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问题研究

2019-06-05 00:35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防灾韧性灾害

王 滢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空间组织单元,作为居民交往、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承载着突发性灾害的风险。社区公共空间的防灾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者和广大民众关注的重点。面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系统的脆弱性,韧性社区规划建设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视角。社区规划中的韧性理念是指主体面临灾害风险时能有效抵抗、吸收和适应,保持其基本功能,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当前,韧性城市社区建设成为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国家政府机构和学者对推进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新灾种不断衍生、新旧灾种相互影响多灾并发的灾害特征,试图探索韧性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途径。

一、韧性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相关研究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2016年世界范围的全年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1750亿美元。[1]各种突发性灾害不断发生,给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重障碍,面对突发灾害如何提升城市社区系统的自组织与适应能力,是当前各国政府与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联合国在厄瓜多尔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呼吁基于当前城市脆弱性和城市发展需要制订增强城市韧性的措施。国外关于韧性社区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最早将韧性的思想引入系统生态学领域,[2]并逐渐从自然生态学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比特利(Beatley)认为运用环境的力量是保持可持续发展与社区韧性建设的有效方法。[3]卡特(Cutter)等学者将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和社区能力等六个方面内容作为构建社区基线韧性评价指标(BRIC),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确定49个指标推断出不同社区的韧性水平。[4]国外的学者虽然研究方向各有不同,但是主要的评估标准大都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和工程等方面。

我国关于韧性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李亚等以韧性基线模型(BRIC)为研究基础,[5]将我国地级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6个城市韧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社区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及组织韧性等方面,对我国288个地级市的灾害韧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城市灾害韧性的提升策略。唐庆鹏在分析国外社区适灾韧性理念防灾框架、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具有灾害风险共处和灾害治理权下移的特点”。[6]王峤等学者在探讨沿海城市适灾韧性技术体系的构建策略中提出了“适灾韧性”的观念。[7]李迅等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认为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空间规划必须将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基本要求,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规划前提,以自然与空间环境的融合作为规划准则。[8]2016年针对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重大损失,学术界倡导构建韧性城市系统,使空间环境在受到灾害时可维持或迅速恢复其功能。并强调韧性的环境空间规划需要全过程防灾的理念,并把空间规划、建设、维护和灾后修复4个阶段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统筹规划空间布局,改变目前部门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才能实现韧性城市系统。

另外,美国作为西方最早的韧性理论的发起国,面对2005桑迪飓风对纽约公共空间造成的巨大损失首先将韧性理论运用到实际的防灾中。2013年制定发布了纽约《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 (A Stronger,More Resilient New York),[9]规划除了通过强化防灾预警、气候影响分析外,还注重提升基础设施以及空间环境韧性等措施,全面提高纽约城市空间应对未来灾害风险的防御能力,塑造城市韧性的目标。日本应对灾害2013至2014年分别颁布了《国土强韧化基本法》和《国土强韧化基本规划》,[9]为韧性规划的实施制定了最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件,其《国土强韧化基本规划》要求在韧性评估的基础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维持公共空间环境的正常秩序,并对灾害发生时的医疗救助、灾后的生活及经济建设等多项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二、城市社区灾害特征分析

近年来中外城市社区突发灾害发生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对居民的生命以及家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城市社区的受灾种类、造成的次生灾害以及损失状况如表1.

城市社区空间安全系统的脆弱性,灾害的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都为社区空间防灾减灾带来了重大挑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以及近年来各种突发性灾害的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逐渐增大,城市社区防灾救灾工作比以往更加特殊。因此从研究受灾种类入手分析其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我国社区公共空间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社区空间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一 )灾种的叠加效应

从近年来国内外城市社区受灾种类中(见表1)可以看出,发生的灾害不仅有火灾、爆炸、涝灾,还有人为因素诱发的重大安全事故等灾害。在灾害发生机制上大规模、高集结高密度的社区布局以及较为集中的电力设备,极为容易形成社区的灾害源,特别是火灾引发的连锁反应能迅速导致社区空间成为火海,如果社区交通道路通行力差、救助不当就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泛滥,造成人员的伤亡。2015年“天津8.12”重大安全事故由火灾引起,导致危险品仓库爆炸,化学品泄露新旧灾种的相互叠加效应造成周边2公里内的建筑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死亡164人,住院治疗人数233人,[10]损失惨重。气象型、地质型灾害中地震常常伴随着泥石流、火灾、涝灾、震后瘟疫等次生灾害的连锁发生并产生叠加效应,海啸不仅带来飓风还会造成涝灾。各类灾害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造成更大的损失。

