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老成 王东东

2019-05-27 08:39徐以立
质量与标准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世赛东东印刷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王东东

1992年出生,2018年最年轻的“上海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斩获“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组铜牌”“第三届全国印刷职业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别人的26岁

采访前,记者就想好了一个主题,叫“别人的26岁”。

翻看王东东的履历,身为“90后”的他无疑是出色的:20岁,首次代表中国出征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印刷媒体技术组,并一举摘下铜牌;21岁,留校任教,并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破格提升为中级职称;24岁,承担专职教练职责,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得第43届世赛相同技术组的银牌;26岁,成为2018年“上海工匠”中最年轻的一位……

很多人可能要走上十几年的路,而他还远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完了大部分。在大多数人认为“文凭是唯一出路”的当下,以技术为自己铸就美好未来的他,无疑为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

远远地,一位个子不高、剃着平头的青年快步走来,走近后细看,笑容憨厚,脸上有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和稳重;身着一袭深蓝色的工作服,右臂上的“国旗”臂章甚是显眼。

“别人的26岁”,来了。

爱跨专业的少年

1992年,王东东出生于安徽寿县的普通农民家庭。家乡纯朴的民风和父母质朴的言传身教,滋养出他踏实本分的品性。求学期间的他虽然沉默寡言,但一直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一次意外的高考失利,把18岁的他推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父母想继续勒紧裤腰带,给儿子复读的机会,而早熟的他却一心想学技术,扛起家庭重担。相持不下间,他找到了最信任的班主任,想要寻找答案。“去报上海版专学习技术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老师轻轻的一句叮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上海版专,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属学校,素有印刷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少年第一次走出了县城,来到了十里洋场。

在上海版专,优异的师资、先进的专业设备成为了王东东茁壮成长的养分,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作为印刷包装技术专业的学生,他逐渐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在于平板印刷。考职业技能证书时,他跨专业地选择了“平板印刷工”。第三届全国印刷职业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行业技能大赛”)开始报名了,内向的他托同学去打听学校选拔赛时间。得知就在当天下午举行后,再次跨专业报名的王东东利用中午匆匆复习,没想到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顺利晋级了。

虽然是从零开始学习平板印刷,王东东还是颇有天分,以初试、复试前几名的成绩进入学校集训队。“参加全国行业技能大赛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实训楼里。专业教师指导我们的理论学习,实训老师指导我们上机操作。”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跨专业选手,他以“黑马”之姿,一路高歌,最终斩获一等奖。

当时,单纯的王东东以为一等奖只是未来找工作的加分项,不曾想,这还是一张为第42届世赛而组建的国家集训队的“入场券”,更是一个职业理想开始的起点。

勤学苦练的学生

从2012年3月到2013年7月,15个月里,王东东一共经历了大大小小10轮淘汰赛。

国家集训队“闭关”训练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在一群实际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都比自己丰富的中职生选手和本科生选手面前,从零开始学平板印刷的王东东并不出色,谦虚的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全国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光环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优势,被泼了冷水的他并没有气馁。在集训里,除了吃饭睡觉,从早到晚,他就在集训基地反复操练6个比赛项目。晚上回到宿舍,他的脑子还在高速转动着,不是复盘着他白天训练的点滴细节,就是翻看他一笔一笔写下的训练笔记,希望今天的自己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淘汰赛中王东东过得很不顺利,甚至在比赛中还有几次是涉险过关。在“5进2”制的淘汰赛中,由于测量机器时突然死机,导致他前半段的比赛成绩非常一般。所有选手成绩都“咬”得很紧,他迅速调整心态,在后半段比赛中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成功扭转局势,顺利晋级。

“最后能不能参赛、能不能取得名次,这些都不应该是我考虑的问题。我只关心每个环节都训练到位了吗?我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吗?”平和的心态是王东东成功的秘诀之一。

慢慢地,“末位淘汰”制让集训基地的选手越来越少,从最开始的10人,到后来的5人,最后仅剩下两人,其中就包括原本大家都不看好的王东东,另一个则是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种子选手”。背水一战的王东东以微弱优势,成功登顶,成为中国队参加第42届世赛印刷媒体技术组的唯一选手。

