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论述类文本阅读及应对策略
——以2017年、2018年全国卷Ⅰ为例

2019-06-05 03:18刘志远
中学语文 2019年13期
关键词:考纲语段正义

刘志远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上进入了“新模式”: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试题的设置导向同步与考纲遥相呼应。2018年亦如此。笔者现以2017、2018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文本略)为例,从考纲导向“不遗余力”、文本取材“不求甚解”、考查能力“不瘟不火”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透视解析,并提出“不言而喻”的应对策略,期待对一线师生能有所启发。

一、考纲导向“不遗余力”

近两年《考纲》中有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完全相同,都细化到“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导向可谓“不遗余力”,但依然有些许遗憾——考纲仅以“示例”的形式“声明”论述类文本类型和样式,并没有具体指向行文中什么是“论”、什么是“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着一线师生的双眼——也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厘清文本中的“论”与“述”及其二者关系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现摘引2018年全国卷Ⅰ中的语段进行示范性分析。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这是一个标准的论述类语段。语段首先提出观点:“‘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之后分别从“逻辑”和“现实的过程”两个方面层层递进(由“进而言之”识别)进行论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语段的篇章架构非常清晰。其间“述”也不难看出:“任何新思想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和“‘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也相应地内含 ‘照着讲’”分别阐述该语段的观点在“逻辑”方面和“现实的过程”方面的原因。之所以是阐述而非论证,是因为划线部分是两个观点的各自原因——这可以从具有阐述性或解释性的语言特征看出来。

两处画线部分都还可进一步细分,因为句子中又呈现了一定量的“论”或“述”。第一个画线句子,提出的观点是“任何新思想的形成,……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接着语段从正反两面对此进行论证(由“然而”识别),之后,得出了正反两方面结论:“‘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由“在此意义上”识别)和“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由“就此而言”识别)而在正面论证的过程中,又对“‘照着讲’的意义”进行具体阐释。在反面论证的过程中,先对该画线句子观点进一步阐述:“仅仅停留在‘照着讲’,……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再得出反面结论(“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在这个反面结论基础之上,又对该反面结论作了两点进一步扩展性的阐述:其一,阐释“‘接着讲’的基本精神”;其二,辩证阐述新的思想系统形成的逻辑原因。第二个画线句子内部架构则简单很多。先提出观点“‘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接着对此观点仅作了延展性的阐述或解释。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论”就是论证(议论、讨论、探究),偏重篇章思维结构,语言具有证明性特征;“述”就是阐述(阐释、解释、说明),是对有关“论”的“原因”“作用”“概念”等进一步延展说明。二者主、辅彼此依存而构成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说理性、论述性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基于此,可认为2017年文本偏重于 “论”,2018年侧重于“述”。

二、文本取材“不求甚解”

论述类文本语料,2017年论述类文章取材于2016年《中国法学》第1期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018年取材于2013年5月刊《中华读书报》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两年选择的都是学术论文。前者关注的是“气候正义”,语料新鲜且紧扣时代脉搏。但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理解——王灿发、陈贻健在《论气候正义》(《国家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02 期,P31)中认为:

尽管气候正义的概念在气候变化法律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对于它的定义却少有明确的界定。已有的相关成果通常在三个意义上使用气候正义的概念。一是将气候正义作为一个囊括一切的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观念和制度正当性的评价概念使用。……二是将气候正义作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正当性的评价概念使用。……三是将气候正义作为气候变化领域某一具体现象、问题或制度正当性的评价概念使用……

显然,2017年论述类文本涉及的“气候正义”对应第二个概念的内涵,从学术视野上可理解为隶属于“法学”范畴。即使把材料主题理解成教育部考试中心解读的“气候治理”,无疑,已经狭窄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认知。

2018年论述类文本语料被命题人精心裁剪后,凸显“新子学”的继承(“照着讲”)与发扬(“接着讲”)。显然,文本主题不应武断地归类于“历史”或“哲学”范畴。而“照着讲”与“接着讲”实际上是源于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哲学研究方法,后被“迁移”到其他学科,诸如教育学、美学、当代语言学等。可是,即使在哲学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有异议,更何况把该方法“迁移”到“儒学”上?尤其近些年还没有出现“新子学家”和“新子学体系”。把具有异议、研究还不够深入的理论置于影响深远的高考,合适吗?笔者存疑之一。

存疑之二:古今中外那么多纯“语文”性集大成的语料,为什么命题人偏爱于“不求甚解”的“跨界”文本语料?

