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及其臣子题诗宋徽宗《鸲鹆图》的政治隐喻

2019-06-06 07:27许宝俊中国艺术研究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光帝题诗咸丰

■许宝俊/中国艺术研究院

清朝皇室对皇子教育的重视在中国历代皇子教育中无有出其右者,皇子们不仅要学习汉语、满语,对儒家经典更要烂熟于胸,而且对骑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等都要涉猎。所以我们看到清代的大部分帝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能,有的已不只是自我喜好或标榜,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达到谙熟及运用自如的程度。从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后,清代所有的皇子都要接受这样的教育,然后在众皇子中选择优秀者立为皇权的接班人。虽然自嘉庆开始,清王朝日渐衰弱,道光时期更是发生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历程,但咸丰帝跟他的几个兄弟依然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而且成果斐然。咸丰的弟弟奕訢善书法,工诗词,能绘画,并著有《诗钞》、《萃锦吟》、《乐道堂文钞》等。咸丰帝更是能诗善画,所以谥号“文宗”。

现在依然有不少咸丰帝的书画作品流传,其书法风格延续了清代帝王的书法风尚,而这种审美风尚源自圣祖康熙皇帝,其崇尚“正宗”,自诩书出“大王”一脉。从现存咸丰帝的绘画作品看,其确有绘画才能,但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而且水平也参差不齐,是否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有宫廷画师帮其修改,这也未可知。咸丰的帝王身份,以及时局的动荡,让他没有太多心思畅神于翰墨,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作品流传,足见其对书画的钟爱。与乾隆帝不同,咸丰帝虽然也喜好书画,但他很少在内府藏品上题跋,至少从现存清宫内府收藏过的书画作品来看是如此。让人疑惑的是咸丰帝却对宋徽宗的《鸲鹆图》情有独钟,不仅依乾隆题诗的原韵赋诗两首,还要他的四位臣子都依韵赋诗。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其背后的又是怎样的心理动机,或者政治意图?乾隆帝在庚辰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画幅上方正中央题诗两首。咸丰帝在“庚戌季冬”“依高皇元韵”赋诗二首,诗文为:

图1 咸丰《石榴黄花图》私人收藏

图2 (传)宋徽宗《鸲鹆图》南京博物院

墨妙含生秋气萧,双双鸜鹆斗松椒。当年染翰深宫静,未解单于道迩辽。

貌得争飞巢阁头,巷谣先应几春秋。披图往鉴真非远,忘武空遗诮射侯。

四位臣子的题诗如下:

奕誴:

微禽古木韵飘萧,妙画真如笔点椒。堪笑燕云常不返,求仙偏少鹤归辽。

写物工逾顾虎头,流传佳迹到千秋。宣和艮岳今何在,锡爵从闻盘固侯。

奕訢:

松间禽影自萧萧,怒目争飞似擘椒。那识宫中图画日,输金岁币甚于辽。

奋翅高翔向枝头,烽烟几度朔云秋。宣和时势何堪问,不必寒襦笑鲁侯。

许乃普:

秋入松风气泬萧,两三鸜鹆出林椒。跦跦也效鲲鹏击,似欲和金便度辽。

生气分明在笔头,宣和遗翰亦千秋。当年可羡南飞雁,大去何堪作纪侯。

沈兆霖:

长松垂鬣荫森萧,双眼瞿瞿晕染椒。花石清妍巢不稳,一天风雪度燕辽。

活泼生机古树头,焚香点笔介亭秋。金缯费尽烟尘起,使鹤何因倩卫侯。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些题诗与元代以来文人咏宋徽宗画作的诗文并无太大区别,都是赞叹其画艺精湛,却感叹其亡国之恨,咸丰帝“偏爱”《鸲鹆图》的真正原因显然不能从诗文中找到。如果只是有感于徽宗因玩物而丧国的历史教训,内府所藏宋徽宗精品众多,比《鸲鹆图》优者也不在少数,咸丰帝为何不选择那些作品题咏?如果将《鸲鹆图》独特的构图形式与咸丰帝即位时清廷内部的政治格局相联系,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

咸丰帝题诗《鸲鹆图》的时间为“庚戌季冬”,即1850年年底,此时咸丰虽然已经登基,但道光帝在这一年的正月十四崩逝,所以庚戌年依然沿用道光年号。“季冬”即农历十二月,此时距道光去世将近一年,咸丰帝皇位也日渐稳固。新皇登基,想要一展宏图的心理十分正常,况且大清帝国当时内忧外患,也急需一位有才干的帝王。大清国在道光执政的三十年中,国力极具下滑,外交与内政都出现了重大问题。对外,鸦片战争的失败,对英割地赔款;对内,各地捻军肆意蔓延,政府已疲于应对。此时清廷内部党争日趋严重,以穆彰阿为首的“穆党”在道光晚期已完全把持朝政。咸丰帝当时虽为皇子,但他十分清楚这些问题,并且将对外失败的原因也归结为朝廷党争所致,所以他痛恨“穆党”。

