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影像技术诊断及应用价值研究

2019-05-31 09:43张春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骨质增生曲度椎间盘

张春焕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聊城 25230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颈椎软骨退行性变、骨及关节增生性肥大引起脊髓、神经、血管受压所致的综合征。临床上,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1],近几年发病率进一步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日益严峻,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早期诊治颈椎病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尤为重要。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指征。其中,CT和DR检查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影像技术诊断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为对象,通过DR和CT检查情况的对比,重点分析了颈椎病诊断中DR和CT检查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共138例,临床表现为头晕,颈肩部疼痛、僵直,放射性疼痛,手指发麻,吞咽困难,下肢乏力等;分别选用DR或CT检查疾病,影像学资料完整。其中,70例患者施行DR检查,68例患者施行CT检查。DR检查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46.5±7.2)岁;颈椎生理曲度变化24例,椎管及侧隐窝改变4例,椎间盘脱出8例,椎体骨质增生24例,韧带钙化5例,钩锥及小关节增生肥大4例,横突孔改变1例。CT检查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6.7±7.0)岁;颈椎生理曲度变化23例,椎管及侧隐窝改变2例,椎间盘脱出8例,椎体骨质增生24例,韧带钙化5例,钩锥及小关节增生肥大5例,横突孔改变1例。经统计学检验,二者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DR诊断选用飞利浦DR数字化X光机进行检查,受检者取站立位,拍摄颈椎正侧位,根据情况加照双斜位。CT诊断选用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受检者取仰卧位,横断位摄片,层厚、层距均设置为2mm,自颈部1椎体上缘开始至胸1椎体水平实施扫描,摄取骨窗和软组织窗图像;扫描结束后,选取C2~C7椎间隙重建,层距、层厚置为1mm。

1.3 统计学方法

软件SPSS23.0对录入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颈椎病DR和CT检查结果的对比

DR检查颈椎病59例,检出率为84.29%;CT检查颈椎病66例,检出率为97.06%;CT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高于DR诊断,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5952,P<0.05)。见表1。

表1 颈椎病DR和CT检查结果的对比(n)

2.2 影像学改变

DR检查:椎间盘脱出,表现为颈椎滑脱、曲度呈“阶梯状”;椎体骨质增生,颈椎体前、后、侧缘均有增生;韧带钙化,表现为椎旁韧带钙化;钩锥及小关节增生肥大,颈椎间隙变窄3例,钩锥关节改变1例。

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化,20例生理曲度变直,2例后突成角。椎管及侧隐窝改变,1例椎管前后径<10mm,1例侧隐窝前后径<20mm。椎间盘脱出,共计12个(中央型5个、外侧左旁型4个、外侧右旁型3个),3例伴有钙化;单个椎间盘脱出者以C4/C5、C5/C6椎间盘最为多见,均未见许莫氏(Schmorl)结节。椎体骨质增生,11例椎体前、后、侧缘骨质增生,8例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4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1例前、后纵韧带钙化,1例后纵韧带钙化,3例项韧带钙化。钩锥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不同程度骨质增生、肥大,椎间孔及椎间隙变窄。横突孔改变,变小、变形。

3 讨论

颈椎病是椎间盘变性、椎体骨质及小关节软组织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颈动脉、脊髓、颈神经根等组织的退行性疾病[2]。临床上,本病主要分为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食道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会使颈椎疼痛的频率越来越高,因而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大。对于颈椎病患者而言,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治疗是确保患者身心健康的关键[3]。目前,颈椎病诊断常见的影像技术有DR和CT等。其中,DR检查主要通过正位、侧位、左右斜位摄片对病变部位进行检查。该方法能够发现的骨性变化主要包括:椎旁韧带钙化、钩椎关节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隙变窄、颈椎滑脱以及颈椎骨质增生等。另外,DR诊断可以确定颈椎体有无增生、钙化情况,也可对颈椎间隙是否变窄、椎旁韧带等部位的改变进行仔细观察。由于DR诊断的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DR诊断的检出率低于CT诊断,并逐渐被CT检查所取代[4]。本研究中,DR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为84.29%,CT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为97.06%,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CT诊断颈椎病较DR诊断更具优势。相比于DR检查,CT检查具有如下特点:CT检查的图像分辨率高,可对椎间盘病变进行详细、全面的观察;CT扫描层厚更薄,对微小结构的显示更为准确[5];CT技术的后重建功能强大,矢状面、冠状面和三维成像不仅能够准确观察椎间盘病变、横突孔改变,还能多方位观察钩椎关节突退变及椎体骨质增生,亦能对椎间盘脱出是否压迫硬膜囊情况进行判定,而这也可弥补DR诊断的缺陷和不足。

现阶段,临床对颈椎病的分型并不确切,本研究通过DR、CT检查的对比和分析,认为DR、CT诊断颈椎病均有一定优势。DR颈椎侧位片可显示颈椎病90%的征象,而侧位片、双斜位片互为补充,可对多数颈椎病病变进行准确判定[6]。而CT检查对DR诊断的补充更是必不可少,其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颈椎病诊断的准确性。此外,DR诊断颈椎病的早期征象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但这一方面的准确率不及CT诊断。相较于DR诊断,CT诊断对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体后缘增生、椎管及横突孔改变、韧带骨化等征象的显示更加准确、可靠。实践证明[7-8],DR、CT检查颈椎病各有优势之处。DR检查的成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对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椎间隙、生理曲度、韧带骨化等征象的诊断有高价值;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凭借薄层扫描、三维后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椎韧带骨化、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病变等症状。因此,建议联合DR、CT对颈椎病进行检查,以此提升影像技术诊断颈椎病的临床效果[9-12]。

综上所述,影像技术是临床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手段,而DR检查和CT检查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均有优势,相较于DR检查,CT检查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更高,但建议联合DR与CT检查对颈椎病进行诊断,以此进一步提升颈椎病检查的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骨质增生曲度椎间盘
骨质增生常见误区释疑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颈椎不宜太直
年纪大了,如何避免骨质增生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牵引下前臂旋滚法对纠正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0例
抗骨增生片联合骨肽片治疗骨质增生症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