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06-06 03:52刘许朱明坤
关键词:模块

刘许 朱明坤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难点,鉴于当下写作教学中读写让人堪忧的现状,从文体研究出发,探索基于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的读写规律,以期打通阅读与写作的思维通道,宏观层面落实读写循环文体写作序列、微观层面重视语篇阅读的结构分析,适性、智性贯通文体写作,特别打磨议论文七段式结构。

关键词:读写循环;文体写作;模块;七段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1-0009-05

一、研究缘起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难点。关于阅读与写作的一个主流说法是“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备受认可。而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阅读之于写作,作用不容忽视。反观当下,写作教学中读写功利化、无序化、散乱化、疲软化的现象日趋严重,文体淡化乃至无文体意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令人担忧。鉴于此,笔者从文体研究出发,组建“基于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教学策略”的校本研究团队,以期找到阅读与写作的思维通道,还语文教学以专业尊严。

文体者,文章体裁也,作为文章的式样和外形,在运思中是一种动态的立定过程,是文章即语篇在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文章或语篇类型。也就是说,文体的内涵考察因素是多种手段组成的整体,主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入手考察。在这四个手段中,笔者以为语篇结构应起统帅作用,是文体的本质所在。因此,文体教学与写作的性质,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语篇结构的分析与运用。

文体研究始于魏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体论的研究具有独创性,任昉的《文章缘起》、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对文体论的研究具有突破性。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章明辨》、姚鼐《古文辞类纂》具体解说了各类文体的写作特征和法则,是我国古代较为系统的文体论的写作研究成果,使我们从理论上更清楚地认识各类文体的性质、特点,从而掌握其写作的特点和规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各种分类标准,文体分类不尽相同。考虑到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升学和以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太适合掌握过多的文体写作。鉴于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文体写作类别研究主要以教材语篇中出现的典型类别为主,既有古文体的“诗”“传”“记”“说”“书”等,也有现代的“新诗”“散文”“戏剧”“小说”“调查报告”等。

二、读写循环的理论探索

朱光潜《资禀与修养》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都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哲人们的“模仿”说其实就给我们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的艺术”理论,指出先找出相关摹仿对象的特点,再用摹仿的手段、方式或媒介进行分析研究,以找到对象的内部规律和组成部分的关系。这一理论,为我们的高中文体写作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方向。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叶圣陶先生也多次强调,教材(语篇)就是个例子,要仔细赏玩,入乎其内,从而再入乎其外,“遵路识斯真”。

关于“模(摹)仿”说,心理学有“模块”一说可佐证。所谓“模块”,是指以“组块”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人或事物,它或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或是由阅读获得的信息。思维学家张光鉴曾对“相似块”进行过阐述,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相似块是指在思维贮存系统中与输入信息具有相似性的有层次和时空结构的记忆组块。”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模本,一旦作者进入写作状态,这些模本便以“块状”从头脑里出现。“模块”是一种经验所得物,是一种后天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由此可见,在写作思维中确实存在着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仿模块”。

从阅读即教材语篇摹仿写作中,研究团队拟提出了“读写循环”这一策略。当然,这不是简单模仿教材语篇的问题,它还涉及写作后再結合教材语篇阅读的问题。关于读写循环理论,笔者主要借鉴了全国基础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家、上海宝山教育学院徐继田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徐继田教授看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两端,阅读与写作非各自独立、自成体系,而是相融为一、彼此促进。他认为,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不同语篇体裁选择了不同的表达尤其是语言;写作反过来也促进阅读,写作中再次回顾阅读的内容,是否合乎该语篇体例即文体。徐继田教授在读写循环方面的核心观点为“动态转换”,即阅读语篇时时刻分析语篇文体诸要素并归类,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刻依照相关语篇文体要素自觉接受约束。

结构主义哲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语言学对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影响主要包含四条原则:第一,结构语言学从对于有意识的语言现象的研究,转变成其无意识的深层基础的研究;第二,它并不把词语当成独立的单位来研究,而是把词语间关系的研究当成分析基础;第三,它导入“系统”的概念;第四,结构语言学把揭示一般性通则作为研究的基本目标。这个理论,明确了阅读语篇的基本任务并非孤立的词句分析,而是揭示语篇的一般结构,也就是语篇文体的主要要素的基本构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这一目标出发。在文体写作中,重点也不放在主题思想甚至语言表达上,而主要是重点掌握不同文体的一般结构要素。虽然,文章主题、语言表达乃至修辞都很重要。

