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

2019-05-29 17:46顾小欢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动式走廊民俗

顾小欢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本、集体讲授为主”的模式。教师按照活动前设计的步骤,单向地向幼儿输出预定的内容。在这种美术教学模式中,师幼间的认知互动多、情感互动少;浅层次互动多、深层次教学互动少;控制与服从的单向性互动多、交互性多向的成员互动少。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愿意与他人分享与表达自己的作品,培养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就需要在美术活动中,为师幼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灵活的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尊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师幼之间形成有目的、有组织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它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双向互动性。即教师和每一位幼儿作为教学主体都会踊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只有教师主动或只有幼儿主动;二是组织目的性。互动教学并不应是幼儿与教师盲目地交流,也不是教师没有精心准备的随意聊天,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清晰生成的问题,更要有有效的师幼对话、讨论和点评等交流机制;三是灵活多变性。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相互讨论、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其具体方式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四是平等自由性。即教学环境是自由和平等的,每位幼儿都有交流发言的权利,他们的发言都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在教学总结中,不再以教师的观点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应该侧重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角度对其发言进行点评,鼓励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

在我园开展的美术活动中,互动主题走廊深受幼儿的喜爱。互动主题走廊是师幼根据我园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而创设的供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区域,它是师幼共同完成的作品,在设计与调整过程中体现着师幼共同的理念和智慧。该走廊的创设并不是以单纯地美化幼儿园环境为目标,而是重点让师幼在美术游戏中进行创意手工、绘画设计,并引导幼儿参与展示。互动主题走廊以幼儿为主体,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美术的表达欲望,促进其发展为目的。下面就以美术活动“民俗走廊的设计”来论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启动、联动、能动、扩展阶段,这四阶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也呈现出上升、递进的动态发展。

(一)启动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经验

在该阶段,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故在启动阶段,教师需要注意:首先,要营造出“民俗走廊”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与想象。启动阶段的情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积极有效的情境设计,不仅能调动师幼、幼幼的互动行为,引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还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还要把握好问题的导向设计。好的问题一定是具有引导作用的,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故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对美术知识的认知程度,这样就容易调动幼儿的思维,就此展开联想、表达。

如在活动的一开始,当教师问到幼儿:“你们知道什么是民俗活动吗?”有的幼儿说:“我知道,爸妈带我在凤城河看过。”有的说:“就是穿着古代红红的衣服在跳舞。”有的说:“民俗活动就是舞狮子、踩高跷。”教师的问题调动了幼儿的认知经验,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又问:“关于咱们泰州特有的民俗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有的幼儿说:“有梅兰芳的戏剧。”有的幼儿说:“有传统的木船制造。”而对于民俗中特有的道具,幼儿的交流和发言则更加积极:高跷、布狮子、锣鼓、扇子、彩旗,甚至有的幼儿说出了泰州麻糕、黄桥烧饼等特色饮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中,幼儿不断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民俗场景,并与同伴、教师交流。接着,在幼儿对这一主题熟悉之后,大家就开始收集与之有关的美术材料,进行设计与创作。

(二)联动阶段——引导幼儿探索、主动交流提问

该阶段,教师需要注意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引导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动手、动脑,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与同伴、教师的互动。如在走廊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制作互动墙饰的工具、材料,还要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制作、表现在启动阶段所提到的民俗道具,比如在前一阶段有的幼儿说:“我看到泰州传统的木船制作,也想手工制作出木船,但不知道该选择用什么材料。”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引导、启发,避免幼儿的想法搁浅,如教师问:“木船的基本构造是什么样的?我们来找找看选择哪些材料和工具来进行制作?”接着,教师就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创作。当幼儿选择用折纸和上色的方式将船制作出来之后,幼儿不知道展示在走廊哪里时,教师接着进行引导,最终幼儿认为将制作的小船悬挂在走廊的落地窗上最合适,随着微风的吹动,幼儿彩绘的小船真的像是在水中漂荡一般。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幼儿使用工具材料的能力,又提高了自我的决策能力。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做出梅兰芳的戏剧脸谱,有的幼儿将石头涂上不同颜色后,组合成舞狮子的形象,并请求教师和同伴一起用胶贴到了走廊的展示板上。幼儿们呈现出来的民俗作品异彩纷呈、形式各异,即美化了走廊的环境,又实现了互动的需要。

在联动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对民俗活动和民俗活动中美术元素的好奇心,通过适宜的启发,引导幼儿相互间主动交流,拉近幼儿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能动阶段——教师个别点拨、适时强化拓展

在该阶段,需要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并适时地进行个别点拨,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使得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优化。如在走廊環境设计中,有些幼儿的美术作品制作新颖,是对本地民俗作品的创新,教师就可以强化该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良好的思维,并将这种优点和思维普适化,以便让其他幼儿进行借鉴与创新。在本阶段教师要带领幼儿“回忆”在走廊创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制作的美术作品。如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戏曲很受幼儿的喜欢,所以教师可在走廊中播放悠扬的戏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选择自己制作的戏剧脸谱、衣裳等作品进行互动游戏。音乐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能带给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运用音乐能给幼儿营造出相应的情感意境,更加有效地激发出他们对美的感受与体验。

此外,教师在总结时可以提出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供幼儿回答,以强化幼儿对本次美术活动的印象。如教师可以问:“在这次的走廊环境设计中,你都制作出了哪些民俗作品?在现实中,它们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作用?你都用了什么美术技能来表现民俗作品?你和同伴用你们制作的道具玩了哪些游戏?同时,该阶段还应伴有相应的评价环节,幼儿可以按小组开展组内互评、组组互评。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推动其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扩展阶段——展开家园互动、自我消化创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角色、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家庭中的艺术氛围等都会对幼儿审美素养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让幼儿巩固在民俗走廊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我们安排了“家庭美术亲子活动”内容: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了解泰州的民俗风情,并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出美工作品,他们以更温馨的互动方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拓展对同一种物体的认识,达到知识消化、内省和创新作用。

这一阶段家长和幼儿之间的美术互动行为,将对双方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巩固了幼儿已有的美术技能,他们可以由点到面自由发挥,促进幼儿对事物感受和想象能力提升。二是增进家长和幼儿亲密的情感交流,使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容易引起共鸣。此外,家长通过和幼儿的互动行为,能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参与美术创作中的需求,明白完成活动需要经历的过程,同时自身也能提升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

猜你喜欢
互动式走廊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走廊上的时光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民俗节
走廊上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走廊行走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