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角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2019-06-03 01:42杨欣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杨欣琦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0日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工匠一般指的是从事器物制作的人,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它在中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在西方文化中集中体现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工匠精神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价值取向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具体包括敬业、精益、专注等方面,其核心在于以敬业的精神,追求极致的不懈态度,对所制造产品的精益求精的不懈努力,追求完美的产品。

伴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多人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而《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落实,也是我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不断转变的落实过程,在这样的转变中,企业正是制造生产、产业设计以及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工匠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凸显得愈发重要。纵观国家伟大的科学进步,其关键性因素就是创新,这需要对前人理论、实践经验进行不断借鉴、理解、再实践以及最终再创新等阶段,工匠精神一直强调的就是创新、精益以及专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宝库,在创新创业的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二者相结合,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二、调研方式及现状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本次调研采取以问卷及访谈的调研方式,从认知了解及工匠精神的内涵层面对在校大学生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研,对学校的对应老师采取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针对本次调研结果看,对“工匠精神”内涵认知尚浅,相关课程数量较少:在本次调查发放的71份有效问卷中,有65份问卷表示“知道工匠精神”,占比91.4%。在此基础上对“工匠精神”有一定了解,能说出部分内涵的只有36份问卷,占比55.4%,说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本校大学生都接触过工匠精神,但绝大部分人并未对其做出更具体的探索和发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64.8%的问卷显示接触到“工匠精神”的渠道为“非在校课程渠道”,具体为电视、影视类节目及课外阅读的途径,在与老师的访谈中发现现阶段学校相关课程较少,目前相关课程多分布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中,经管类偏少,学校方面也在积极扩展相关课程,积极传达工匠精神。

课程实践环节较少,知行合一实践程度较低:实践、学习、再创新是工匠精神重要的内涵,调研中发现学校现阶段部分专业实践环节较少,83.1%的问卷显示“认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较少”,课程的主要内容仅为课堂教学,很少有创新,60.1%的问卷认为“实践环节中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少,很难学习到新知识”,访谈环节中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很多课程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受限于很多因素能切身去实践的机会及时间都很少,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并不是很多。

三、“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依据本次调研结果,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着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中“工匠精神”的建设。高校育人的最核心因素是校园良好的环境文化,良好的环境可以不断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及观念。学校在倡导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同时,将工匠精神不断融入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打造校园的特色文化。例如,通过创作主题校歌、校赋等方式,建设主题文化走廊、文化亭等建筑,从校园的多个方面建设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二)课堂教育中塑造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从始至终都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课堂也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来源最为主要的渠道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校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人才培养计划结构进行优化,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植入到学校创新创业的人才教育模式中,不断确立自身的定位;其次,合理地改变现有课程的内容,针对性开发对应的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的精神不断渗入当前课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以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最后,可以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式,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改变课程内容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及深刻内涵针对性地融合到平时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中。在不断引导整体氛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了解工匠精神,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对于任课老师来说,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对工匠精神的不断渗入理解,在自身不断认同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过程传授给学生,以长期的文化氛围熏陶浸染,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及理解创业,增强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

(三)实践环节中倡导知行合一,锻炼“工匠精神”。知行合一是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内涵,而中国的高校教育往往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不知道应该怎么运用所学知识。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多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亲身去体验,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业苗圃”、“创客工厂”等创新基地及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知识。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项目流程体系,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项目的最终成果结题验收秉持严格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此外,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增强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途径。通过开设与企业对接的课程、课题,加强与企业的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课题中。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是“学”,核心在“研”,目的是“产”,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打通学习中的各个环节,让学习、研究及实践运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流程。鼓励大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课题进入企业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过程去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培养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的过程,不断培养自身专注、精益、耐心等能力,厚积薄发地达到产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理论及优良的能力品质都是培养、提升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

(四)标榜“工匠精神”,榜样力量促进学习。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本身具有内在召唤力量,可以吸引大学生不断进行模仿学习,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优良的个人美德,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因此榜样教育是匠人教育精神的有效动力,作为高校要积极标榜“工匠精神”,创造可以让大学生与工匠精神榜样接触的机会。通过现有的工具,例如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线上方式,定期推动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号召学习。此外,积极创造线下与榜样面对面接触的机会,通过现场大学生与榜样的交流,親身学习,推动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大学是求知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土壤,更是精神的家园。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品质不断渗透植入于当代大学生心中,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转变为大学生内在的品性。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只有在高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而推动工业强国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严美娴.双创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新解读[J].决策探索(下),2018(11).

[2]李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经济研究导刊,2017(36).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