穆彰阿,“字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进士,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少詹事、通政使等官职。道光时先后担任内阁学士,礼部、工部、兵部侍郎,后迁户部、吏部和兵部尚书,在道光中期,终于走到清廷的权力中心,成为道光朝的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入值南书房、上书房总师傅。穆彰阿的崛起源自道光中后期的禁烟运动,而最终让其成为道光帝心腹的是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初期鸦片烟开始在中国内地蔓延,道光帝也十分清楚其中利害,极力主张禁烟。当时朝中禁烟的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禁烟方式上有不同立场,其中以林则徐、黄爵滋为代表的汉族官员主张禁“源”,而以穆彰阿、琦善等人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则主张禁“流”。显然禁“流”者是想为权贵阶层保留吸食鸦片的特权,但道光帝心意坚决,特令林则徐主持禁烟。禁烟运动起始,道光帝“意锐甚,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英国人依仗自己在海上的军事实力,对清廷的禁令并不理睬,而对大烟深恶痛绝的林则徐决定“停止贸易,始缴烟,尽焚之,责永不贩运入境,强令具结”发生了近代史有名的“虎门销烟”。英国人开始动用武力,“兵衅遂开。则徐防御严,不得逞于广东,改犯闽、浙,沿海骚然。”因为林则徐的严密防守,英国人无法在广东沿海取得优势,他们辗转攻打天津卫。“英舰抵天津,投书总督琦善,言由则徐启衅。穆彰阿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自此,以穆彰阿、琦善为首的满族官员逐渐走到一起,形成“穆党”,在朝中完胜以林则徐、王鼎为代表的抵抗派汉族官员,林则徐也因鸦片战争的失利被罢官。

其实,满臣与汉臣的矛盾是大清自建国就存在的问题,是基因问题,不可避免,只是有强干君主临朝时表现较弱,而在无能君主时则会爆发。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英签署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穆彰阿也在此事中看透了道光皇帝软弱厌战的心理,在朝中一力主和来奉迎皇帝,最终深受道光帝的信任。道光帝开始厌倦听到任何不好的消息,“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之事”,他选择“鸵鸟策略”,将朝中大小事宜皆交由穆彰阿处理。穆彰阿也趁此开始大规模网罗自己的党羽,“穆彰阿当国,主和议,为海内所丛诟。上既厌兵,从其策,终道光朝,恩眷不衰。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覆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道光晚期,“穆党”势力达到顶峰,“朝中7位大学士,穆彰阿、宝兴、耆英、琦善、陈官俊5人是穆党;同年,全国11位总督中,讷尔经额、布彦泰、琦善、刘韵珂、裕泰、耆英、杨殿邦共7位为穆党成员;全国15为巡抚中,傅绳勋、陈庆偕、兆那苏图、潘铎、张祥河、徐继畬、吴文镕、龚裕、冯德馨、叶名琛共10位为穆党成员。道光二十九年,军机处中穆彰阿、陈孚恩、何汝霖、季芝昌均为穆党成员。”当时咸丰帝年龄渐长,也懂得朝局,他的师傅杜受田对“穆党”深恶痛绝,应当经常与咸丰帝提起朝堂之事,所以“文宗自在潜邸深恶之”。

咸丰帝痛恨穆彰阿,痛恨“穆党”,他将道光晚期国家的衰落以及朝局的腐败都归咎于“穆党”,所以他急于铲除“穆党”。咸丰帝一即位便着手处理穆彰阿及其党羽,先是将其重要成员陈孚恩“著降三级留任”,紧接着借恭修宣宗实录之机,将穆彰阿调离军机处,命其充实录馆监修总裁。随后,重新启用之前被穆党排挤出朝堂的林则徐。十月,咸丰帝亲笔下诏,痛斥穆彰阿,特诏数其罪曰:“穆彰阿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如达洪阿、姚莹之尽忠尽力,有碍於己,必欲陷之;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尽力全之。固宠窃权,不可枚举。我皇考大公至正,惟以诚心待人,穆彰阿得肆行无忌。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必置重典,断不姑容。穆彰阿恃恩益纵,始终不悛。自朕亲政之初,遇事模棱,缄口不言。迨数月后,渐施其伎俩。英船至天津,犹欲引耆英为腹心以遂其谋,欲使天下群黎复遭荼毒。其心阴险,实不可问!潘世恩等保林则徐,屡言其‘柔弱病躯,不堪录用’;及命林则徐赴粤西剿匪,又言‘未知能去否’。伪言荧惑,使朕不知外事,罪实在此。若不立申国法,何以肃纲纪而正人心?又何以不负皇考付讬之重?第念三朝旧臣,一旦置之重法,朕心实有不忍,从宽革职永不叙用。其罔上行私,天下共见,朕不为已甚,姑不深问。朕熟思审处,计之久矣,不得已之苦衷,诸臣其共谅之!”咸丰帝对穆彰阿的痛斥中充满了对其父道光的不满,但并不能直接表露,这也表明穆彰阿等人只是道光帝政治策略的“白手套”,更是其政治失败的“替罪羊”。咸丰登基短短十个月,“穆党”成员全部被清洗出权力核心,如此迫切,欲杀之而后快,难道只是对乃父不满迁怒于“穆党”?