表1 近年来国内外社区受灾种类、造成的次生灾害以及损失状况

(二 )灾害的突发性

灾害的突发性令人来不及防范,2018年12月31日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发生的居民楼一声爆炸当场造成7人遇难,[15]该楼一个单元从上到下全部垮塌。2000年陕西省安康地区紫阳县发生的多处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瞬间致灾范围高达500km2左右,给11个乡镇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种多向度的地质灾害往往瞬间爆发并且难以控制。大地震的地面破裂长度大约几十到几百千米而破裂的速度可以达到几千米/秒。恐怖活动对城市网站的攻击也往往在短时间内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各类灾害的突发性令人措手不及,如果灾前不采取防范措施,单凭灾害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几乎是不可能。

(三 )损失的惨重性

当今灾害的突发性、各灾种的不断衍生叠加效应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的生命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社区家庭里度过,社区居民长期处于受灾、抗灾的一线,一旦遭受破坏其损失往往难以修复。2016年7月18日至21日,河北省连日的大雨导致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并引发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的次生灾害发生。短短四天造成部分社区居民被困,省内11个市的142县社区受灾,受灾居民达743.3万人,死亡36人;紧急疏散安置居民23.28万人,社区房屋倒塌29098间,损坏房屋91114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9.73亿元,[11]损失惨重。

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工作面临的挑战

面对城市社区灾害的主要特征,如何探索社区脆弱性应对与社区安全韧性建构共进发展模式,将灾害危机降到最小,其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 )城市社区人口负荷过重,生态过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规模高密度空间布局立体化建设开发更加突显了社区人口负荷过重、生态过载等诸多环境问题,也给社区的防灾救灾带来许多困境。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及绿地建设普遍不足,甚至社区交通道路被占用,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灾害发生,现代高层社区不仅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生活设施系统形成破坏性损害,而且高层建筑由于生命线系统的破坏也有可能陷于瘫痪。尽管高密度空间布局立体化建设会带来社区公共空间绿地不足以及防灾等诸多问题,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种建设模式已经成为现实。而且随着土地开发集约化,高密度空间立体化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在公共空间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城市韧性社区防灾建设困难重重。

(二 )社区路网安全性降低

城市社区内的道路系统既是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又是防灾救灾的生命线。虽然社区内的道路宽度一般都符合我国城市《居住区规范》要求,但一些封闭管理社区以及老旧社区的出入口有效宽度不足,公共空间交通道路被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发生灾害,建筑倒塌就会造成社区出口的瓶颈堵塞,社区内的人群很难得到及时救助,甚至造成应急疏散通道的阻塞。历次灾害的现实证明,当突发灾害时往往造成社区交通设施被毁坏,被破坏的建筑构件及废弃物散落在疏散通道上,会给原本社区交通道路空间不足的路网添加新的障碍,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救助车辆的营救行动和居民的安全逃生的最好时机。

(三 )社区安全疏散难以管理

我国大部分城市未能形成社区保障、服务与教育等机制。我国城市社区一般居民应对灾害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政府部门的救助上,居民自救、互救意识淡薄。社区作为居民交往公共空间场所,人员来往流动性较大,人员群体结构复杂安全疏散难以进行。年幼者自制能力较差,防灾意识淡漠,老年人对突发灾害反应较为迟钝且行动不便,危机时刻往往错过逃生的最佳时机。同时,我国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往往选择在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等场地,服务半径多为2~3km,步行大约1h,老弱病残人员灾害下步行一小时到达较为困难,这些都加大了应急疏散管理的难度。

四、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防灾减灾途径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的高密度空间布局、生态过载、安全疏散难以管理等诸多问题,以往的单纯技术应对与传统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城市社区应对灾害的需求。克服社区脆弱性,实现我国韧性社区建设,需要从韧性建设因素着手。

(一 )优化空间效能,提高社区的韧性水平

构筑绿色空间系统对城市社区韧性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绿色空间系统依托社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一方面能缓解城市社区高密度空间布局与生态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城市社区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功能,使绿色生态空间系统成为预防和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坚实屏障。绿色生态系统形成的生态界面,对于城市社区防火、噪声、暴雨、空气污染等起着预防和缓解作用。如社区外部环境设计,应根据社区空间形态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社区资源形成防灾隔离系统,选择社区内已有的水体、抗震性能好的构筑物或种植耐火性能好的难燃植物如雪松、银杏、龙柏、棕榈等骨干乔木树种,采取列植、孤植的种植方式,起到防风、防火、优化环境的作用,使其成为阻止灾害蔓延扩大的重要防线。根据现代城市社区高密度空间布局特点,社区建筑外围护栏采取垂直绿化,栽培绿色植物建设屋顶绿化,在改善社区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 )整合完善社区道路结构

