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部编教材的编排变化和使用情况

2019-06-06 06:05尹宗硕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使用情况编排

【摘要】近年来,教育作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材料一直不断调整。前不久,我国教育部对语文教材作出一定调整,相比之前有很大不同。在本文中,笔者以一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为例,通过几个方面对比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使用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部编教材;编排;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拼音板块

部编教材拼音板块的编排体现了三个特点:(1)降低拼音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2)减去没有实际意义的拼读;(3)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不是阅读的工具。在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重点体现为以下三种:

(一)巧用情境图,有趣学拼音

教材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图,将拼音字母的发音、字形识记、识字学词、口语表达、图画观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情境图与拼音的音形结合,例如图画中“鸽子”“蝌蚪”“小姑娘喝水”分别体现了三个声母“g k h”;情境图与口语表达相结合,例如在学习“ie üe er”一课时,图片展示了两个姑娘在月(yue)光下,坐在椰(ye)子树旁听音乐(yue)的场景,锻炼了学生观察图片和展开联想的能力。

(二)结合生字词,在用中学拼音

将汉语拼音的学习与相关汉字的学习相结合。两版教材都做到了在完成所有单韵母学习任务之后,结合新学习的声母与韵母结合认识新字。到新部编教材注意了为每课的生字注音,将拼音明确标注在生字上方。汉字与拼音相结合,利于学生巩固拼音的学习,也有于快速记忆生字。同时,新部编教材注意了拼音学习以拼音为主,识字为辅的教学原则。人教版教材拼音学习课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有70个,新部编教材则是37个。与旧版教材相比,拼音课中的生字量大大减少,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加明确了学习重点。

(三)拓展学习途径,在玩中学拼音

第一,教材中,所有的音节都是带声调的音节,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可以与学生的口语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拼音学习的价值,使拼音学习直接指向生活的实际运用。第二,鉴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在综合训练中,将拼音的学习与认知事物、发展思维相结合。例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读一读,做一做”,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做出相应的动作。第三,将拼音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利用手势、木棍或绳子摆出不同拼音的形状。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形,如“像个小2,z z z;小小半圆,c c c;半个8字,s s s”等。

二、生字板块

就低学段而然,部编本教材关于识字写字的编写原则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一)识字内容更丰富

一册书专门设有“识字”单元,内容包罗万象,又体现国学经典。小学一年级上册以中国传统的几个基本理念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基本事物和概念。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以及改编自国学经典《声律启蒙》的《对韵歌》。一年级下册例如《姓氏歌》《猜字谜》等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和国学经典,将传统寄于适合低年级的游戏教学中。

(二)学法指向更明确

在识字教学中更加注重结合字源识字,从造字法着眼提高识字认字的效率。例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中,以形声字造字法为纲,要求学生认识“晴、清 、情、请、蜻”5个具有不同形旁的字。帮助学生通过辨认不同形旁来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更有趣

首先体现在语用作用更明显,识字内容仍以课文形式出现,且注重内容编排符合韵律要求,使课文内容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例如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中“捉迷藏”“运食粮”“结网忙”都以“áng”为韵母,体现出读中促识字。其次,新版部编教材更加注重情境图的结合,将课文内容以情境图形式呈现并配以要求掌握的汉字,符合低年级儿童绘本学习的特点,体现出玩中促识字。在语文园地中,以“识字超市”的形式出现的认字方法,将日常生活情景与识字任务相结合,充分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文板块

部编本教科书与人教版教科书相比,选文更具经典性、时代性,编排更具趣味性、可读性和人文性。反复阅读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篇目虽然减少了,但传统篇目增加了,内容提示更丰富了。

(一)注重多种文化价值的渗透

与老版教材相比,新部编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儿童趣味,从多方面让学生体会浓浓的语文味。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增加了“我是中国人”的内容,让学生在踏入小学校园的同时不仅对新环境新同学有一个印象,更对自己的国家、身份有一个清晰的认同;新增的《明天要远足》和     《大还是小》贴近小学生生活,符合本年龄段孩子的生活特点,写出了孩子的期盼想象以及成长中的骄傲和烦恼。一年级下册将《我多想去看看》由原来描述的大山里的孩子渴望去天安门看看,改为居住在北京和新疆的两个不同的孩子互相渴望到天山和天安门去看一看,不仅更加切合现代孩子的生活情况,而且增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沟通和了解。

(二)明晰每个单元的主题

教材不仅选文精美,更是聚焦了“语用”,明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点,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14篇课文,按照“四季”“想象”“儿童生活”      “观察”四个不同主题相串联,分为四个单元。既围绕四个人文主题,又凸显了语文要素。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次序列,增强实践性、可操作性。

(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部编本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只是笼统地提出“朗读课文”,而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例如课后要求的“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教师应该首先采取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的形式,最后进行“一”在不同语境中变调的归纳总结,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找一找“一”字的不同读音。再如教材中出现的朗读要求“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等。体现了新版部编教材对于课文朗读的几点不同要求:注意根据语境读准字的变调,如“一”“不”;能整篇读准字音;注意标点的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从部编教材中每篇课文后的学习指导看,语言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采用“读一读”或“读一读,记一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常用词语。第二层面:采用“读 一读,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偏正短语。第三层面:采用“读句子,数自然段”等方式积累句子和部分语段。

进入一年级下册后,语言积累的形式更多样,要求逐步提 高。在词语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构词形式。例如《树和喜鹊》一课的“安安静静”(AABB式);《怎么都快樂》“跳绳、讲故事”(动宾式);《彩虹》“荡来荡去、飘来飘去”(ABAC式);《动物儿歌》 “蜻蜓展翅、蝴蝶飞舞”(主谓式);《棉花姑娘》 “碧绿碧绿的叶子”(重叠式)。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板块的编排变化外,新部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内容中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的部分。这部分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旨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在孩子识字有限的年龄,能够从家长自身激发起孩子读书的兴趣。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

作者简介:尹宗硕,女,1989年生,天津市人,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使用情况编排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分层,多变,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