田间劳作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与井田制的瓦解,为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联曰:

铁器渐成农器,庇国运昌隆,朝野筹谋多善策;

菜花相伴稻花,滋民生富庶,春秋稼穑少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