读写结合是一个写作教学的传统方法,历来备受研究者所重视。陈果安在《现代写作原理》中描述的:“阅读是对文本的‘瓦解和再构,在解读过程中,文本所展现的是作者的视野,读者所持的是自己文化的视野,解读的结果,是两种视野交叉融合,构成了一种新的视野。”阅读是两个文化视野的交叉融合,在由读促写的思路指导下,学生由被动输入走向模仿内省,在模仿内省中走向以写促读的写作思维准备状态,有目的地阅读完成自身的扬弃并指向了写作的扩容加量,从而由读创写,智性写作。读写循环环环相扣呈螺旋状形态,按思维发展规律,从低级向高级推进,循环互动上升动态生成,营造适性、智性的读写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规律,实现“内化——意化——外化”的三重转化,沿着“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体悟写作之道,把握文体写作要素,熟练掌握文体写作技巧,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策略

(一)读写循环序列化

遵循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规律,追求“内化——意化——外化”的三重转化,研究团队从“文体经典语篇阅读”“经典语篇文体分析”“同类文体语篇选读”“文体写作策略分析”“以读促写成果展示”“以写促读文体反思”等6部分落实文体写作序列任务。

(二)文体写作策略探究

1.阅读注重结构分析,贯通文体写作

首先,对于语篇阅读,要注重不同文体结构分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提炼出阅读动眼、动手、动脑三动策略。所谓动眼,就是在阅读语篇中时刻注意题目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前后联系;所谓动手,就是批注阅读,重点在概括段意,甚至分析段内层次;所谓动脑,就是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分析出文章脉络、写出文章结构,并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语篇文体特点。对语篇阅读的结构分析,可以逐渐提升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为学生的文体写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带领学生分析新诗的文体诸要素,以区别于古典诗歌;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表”这种虽然现在不再使用但影响了中国很长历史的文体诸要素;在教学《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一文中,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的文体诸要素等。这样,从某种程度上,也就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其次,在文体写作方面,从重视语篇文体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如,对于陈情类文体的写作,笔者先让学生尝试给语文教师写陈情书,陈述自己在作业、上课等方面的想法,甚至完不成语文作业也可以“陈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对于新诗文体写作,除了让学生创作外,笔者还花了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班级学生“新诗朗诵会”活动,学生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新诗,当场由其他学生评定优秀者,事后发奖状鼓励。而在布置完成应用文体调查报告写作时,笔者除了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外,还将其中特别优秀的调查报告推荐给相关报刊乃至科研部门进行发表、评选。如某刘姓同学的调查报告文体作品《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就被评为上海市中学生科研创作二等奖。

2.打磨议论文体写作七段式结构

在参考了大量前人论说文如教材中的《过秦论》《师说》《伶官传序》《六国论》等语篇以及研究了清人八股文若干篇后,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作文七段式”议论文体写作结构。全文分为“引论题”“亮论点”“说原因”“再说原因”“理论支撑”“换角度论”“结论”等七个部分。以上海春考作文为例阐述七段式结构。

春考作文材料: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札并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另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1)“引论题”,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巧妙勾连教材文本,使课内课外相联系,顺其自然地引出论题,切忌拐弯抹角、入题拖泥带水。简明扼要是这部分文字的必备特点。为了给学生以写作示范参照,笔者写了下水作文,引论部分(第一段)如下:

龚自珍先生之《病梅馆记》很是作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摧折典型之文,其中“呜呼,而江浙之梅皆病”一语让人动容。显然,材料中的第一个人的做法似乎与文中相同,而第二个人的做法却使树苗长成了栋梁。问题来了,对上述树苗买回之后两个人不同的做法,吾人有何选择?

