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2019-06-01 07:35王莉邹方政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城镇化

王莉 邹方政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二者的动态演进关系不协调,导致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课题组基于四川省1978-2016年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对四川省的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则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作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就业结构;城镇化;协调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经济发展轨迹的考察,归纳出影响经济发展的有10个基本结构变化过程,其中,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是两个最基本的结构变化过程。就业结构转变和城镇化二者之间,要彼此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理论和现实来讲,如果就业结构发生了转变,而人口转移没有产生相应的转变,那么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就业结构就不协调,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城镇经济发展无法雇佣到足够的劳动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限制。二是乡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出去,农村人口严重依赖土地和乡村。三是虽然就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但非农就业主要在乡村就业,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如果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就业结构转变却与城镇化不相适应,也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农村劳动力无序进入城镇但找不到就业机会,产生“过度城镇化”现象。二是农村人口大量无序流入城镇,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严重短缺。三是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和缺乏相应保障,由此产生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二者的动态演进关系不协调,导致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截止2016年,四川省非农就业水平为62.4%,而城镇化率为49.2%,城镇化率滞后全国8个多百分点。为进一步定量研究就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课题组基于四川省1978-2016年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对四川省的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估计并检验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分别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应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就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四川省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81.8%下降到2016年的37.6%,降幅达44.2%。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同样的9.1%上升为2016年的26.8%和35.6%,升幅分别为17.7%和26.5%,这个变化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四川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则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作用十分显著。

通过协整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四川省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均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与其他省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四川省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还不协调,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虽然近些年在逐步下降但仍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仍严重偏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虽逐步上升但还不够高,这种情况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造成四川省就业结构偏差的主要原因。第三,四川省非农产业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非农就业机会,吸纳了相当大规模的劳动力总量,但由于四川省人口规模庞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积累的剩余劳动力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有序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就业比重太高。第四,四川省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加之庞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的存在,因此,就业结构偏差将会长期存在,直至工业化任务逐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吸纳完毕。因此,要充分认识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政策措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要坚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四川省要促进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须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第一产业,要着力构建可持续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对第二产业,考虑到其对就业的容纳度,要在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运用积极的系统扶植政策,促进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作为强化城鎮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核心领域,要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使其成为推动城镇就业的强力引擎。重点是:推进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以吸纳更多劳动力非农就业;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转为城镇居民,以使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及小城镇和城市群协调发展,以方便农民就近就业和就近城镇化;提升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以逐步提高乡村非农化和乡村城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余佳, 孙浩兵.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关系研究[J]. 北方经贸, 2017(2):149-152.

[2]韩立达, 牟雪淞.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对四川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8(1):55-62.

[3]段炳德.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产业间就业结构变迁:基本事实与总体判断[J]. 理论学刊, 2018, No.276(2):63-70.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城镇化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