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影响

2019-06-03 08:05李军英郭志刚
中成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通心络内皮心绞痛

李军英,郭志刚

(新乐市医院心内科,河北 新乐 0507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冠心病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后复发心绞痛或并发再狭窄,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3]。因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及降低心绞痛等。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不断研究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4-6]。因此,本研究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新乐市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98 例,依据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7]与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8]中相关标准。按照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49 例。治疗组中,男 28 例、女21 例,年龄 41~74 岁、平均年龄(59.83±5.67)岁,其中单支病变 18 例、多支病变 31 例;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20 例,年龄 43~75 岁、平均年龄(60.18±6.12)岁,其中单支病变19 例、多支病变30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且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年龄40~75 岁;自愿加入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

1.2.2 排除标准 重度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于介入术后给予ACEI 类、他汀类、低分子肝素及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 粒/次,3 次/d。疗程均为 3 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9]

1.4.1 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80%;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以下。

1.4.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静息心电图缺血型ST 改变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 降低,并且于治疗后回升0.05 mV 以上;无效,患者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观察指标 2 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心脏彩色超声检查;2 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包括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3 mL 外周静脉血,以 15 cm为离心半径,以 3 000 r/min 为离心转速,以 10 min 为离心时间,分离血浆,置于-70 ℃下保存待测;2 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 3 mL外周静脉血,以 15 cm 为离心半径,以 3 000 r/min 为离心转速,以 10 min 为离心时间,分离血清,置于-70 ℃下保存待测。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χ2 检验,表示方法为百分率;其中对于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检验,表示方法为()。

2 结果

2.1 心绞痛症状改善疗效比较 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91.84%)高于对照组(71.43% )(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疗效(例, n=49)

2.2 心电图变化比较 心电图改变总有效率治疗组(89.80% )高于对照组(67.35% )(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比较(例, n=49)

2.3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 组治疗后LVEDD 和LVESD 下降而 LVEF 升高(治疗组,t= 13.002、10.984、15.582;对照组,t=5.400、4.918、7.187,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 和LVESD 低于对照组而LVEF 高于对照组(t=9.189、5.078、8.195,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n=49)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n=4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LVEDD/mm LVEF/% LVESD/mm治疗组 治疗前 66.83±3.41 38.91±3.25 59.56±3.62治疗后 58.91±2.56∗△ 47.38±4.31∗△ 49.08±3.01∗△对照组 治疗前 67.36±3.52 39.35±3.17 59.10±3.47治疗后 63.89±2.80∗ 43.03±4.17∗ 54.24±3.22∗

2.4 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 组治疗后ET-1 水平下降而 NO 水平升高(治疗组,t= 14.534、14.635;对照组,t=5.920、10.382,P<0.05);治疗组治疗后ET-1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 NO 水平高于对照组(t=9.329、5.738,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 n=49)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 n=4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ET-1/(μg·L-1)NO/(μmol·L-1)治疗组 治疗前 95.21±14.62 47.12±4.56治疗后 60.19±8.41∗△ 64.22±6.79∗△对照组 治疗前 94.87±15.13 46.58±4.87治疗后 78.92±11.26∗ 57.19±5.24∗

2.5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2 组治疗后血清 TNF-α、CRP 和 IL-6 水平下降(治疗组,t= 25.443、13.953、16.246;对照组,t=11.735、4.827、6.714,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TNF-α、CRP 和 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t=11.323、9.590、9.695,P<0.05),见表5。

表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n=49)

表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n=4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TNF-α/(ng·L-1)CRP/(mg·L-1)IL-6/mm治疗组 治疗前 34.28±4.72 12.45±3.25 12.08±2.43治疗后 13.20±3.37∗△ 5.63±1.07∗△ 5.78±1.21∗△对照组 治疗前 33.90±5.03 11.70±3.41 11.94±2.67治疗后 22.45±4.62∗ 8.92±2.15∗ 8.83±1.84∗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病理过程与 “心脉不通”“心脉痹阻”类似,属血瘀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行介入冠心病以本虚为主,兼有实邪,正气不足,气血不能调和,瘀血、痰浊内生,导致瘀阻脉络,发为胸痛。因此,临床上应以活血通络、益气止痛为治疗原则。通心络胶囊是1种纯中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降低微血管增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作用;抑制易损斑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炎性因子,降低环氧化酶-2 表达,稳定易伤斑块;抑制 ET 分泌,升高降钙素和NO 基因相关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缺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阻力血管肥厚,抑制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10-11]。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改变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LVEDD 和LVESD 低于对照组而LVEF 高于对照组,表明通心络胶囊可提高疗效及改善心功能。近年来,临床上关于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研究较多[12-13],但主要集中于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改变疗效及心功能变化研究,而本研究在证实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机制提供参考。

近年来,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14]。ET-1 和 NO 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 2种代表性指标。其中ET-1 是1种缩血管物质,具有调节心血管功能作用;NO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 和NO 的动态平和对维持心血管系稳态和基础血管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内皮功能不全时,NO 合酶翻译障碍,使NO 生成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使 ET-1 生成增加[15]。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治疗后ET-1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NO 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通过降低ET-1 水平和提升NO 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涉及持续的炎症反应过程,其中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 1 个核心因素[16]。TNF-α 主要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受破坏,造成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炎症介质CRP 和IL-6 的分泌,从而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外周阻力升高[17]。此外,TNF-α 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扩大,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加速脂质过氧化,进一步破坏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CRP 是全身炎症反应的1种标志物,认为CRP 水平上升会增加新出现的糖尿病和心力衰竭风险,且与粥样硬化程度呈线性正相关。IL-6 是炎症免疫反应的1种重要介质,是冠心病重要的1 个危险因素,主要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18]。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TNF-α、CRP 和 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降低血清 TNF-α、CRP 和 IL-6 水平,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减轻微炎症状态,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还存在纳入研究对象较少、观察疗程较短等不足,因此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研究对象,延长观察疗程及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通心络内皮心绞痛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及序贯分析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通心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远近期的临床效果体会
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