经过以上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再回头看宋徽宗《鸲鹆图》。图中两鸟在画面左下方激烈打斗,鸟毛四溅,一鸟在画面右上方枝头振翅鸣叫,似乎在劝慰打斗双方。这样的场面与当时清廷的党争如出一辙,也难怪咸丰帝对《鸲鹆图》如此钟爱。在处理完穆彰阿及其党羽两个月后,咸丰帝便在画上题写了诗句,二者时间关系的恰如其分,说明咸丰帝对穆彰阿结党营私的深信不疑,而“迁怒”之说也只是处理“穆党”的部分原因。

如果说咸丰帝欣赏《鸲鹆图》,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自己在画上题诗也就罢了,为何又要命自己的臣子们一同在画上赋诗?难道只是为了表明他痛恨党争?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仔细斟酌画面题诗的位次关系便能发现其中另有蹊跷。画面右边,紧邻咸丰帝下方题诗是奕誴,再下方是恭亲王奕訢。此时的奕誴只是郡王爵位,据《清史稿》载,道光“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誴为绵恺后,袭郡王。文宗即位,命在内廷行走。”奕訢此时为恭亲王,爵位远在奕誴之上。从血缘上看,奕誴、奕訢与咸丰帝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宗法上看,奕誴只是咸丰的叔伯兄弟,而奕訢才是咸丰的亲兄弟。而且咸丰十岁丧母,后来被养在奕訢的生母静贵妃膝下。静贵妃对咸丰视如己出,加之兄弟俩年龄相仿,每日生活起居,上书房读书都在一起,感情也很深厚。从各方因素来看奕訢都应当排在奕誴之上,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如果说是因为奕誴年龄稍长,这显然不能使人信服,那么咸丰帝如此安排的用以何在呢?我们不妨深入分析咸丰帝与奕訢的微妙关系,看看是否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上文说到,奕訢的生母对咸丰帝有养育之恩,而且兄弟两人感情很好,但是在秘密立储制度下,所有的皇子都有成为储君的可能,所以兄弟之间又存在着激烈竞争。道光晚年为立储之事绞尽脑汁,左右为难。“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杜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除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祈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 !’立储遂密定。”道光所为难的是不知选兄弟二人中谁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虽然奕詝(咸丰)最终胜出,但道光帝并没有消减对奕訢的喜爱。在道光最后封存在秘密建储匣中诏书的内容是“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奕訢性格外向,聪慧机敏,深受父亲道光的喜爱。奕訢“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父亲对奕訢的喜爱咸丰很清楚,他知道奕訢曾经也是父亲立储的心仪人选,更是自己皇位之争的唯一对手。咸丰即位后,奕訢在众皇子中爵位最高,“追封兄贝勒奕纬、奕纲、奕绎为郡王。封弟奕訢恭亲王,奕譞醇郡王,奕詥锺郡王,奕譓孚郡王。”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任何危及皇权的人或事,都注定要被皇权严厉打击。正因为奕訢的优秀,以及道光对他的喜爱,他必然成为咸丰登基后防范的首要对象。所以在宋徽宗《鸲鹆图》的题诗次序上,咸丰有意压低奕訢,这其实也是在提点奕訢,希望他不要恃宠而骄,赴穆彰阿的后尘。

奕訢聪慧,他不会看不出皇兄的用意,所以在咸丰登基之初,奕訢的表现十分谨慎,这也让咸丰帝逐渐放松警惕,对奕訢委以重任。咸丰二年将原来大学士和珅的府邸赐给奕訢,并在随后驾幸奕訢在海淀的别墅“朗润园”,并为园中亭轩题名,极示兄友弟恭之意。咸丰三年正月,奕訢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紧接着又参与京城的巡防。是年十月初七,奕訢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此时他在咸丰朝的权利已经达到顶点。在咸丰五年,奕訢的生母静太妃病重,奕訢为母请封,希望晋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其实静太妃也是咸丰帝的养母,按情理封为皇太后亦不为过,但咸丰帝以本朝无此先例为由拒绝晋封。其实此时咸丰帝心中依然忌惮奕訢,他当年能够即位唯一的优势就是其嫡出的身份,如果静太妃成为皇太后,奕訢自然也成为嫡出,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此时静太妃病重,奕訢一心只为让母亲高兴或可度过此关,并未考虑咸丰的心理。奕訢再三恳求,咸丰含糊其辞,奕訢以为皇帝已经准许了他的请求,即传旨册封,事后咸丰大怒,罢免奕訢一切职务,从而结束了奕訢在咸丰朝的政治生活。

从以上分析来看,咸丰题诗宋徽宗《鸲鹆图》确是有感于道光朝的党争之祸,但其命臣子题诗的行为显然有更深层的政治目的。表面看来是宣示其憎恶党争态度,实则是要提点奕訢,不要赴穆彰阿的后尘,更是在向其臣子表明自己的心意,阐释自己的政治立场。

猜你喜欢
道光帝题诗咸丰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君子萧萧》画题诗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道光帝选接班人
咸丰妙解写错字
道光帝曾欲立奕訢为皇太子
道光帝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