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司鼓生涯在忙碌中收获成长

2019-05-27 14:19何春旺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指挥司鼓

何春旺

【摘 要】司者,操作也。司鼓,顾名思义,演奏操作鼓板;后亦作名词解,和鼓师并称。在黄梅戏演奏中,司鼓者既是演奏员,又是乐队指挥者,不仅要顺利完成自身的伴奏工作,还要担负指挥整个乐队演奏和演员之间的统一配合,使乐队和演员通过司鼓的指挥,形成完美的舞台艺术整体。而早期的黄梅戏只有“三打七唱”,以打击乐为主,没有丝弦乐器。发展至今,黄梅戏锣鼓运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俗话说,“板小乾坤大,鼓小掌萬军。”在戏曲演出中,“幕后司令”鼓师通过轻重缓急的鼓点和刚柔徐疾的手势,向演奏者和演员提示音乐的起承转合,调节全剧的表演、气氛、节奏等,是整个戏曲乐队中的指挥。我从事司鼓二十多年,可用三个词概括:忙碌、收获、成长。

【关键词】司鼓;指挥;幕后司令;黄梅戏锣鼓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19-02

一、与黄梅戏司鼓结缘

说起与黄梅戏司鼓的结缘,是龙灯会带给我的机缘。12岁那年,家住望江县鸦滩镇的我,赶上了村里一年一次的龙灯大会,那时正巧被镇文化站站长帅根元相中,成为龙灯会的一名鼓手。正在龙灯会上打鼓的我,恰巧又被时任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前团长、“司鼓佬”王太权看中。随后我才决定学习司鼓,王太权正式成为我的司鼓启蒙老师。

1999年,我顺利考取了安徽黄梅戏学校戏曲音乐班,专攻打击乐、司鼓专业。毕业后,我跟着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一起辗转江浙各地演出,有了两年多的实战经验。2004年,我考入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与楚剧、汉剧接触,让我再次被打击乐的魅力所震慑。

2005年,正为现代戏《英子》负责司鼓的我,偶遇时任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配器老师董润淮和乐队队长吕芳,并得到两位老师的赏识。2007年,我调入再芬剧院任司鼓。之后得到著名司鼓大师汪玉龙、何晓敏的教导,我的演奏能力开始进一步提升,先后担任黄梅戏舞台剧《五女拜寿》《小辞店》《春江花月夜》《徽州往事》《升官记》《寂寞汉卿》等的司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紧凑明快”的司鼓风格。

二、学无止境,向前辈致敬

目前,黄梅戏锣鼓专业资料和人才都很匮乏,安庆有位年逾古稀的夏积成老师,在四年前他就想把自己这六十年来演奏过的两百多部大小剧目的锣鼓点子记录下来,传于后人,但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夏老师的想法得到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韩再芬的支持,她决定通过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的平台出版这本《黄梅戏锣鼓经》。为使其更为完善,易学易传,韩再芬理事长提出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录制教学视频光盘。

2016年,“再芬黄梅”开始拍摄、出版夏积成老师的黄梅戏锣鼓,我每天除了正常演出外,就是跟随夏老师练习打击乐,并配合他完成视频光盘的录制。一位年近 80岁的前辈,把自己毕生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承给我们年轻人,无怨无悔,让我感触最为深刻。

作为年轻的司鼓继承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讲究,要考究”。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拜师,更多机会实践,让打击乐这门艺术真正得以流传。

三、与新学员共成长

近些年,再芬黄梅民乐队新招了一批年轻的演奏员,我就有一个新任务,那就是每天带领他们练乐。新成员大都从专业院校毕业,从未接触过黄梅戏音乐,我作为乐队指挥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他们了解黄梅戏音乐和戏曲锣鼓的相关知识。除双休日和正常演出外,就是带他们排练大小戏。

我在培养年轻人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这对自己也是一次新的提高。每天我都和这批 90 后成员朝夕相处,他们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充满上进心。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的演奏员加入团队,不断充实乐队的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我深深感悟到韩再芬院长在戏曲传承方面的理念,也对戏曲人才断层缺失深有体会。尤其现在,有兴趣学习我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而能够坚持从事这一行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不仅更加珍爱自己的职业,还特别注意主动去发现和培养新人,只有一代一代传下去,戏曲才会有未来。

四、锱铢必较,对观众负责

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哪怕是一个小节奏不对,都要一点点“抠”出来重新再来。也正是有对自己如此严苛的要求,我才能如此成功地担任了众多黄梅戏大戏的司鼓,并获得观众认可。作为一名司鼓者,凡事就要锱铢必较,对观众负责,这样黄梅戏才有更好的发展。

