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探究

2019-06-03 02:22谌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区位选择特色小镇

谌聪

[提要] 党的十九大做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特色小镇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特色小镇的兴起同时也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从集聚经济角度分析以下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载体和龙头,特色小镇如何将各种无序、杂乱无章的各种发展要素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把地方村镇的人文历史、风俗特色、美丽环境以及地区特色产业在结合的基础上创新;如何选择特色小镇的区位从而提高小镇组织化程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集聚经济;特色小镇;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6日

引言

农村是经济、社会、自然特征的地域综合,具备生活、生产、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各种功能特点建设特色小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的支撑。集聚是空间经济最主要的景观特征,集聚经济是经济区形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特色小镇的区位选择以及集聚,对乡村的区域主体以及人文环境的信息等要素进行集中整合,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进而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和提高效用,并提供就业岗位和创新机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统筹发展。

一、特色小镇含义及分类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是浙江,杭州云栖特色小镇在2014年被提出,特色小镇是浙江在落实供给侧改革时基于块状空间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农村从以前主要追求经济价值甚至局部地区停滞落后的时期渐次步入追求生活价值、境宜居等多领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开拓和创新实践。特色小镇并非镇的概念,它的规划一般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核心区域占总面积的1/3左右,类似于园区。但其具备所在区域独特的产业,具有公共服务空间以及生活、生产、生态、文化等诸多功能,准确地说是综合了园区和镇的特点形成的產业社区。

(二)特色小镇的分类。根据各个小镇的主导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等来进行分类。(表1)

表1 特色小镇分类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和分工的欠缺。要素禀赋是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产生的基础进行了深刻分析:分工并非人们自然衍生的智慧抑或政府干涉产生的结果,而应该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自然行为的结果。但是,许多特色小镇的要素极其匮乏,绝大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种植,无法深入挖掘特色小镇的“特”字内涵,二三产业基础不牢固无法为特色小镇提供相应的现代化服务,如交通、供水、供电以及网络提供等方面。产业链各个阶段的企业没有充分的互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层次网络。集聚经济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没有体现。

(二)空间邻域内产业个体的排斥现象。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下的各个企业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现象,产业内部组织松散,甚至根本未形成组织,更不要谈合作了。许多企业盲目跟风,但更多的是互损而不是共赢。由于企业从特色小镇的集聚效应中获利是不均等的,出现龙头企业不倾向于和小企业集聚,而小企业倾向于集聚;龙头企业倾向于和同类型企业集聚,小企业倾向于集聚在龙头企业附近。导致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小企业也干脆进行偷工减料、仿制、低价出售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三)消费集聚而不是产业聚集。由于新兴产业小镇缺乏基础,容易停留于表面,旅游观光、历史文化小镇容易避实就虚,倾向于直接利用小镇现有的产业资源,而非结合产业进行创新建设,到最后就是没有产业集聚。事实上特色小镇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就是产业集聚,一味地强调环境、旅游、文化等,而忽视了特色小镇的“特”字和具体的产业创新。如,许多的人文历史和主打环境的小镇,未能以真正的内涵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无法实现产业的创新,而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在本质上和一般的景点同质化,与特色二字相去甚远。这些实质上的非产业集聚最终都会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失去吸引力和市场。

(四)产业配套措施落后

1、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压力大,建筑物粗制滥造,消费品结构单一,劣质施工。住房条件差、卫生状况差、水电等供应系统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差。如,在2015年2月运营的和仙坊民俗文化村,同质化严重,景区设施简陋最终破产。

2、配套设计缺乏个性。创意差、设计粗、品位低,体现不出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有些单纯模仿、复制克隆,以至于主题雷同、题材重复,使游客在大量的赝品面前审美疲劳,缺乏吸引力。如,在2016年1月运营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村中的建筑几乎都是仿制品毫无特色可言,最后也难逃破产命运。

3、缺乏配套制度。不同的特色小镇有不同的产业系统,相关部门不能用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小镇进行绩效考核。同时,不同的小镇内部的管理制度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产业的特殊性,进而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不能一以贯之。以2016年1月运营的常德德国小镇为例,小镇主要体现的是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引进德国的市场后没有进行有效经营,后期运营管理模式混乱,在外来商贩大量涌入的时候也没有及时调整制度,使得产业链被严重破坏,最后同样以破产告终。

三、特色小镇建设方案

(一)优化区位选择。合适的区位选择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前提,此后的一系列项目规划和产业集聚都是以所选区位为基础进行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区位才能使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事半功倍。鉴于以上提及的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小镇失去吸引力的事例,可知较小的交通压力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区位选择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要考虑环境因素,至少小镇的核心区域拥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小镇清新的色彩会吸引久居于单调色彩城市的游客,远离污染较为严重噪声较大的工厂。小镇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对各种资源的配置,通过保质保量规划建设来大量节约各项成本支出。

(二)强化特色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特色小镇重在展现一个“特”字,“特”是小镇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如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特色环境等。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主导产业。除了主导产业之外,小镇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服务,如小镇产品创新,形成并推广小镇品牌,打造小镇物流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等专业化服务。同时,选择主导产业应该避免与邻近小镇的选择相似,确保自身的特色,规避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合要素禀赋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1、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要鼓励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相同产业下的各个企业要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不仅在空间上靠近,而且要在市场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建立稳定而广泛的合作,在小镇通过血缘和亲缘关系内部形成一张大网,使企业之間紧密联系。建立组织化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出集聚经济的优势。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具有新时代视野的人才。首先,在小镇内部建立人才招聘机构,当地的人才对环境比较熟悉,互相了解的人际关系也使得小镇建设可以减少诸多阻碍;其次,在网上搭建大学生返乡创业平台,提高薪资待遇,从国家各地汲取新鲜血液,充分激发其创新热情,同时要解决好人才的落户问题,既要引得进也要留得住;最后,小镇要展开专业的人才培养,针对特色小镇自身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方向,有指向性地对人才进行专项培养,聘请专业的学者顾问进行教授。

(四)落实服务型政府职能,为特色小镇发展保驾护航

1、为小镇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当地政府在小镇建设初期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考查,确保建设方案的合理有效,为小镇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为特色小镇做广泛的宣传和要素动员。政府要为小镇的产业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发展,帮助小镇打造产业链和关系网,帮助小镇的产业建立宽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为小镇的进一步发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和各种技术。

2、妥善处理龙头企业的利益侵蚀。产业集群中正外部性的接收者和释放者是不同的。龙头企业会对中小企业释放正外部性,当龙头企业被中小企业接近时,将遭受集聚产生的利益侵蚀,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倾向于从正外部性中受益。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龙头企业所受到的利益侵蚀,保证产业内部稳定和和谐的合作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萍,张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新业态诊断与培育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J].农业经济,2019(1).

[2]郑宏伟.发展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J].中国高新区,2018(8).

[3]钱振水,王曼,王坤.浅谈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5).

[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欢
区位选择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实证研究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我国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集聚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