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2019-05-27 10:36窦琛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主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

摘 要:当前正处于十三五社会转型期,面临外部环境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自身脱离群众风险,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应对方法需要从立党的初衷去找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它明确了发展的最终价值旨归,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主要特征

一、深刻的问题导向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攻坚期,组织形式、生产关系、利益格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必须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动态采取针对性举措来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切的医保、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坚持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心系群众的安危冷暖。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托底实施,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着力落实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补短板、抓矛盾、强弱项,政策向最需要关心的人群靠拢。着力稳定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将“蛋糕” 做大分好,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全面提升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前行。坚决打赢风险化解、污染防治、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努力解决群众的远虑近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需要,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落到最实处、取得新进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彰显了党执政为民的真挚情怀和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守为民之责、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促进社会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二、坚定的政治取向

坚定为民利民的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取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共产党人的依靠主体、实践主体、服务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融入了群众观点,蕴含着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政治取向的保证,群众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作为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广泛集中民智,从中学习经验、汲取智慧、凝聚力量。抓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来办,笃定目标引导预期,坚守底线接续前行。始终坚持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工作方法,在科学指引下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的光明前景紧紧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矛盾与发展规律,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真正认识到人民立场是唯物史观的逻辑延伸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历史发展长河中“剧中人”和“剧作者”的伟大作用,这是党根基和血脉的本质所在。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全部价值追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发展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题,只有解决发展目的、发展载体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发点”和坚实的“落脚点”。面对发展新理念,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应从各方面贯彻落实,形成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党、国家和政府顺应人民愿望、回应人民期待所作出的一项政治承诺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缺失”、“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表明我们所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在主体、内容、人口要实现全覆盖,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面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变化,创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途径与方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群众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创新运用,针对新时代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关切,使群众观更加与时俱进,更具创新性、公平性、惠普性,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让安全感更充实、更持续、更有保障;让发展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四、深厚的文化情怀

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是以兴盛的文化作为发展过程中凝魂聚气的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中浸润滋养,借鉴智慧,同时吸收西方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及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加以内化改造,把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升华到党的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升华了“人民”这一概念的政治内涵,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了群众利益,推进了民主进程,依法保障了人民民主权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聚中华各民族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激活骨血里保留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著作《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中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来体现“愿苍生俱保暖”的价值取向和“不忘来时路”的政治信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渗透的人文滋养和文化基因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繼承和发展延伸,是党的建设伟大事业和中国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拓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观,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炙热情怀和深情厚谊。

五、强大的凝聚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运用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去的路线和方法。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进了一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伟大事业和伟大征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四个全面”涉及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改革和完善,是对人民主人翁地位和人民至高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以实现人民更高、更全面、更丰富的民主、物质、文化、生态诉求。只有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满意、得到群众拥护、激发群众力量,我们才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持续发力,不断前行。美好未来映照着前行方向,“中国梦”是广大群众的历史夙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广大群众的追梦历程。人民群众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同理想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为团结持久的磅礴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汉俊.重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窦琛莹(1994.04- ),女,山西太原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主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