“每天高强度的枯燥训练,让我整个人都是‘木’的,直到一年后才慢慢缓了过来”,但是回想起那段岁月,除了感谢教练组老师们孜孜不倦的培养和无微不至的照料外,他更直言要感谢所有的选手,“我们之间既竞争又学习的良性关系,让我的成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

“摸石头过河”的选手

在第42届世赛中,王东东代表中国代表队首次出征印刷媒体技术组,在对世赛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与借鉴的情况下,一举斩获铜牌。这是他第一次出国门,由于备战的高度紧张感,对异国食物和口味的不适应,比赛的那几天,他几乎是空着肚子上场。

除了印刷技能的提升,王东东坦言,他最大的收获便是直观地了解到中外印刷领域的不同,比如国内印刷工人只重视印刷速度是否快、印刷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而忽略了对印刷操作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清洗机器,中国印刷工人的习惯是清除完油墨即可。比赛时,他也是按照这个习惯操作的,但是欧美裁判的要求更严格,“德国裁判用手在我洗过的墨刮刀上来回用力搓,看到手指上有一层淡淡的油墨痕迹后,他毫不犹豫地在该项上扣了分”。

王东东对这个细节印象很深刻,虽然当时日本裁判认为这个纰漏不该扣分,但是两位欧美裁判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自信,但王东东万万不曾想,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让他在擅长的项目上“翻了船”。

比赛结束了,也让他渐渐理解了:“印刷实训操作充满着各种看似是‘条条框框’的标准。但这些看似死板的规定、流程,无不透射着成为高级技师的职业规范。实际上,这些细节恰恰反映了国家在特定行业、领域的实力。”

严格的师傅

摘取铜牌后,王东东在总结中写道:“学校的教育在比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初是想以一技之能赚钱养家糊口,但是载誉而归的他拒绝了不少企业的邀请,选择了反哺学校留校任教,成为上海版专“最年轻的教师”。

2014年,上海版专被国家指定为第43届世赛印刷媒体技术组中国唯一集训基地。为了第43届世赛而组建的教练组中,王东东成为国家队选手、同样也是来自上海版专的学生张淑萍的专职教练之一。

面对这个仅小1岁的学生,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全部本领,分享在世赛的点滴感悟。回想起当时参加世赛时的细节,他会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张淑萍进行设备清洁、工具归位、废物回收分类等操作的标准化训练,而此举正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

别看王东东为人和善,在学生中被昵称为“东哥”,授起课来却变得非常严格,他笑称会想办法“挖坑”。比如施工单中是1.7的印刷密度要求,他偷偷改成了1.5,看到学生毫无察觉地“完成”任务,毫不客气地打了零分。

2015年,张淑萍不负众望,摘得第43届世赛印刷媒体技术组银牌。面对她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东东感到很欣慰,一方面是弥补了自己当年铜牌的遗憾;另一方面,他觉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现在,为了准备2019年举办的第45届世赛,王东东和后来留校任教的张淑萍一起,为带好选手们而努力着。看着那些在实训中一丝不苟训练的孩子,他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对印刷行业和未来更执着、虔诚而又坚定。

年轻的“上海工匠”

一路走来,王东东坦言,年少时也有迷茫,也有沮丧,但幸好他一直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方才静下心来,走好人生每一步。“世界越大,自己越小”,他对记者感叹道。面对“上海工匠”的荣誉,年轻的他觉得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是他未来前进的动力。在他的心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品性,“质朴执着的心、不浮躁的心态,立德树人,并践行知行合一的精神”。

他更以为,年轻人应该让工匠精神在自己的人生中“落地生根”。他的话语很朴实:“我们做技术的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较于前几代人,我们‘90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会缺少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虽然年轻,但我们不能过于自我,应脚踏实地、勤奋实干。以工匠精神鞭策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是王东东的微信签名。这份老成,很难让人相信面前的青年仅26岁。

确实,以工匠精神点亮青春,着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是王东东对同龄人的寄语,更是他对自己青春最美好的注脚。

猜你喜欢
世赛东东印刷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印刷:让书籍更普及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超级印刷机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社会赞助签约仪式暨服装发布活动在京举行
人社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
绿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