三、考查能力“不瘟不火”

虽然论述类文本取材“不求甚解”,但在呼应考纲上,两年该题设置得“不瘟不火”,拿捏得还算到位。

第1题,两年都考查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2017年该题选项分别从时代背景、内在规律、语义指向、理性思维等四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蕴含的说理性进行多层次考查。而2018年该题选项分别专注于对文本中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照着讲”“接着讲”“新子学”等四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常规考题。

考查能力指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选项多为文本语言的同义表述、整合转述、解释阐述,折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第2题,两年都考查了文本的论证性特征。这与“考纲”的新增考点有直接关系——命题终于从要求考生苦苦寻觅文本中的“只言片语”而转向对语段整体内容的理解,终于把考生从文字“校对工作”中解脱出来而转向对文本谋篇布局的把握。然而,该题考查并不新鲜。早在2013年全国乙卷·李学勤《〈老子〉的年代》的阅读考查已经有所涉及。

第3题,两年都考查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且都与文本的逻辑性有些关联。不过,2018年略有淡化,更为直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但文本语料强化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而2017年该题不仅考查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尤其加大了逻辑性的考查:A、B、C三个选项考查的是语言的句间逻辑,D选项考查的是全篇的结构逻辑。而A、B两个选项考查的是假设关系(其中B项也间接考查了逻辑中的“概念”),C、D两个选项考查的是是非判断——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之上,又强化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四、应对策略“不言而喻”

经过以上分析,应对策略“不言而喻”:在折射文本文体特征(说理性、论述性、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上暗合语文核心素养。因2017年在此文本上题目设置更具代表性,故以之为例提出笔者“管见”的应对策略,而希望考生能借之触类旁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应对策略:

依托以上思维导图,A项,首先定位文本内容,“2000年前后,……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接着分析有效信息:非政府组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刚“开始进行伦理审视”,还没有深入,“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即“2000年前后,……进行伦理审视”只是“气候正义”产生的时代背景。B项,同理,从有效答题区间中发现该选项只指向事物的一面 (原文有“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而以偏概全。C项,同理,从有效答题区间中可清晰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当代人)”没有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故只能选D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应对策略:

阅读选项,弄清该题侧重考查“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故,首先构建文本的写作架构:

以之与四个选项作对比,发现作者在“阐述代际公平”时,是立足于当代,阐述的是当代人如何做,论证的是对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当代人如何做才能“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而非立足未来。故选C项。

需要说明的是,该题并没有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命制,最终依然陷入了对个别词句(“未来”还是“当下”)的关注或“纠结”,令人扼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运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应对策略:

依托以上思维导图,显然,回答该题必须有双层思维,一层筛选文本信息,一层行文逻辑。与第1题比较,体现了高考试题由易到难的梯度性。虽然该题不难,但是极为经典,因为该题又专注考查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这个文体特征而切中《考纲》。具体到B项,定位文本内容,“气候变化公约或……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分析有效信息:落实“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符合后代利益的”。但并不是说落实了“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因为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不充分。辩逻辑,这种假设基于文本内容明显不成立。

行文至此,必须说明,“应对策略”仅是“术”而非“道”,“道”是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说理性、论述性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因此,考生在平时做题时,不妨选取论述类的典型语段进行尝试分析,用心体悟文本的文体特征,尤其“论”和“述”的内含与外延及其关系,才能把阅读能力引向更高层次、才能使阅读触角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处延伸。

猜你喜欢
考纲语段正义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