整合完善社区道路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基础和基本条件,要从方便居民日常需求和防灾实际出发。社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并确保至少一个出入口不受两侧建筑倒塌覆盖影响,以方便居民安全逃生和应急救护的通行,同时主要道路出入口前应留有适当的开敞空间并与城市的主干道路网连接,以保证安全逃生以及开展应急救援行动。要根据城市社区易受灾种特点开展规划工作,规划简洁明确的社区防灾安全通道。逃生安全通道是从住房出口到达社区主要出口的疏散路程,这段从各个居住单元出口到社区出口的安全通道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要以社区最大人流量实际数据等因素合理设计逃生安全通道。同时应该整合现有社区一些连通性、可达性差的道路通道,取消模糊空间,打通丁字路,采用网状布局形式使各层级社区通道脉络明确,互相贯通,对于不能满足防灾安全通行的路网予以改造,对通道转弯或向上下有坡度的地段设置醒目的标识以增强空间方向的识别性,增强安全通道的综合抗灾能力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 )构建城市社区全覆盖的防灾避难救援管理机制

构建城市社区全覆盖的防灾避难救援管理机制是建设韧性社区的重点,以社区为单位的防灾避难管理对抗灾和灾后的重建工作有着更重要作用。韧性社区的防灾减灾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从空间载体、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提高城市社区的适应能力。建立城市、区级负责下以小学学校为空间载体的社区防灾避难系统,形成城市与社区空间的联动关系,将社区中的小学学校纳入城市防灾避难体系中,既可以补充一般城市社区开敞空间、避难场所空间建设不足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配备的防灾设施设备非常有限的实际情况,又适于我国居住人口分布对应的服务半径,我国城市社区小学距离一般在400~500米,这一空间距离对一般居民特别是社区行动不便群体都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学校平时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应该成为城市社区灾害预防预测分析以及开展防灾安全教育基地,在灾害发生时要配合市、区级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为灾民提供生活救助空间。构建城市社区全覆盖的防灾避难救援管理机制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要根据城市社区易受灾种类型并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造成的后果损失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突出实效性。即按防灾、抗灾和恢复的几个阶段设计可行的防灾内容和方法,强调灾预案的可行性、抗灾过程的协同应对以及灾后恢复等环节的具体工作措施。社区防灾应急组织机构,由市、区级领导下社区居委会负责各部门人员协调指挥,根据规划组团分区实行分工负责,并组成若干应急救援小组相互支持。防灾工作中即有明确的分工职责又互相支援,形成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同应对的组织机构。

2.安全疏散工作

突发灾害时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是防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应急通道线路的安全性是疏散转移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社区最大人流量数据合理设计逃生通道,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规划设计约束、诱导人的疏散行为,按照社区组团分区指定疏散路线有序进行疏散。另外,要防止疏散通道中出现疏散人群突然增加引起的密度增大以致造成瓶颈拥堵的现象,强化安全出口的可识别设计,引导人群疏散的正确选择。

3.救援物资准备工作

城市社区储备的应急物资是防灾减灾常态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将城乡抗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作为加强社区基层单位防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如果突发灾害发生时有充足的物资储备,灾民就能够立刻开展自救互救将灾害的损失降低。救援物资一般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灾害发生时需用的救援物资,如医用急救箱、食品和饮用水。二是用于抗灾中的安置所用帐篷、防潮垫、棉衣和棉被等,也是常规储备物资。三是主要用于自救互救及恢复阶段所用的发电机、水泵、撬棍等工程设备工具。构建城市社区全覆盖的防灾避难救援管理机制,应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原则。

(四 )通力合作协同治理

建设韧性社区离不开合作机制,只有集体智慧协同治理才能形成合力,实现社区灾前防范、灾害时抵御、灾后快速恢复的城市韧性社区。因此,构建韧性社区离不开各学科的专家与广大居民的参与。可聘请由城市规划专家、学者以及居民志愿者组成的社区防灾组织,收集整理当前城市灾害信息资料,运用GIS系统以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定期编写城市灾情预报并通过社区网络系统发布灾害信息,为城市、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防灾意识。

五、结 语

韧性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研究,将韧性社区理念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探索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对指导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在研究国内外韧性社区减灾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下我国部分城市大规模高密度的空间布局,立体化建设开发带来的社区人口负荷过重、社区公共空间及绿地建设普遍不足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优化空间效能,依托构筑绿色空间系统的策略。对目前社区封闭管理以及老旧社区的出入口有效宽度不足,社区交通道路空间普遍被占用,以及社区路网安全性较低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整合改善的建议与方法。文章将构建城市社区全覆盖的防灾避难救援管理机制做为韧性社区建设的重点,试图通过建立城市、区级负责下以学校为空间载体的社区防灾避难系统,既可以摆脱我国一般城市社区避难场所空间建设不足,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配备的防灾设施设备极为有限的困境,又符合我国居住人口分布对应服务半径的实际情况。

韧性社区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构建我国韧性社区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从生态学、灾害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今后我们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对我国社区进行分类研究,深入研究探索构建我国韧性社区的途径与方法。

猜你喜欢
防灾韧性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