记得在2015年,“再芬黄梅”在安徽大剧院一口气连演22场,几乎演满了一整月,两天或三天换一个剧目,天天不能歇。这些剧目中,有常演不衰的原创剧目,有经典保留剧目,有从其他剧种移植而来的优秀剧目,也有新近复排的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形式各不相同,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十个不同的剧目连在一起演,这意味着我脑子里要记的东西太多,不仅要熟悉每一个剧目的总谱,还要清楚每个剧目锣鼓经的位置和要求、每一处剧情如何配合演员、怎样针对剧中每个人物的个性色彩和情绪变化,随机给乐队发出准确的信号。如果把任何一处记错了或是弄混淆了那就麻烦大了。

做一名合格的司鼓者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素养,不仅要技高一筹,熟练掌握打击乐的技巧,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了解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以及各种曲牌、唱腔和剧目。每次演出从打一遍铃起到演出结束,我全程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七点半开演,六点半就要禁止喝水。

对观众来说,能看到现场乐队伴奏的演出是一种福气。这种演出气氛会特别好,乐队和演员之间随时互动配合,两者的情绪互相带动,往往水涨船高。我的眼睛要时时盯着演员的身段、动作、表情和声音,根据演员的表演节奏来击鼓。有一次演《靠善升官》,扮演吴靠善的丁飞在演唱经典唱段“当官难”,当唱到这段的关键词“官”字时,演员的情绪特别饱满,一口气连唱了几十个“官”字,这种时候,我连眼都不敢眨,用急迫的鼓点紧跟着演员的声音,直到丁飞换了口气,吐出一个“唉”字,我才扬起手来,伴奏音乐随即跟出。

每次演出,随着我的一个下划的手势刚落定,一阵急促而齐整的音乐瞬间响起,原本还在嘈杂的剧场立即被这音乐吸引,而变得安静。我坐在舞台侧台,一手执鼓楗击鼓、打板,一手不停地轉换着指、撇、捺、扬等手势,时而站立时而坐下,脸上也会随之变换着喜、怒、哀、乐等不同表情,其他演奏者也交相变幻着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节奏。

五、在《仲夏夜之梦》中得到锻炼

2016 年4月,我加入《仲夏夜之梦》剧组,负责指挥锣鼓设计工作。这个戏是导演何培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后带来的一个剧本。当时何导跟我说戏的剧情及风格都是黄梅戏从未触碰过的,这部剧是一个神话剧,在舞台表现上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戏曲司鼓,这个戏里面的打击乐风格不能和传统舞台剧一样,所以这对我来说极具挑战。传统黄梅戏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有吹拉弹奏,武场有打击乐,主要是锣鼓等。我在这部戏中增加了很多打击乐,比如民族排鼓,听上去像架子鼓,增添喜剧效果。同时也使用了传统的大锣、小锣,小锣用了低音小锣、小云锣,它的音比较高,适合丑角的戏。还用了川剧里的大钹、牙钹,显得更加诙谐。

我给剧中的两个小丑 ( 东奔、西跑)设计锣鼓伴奏时,就尝试过很多小锣,后来却用了木鱼和排鼓。最后,我干脆用碰铃来代替小锣,传统的小锣鼓点是“达达达……台”,碰铃是“达达达……叮”,节奏还是一样的,但音色变了,效果反而更好。以前是将小锣翻过来,轻轻敲一下,也有磬的音质,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我这次专门去迎江寺买了一个磬,而且是高音磬。这只磬是特地给两个神仙准备的,我考虑在音色上要有变化,而且磬有仙音,很吻合他们的角色。打击乐的设计要传统,又要创新,这确实有点难度。在安庆演出时,有人问我戏里的音色变化怎么那么多?我回答这是结合每个人物的性格来考虑的,一定要赋予他们不同的音色。

《仲夏夜之梦》这部大戏首次在合肥演出就一炮而红,深受观众喜爱,其中尤以年轻大学生居多。这对我而言,是肯定,是鼓励,也是幸福。于我、于团队、于未来,并不会止步于此,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每年从年头到年尾,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宝贵的知识;在演出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舞台经验;从同仁身上,感受到了艺术合作的快乐;在对新生代的传帮带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性格;在参与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是激发了自己的活力和潜能,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猜你喜欢
指挥司鼓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2019年江西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奏员展演剧照(一)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探讨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分析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分析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