(2)“亮论点”,是第二段的主要功能。在概述材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和作文材料对话,切忌以偏概全,甚至偷换概念。在材料的涵义范围内提炼自己的观点,用准确清晰的语言直截了当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笔者春考下水作文第二段如下:

相信不少写作者,包括学生作者和教师作者会选择第二个人之做法。毕竟,大部分就教师而言,儒家之三不朽思想当贯于平日教学中;学生呢?自小受所谓思想政治课乃至班会课的说教影响,不可避免也多会反对一切“左缠右绕”树苗之压抑人性行为。所以说,吾对于相当部分人之选择不以为非。当然,也许事实并非和我此预料一致。但无论如何,在当下,吾坚持做第一个人,哪怕让树苗成为了盆景中的精品。

(3)“说原因”“再说原因”这两段是原因分析(含背景分析)的功能语段。原因分析即对某种社会现象产生原因的追问,在不断追问中厘清内外因,进行结构化归因分析。背景分析即对某种生活和社会现象所依存的社会背景、环境进行的综合分析。笔者春考下水作文的第三段如下:

或许于一名教师而言,写出如是观点会招来非议,这大概很可能。但请让我厘定一下吾之观点中相关概念内涵。在我看来,第一个人的做法,关键在两个词:“左缠右绕”和“虬枝旁逸”。所谓左缠右绕,尤为我重,为对树苗之时刻关注与约束,甚至规定了其成长的方向;而所谓虬枝旁逸,则为树苗成长的结果,不一味伸向高处,尽可能往四周拓展,甚至往下、弯曲也不足惜,从而让观者赏心。吾之所以提倡甚至支持第一个人的植入盆中之做法,首先是我认为买回来的只是树苗。苗者,雏也。未经历过风雨雷电,未曾被虫鸟叮噬。如此孱弱生命——当然多指我们的孩子——在当下,都是吾人之宝贝,是家庭之希望所系,为父母之牵挂。没有人会不“已去而复顾,旦视而暮抚”。中国长期计划生育国策的严格实施,有一个巨大的慣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公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生育理念,再加上如今山大之压力生活状态,相信很多育龄夫妇不能不敢多要孩子,也就是不敢多“买树苗”。如此,从人性尤其父母爱子之天性言,何以能让树苗于庭院中触风雨、犯寒暑?所谓虎爸虎妈,也只是个传说。

笔者春考下水作文的第四段如下:

再进一步来说,为何都要我们买回来的树苗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参天蔽日呢?不错,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不反对甚至也曾想方设法鼓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等小树苗能有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但,近年来,我多次反省自问,你自己做到这三不朽了吗?你自己参天蔽日了吗?何况自己的父母似乎也没有这样要求过自己。在当下,莫若让小树苗们从小多懂一些规矩,为人的、为事的,包括远离危险的规矩,从而让他们自小就知道如何在这个复杂凶险而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即使在盆中树苗的天性被改变,那也胜过在庭院中时刻有夭折的危险。不要总站在所谓道德、理想的高地来说教来要求别人的小树苗,请想想自己的小树苗吧。爱孩子,实为人类最伟大的进化。鲁迅先生有诗云:“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当为硬骨头鲁迅的最动人之处。

(4)“理论支撑”,这一段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理论依据,拓展自己的说理空间(思想境界、情感境界、智慧境界),而拓展的途径有二:深化式拓展、超越式拓展。通过这样的拓展思维,使情趣和理趣彰显、使说理既有鲜活度又有深厚度、使文章具有“境界”。笔者春考下水作文的第五段如下:

真的。不想说哲人话语,不引名言,就依据自己的内心做出买回树苗的选择。这既是感性的力量使然,应该也属于理性的选择。理性者何?让我们的小树苗们在“左缠右绕”中懂得适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毕竟是物竞天择。你,我,为人师为人父母者,不可不察。

(5)“换角度论”“结论”,写作要立场鲜明,立场鲜明需要作者的“三观”支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或现象,也不能一味地忽略他方立场,因为任何作者都代表不了其他人,尤其是反对方的立场。简言之,既笃定自己的主张,也不强求他人和自己观点一致,所谓“君子和而不同”。笔者春考下水作文的第六段如下:

或许,上述所论可能会剑走偏锋,但我再次申明,我是在清醒的情况下,理性地写下本文,虽然有诸多感性的成分。别人的树苗买回去放在庭院中我无权过问,但,我一定置于盆中。

参考文献:

[1]高宣扬.结构主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3]赵才欣.有效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徐继田.读写循环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P].上海:宝山区教育学院,2018.

[5]吴承学,等.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M].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金长民.写作思维中的“模块”现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模块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5 Ethnic Culture
Module 6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像搭积木一样搭灯泡
模块教育及实践思想的探讨
最实用:Moto Z2 Play模块
用模块组成的墙壁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模块十第四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