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提升孩子的阅读生长力

2019-06-06 06:05闻萍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闻萍

【摘要】笔者谈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联盟,推进儿童爱阅读习惯的养成。生生联盟结成伙伴共     读,扩展伙伴阅读的范围,提升孩子阅读的兴趣力;师生联盟的组建,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孩子的阅读力;家校联盟,打开阅读时空的翅膀,提升孩子阅读的持久力。

【关键词】共读;兴趣力;阅读力;持久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将“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作为教学的“主线”和“抓手”,整合学生、家长、社区以及一切能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产生积极作用的资源,形成“阅读共同体”,培养孩子主动阅读的兴趣,习得独立阅读的方法,促进班里的孩子养成“爱阅读”的求知好习惯。

一、伙伴共读,广泛提升阅读兴趣力

伙伴共读,是通过分享阅读经验,激活阅读动力,促进孩子彼此相互监督,共同爱上阅读。伙伴共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孩子组建的阅读小组,形成班级的阅读团队;可以是构建年级阅读联盟,打造书香校园的读书环境;还可以是团结孩子校内外的一切阅读伙伴,营造群体读书氛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好书漂流赛

好书漂流,是组建四人阅读小组,全班多个小组每周依次进行好书漂流阅读。孩子各自选择一本好书,亲手写一封漂流信,书、信一起漂流,读完书的孩子在信后写下阅读心得,与书主人进行对话。阅读量多的孩子每周仅小组漂流的书就能读到四本,阅读速度慢的孩子,在伙伴的影响下,也能努力读完一本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好书漂流还包括整班向学校图书馆借书共读;班级童书跳蚤市场活动,将孩子们闲置的书籍流通起来互读;班级读书角里,摆放着课外书籍供借阅读。这一系列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在赛读中,丰富阅读的书目,开拓读书视野,提高阅读数量。

(二)读书交流会

必读书目《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本历史书籍,孩子们读起来比较枯燥。为提高孩子的阅读乐趣,我组织孩子们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孩子们用便笺纸出好题目,利用午间阅读课,开展小组交流赛,开展班级分享会。读完整本书,联合年级中的其他班级,开展大型的读书交流会,通过交流,促进孩子交换阅读经验,共享愉快的体验。

(三)学校阅读场

班级设置多个阅读栏目,如“窗台书吧”“图书角”“好书推荐”“最美诗词”“班级银行阅读之星”等进行积分评比。学校每周四红领巾广播,其中“书香飘韵”好书推荐栏目,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让间间教室弥漫着书香,面面墙壁都能阅读,孩子们浸润在浓浓的阅读环境中,彰显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美。

二、师生共读,深度提升孩子阅读力

阅读力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关键能力。“小学阅读能力五层级测试框架”具体构成为:“提取信息能力、推断解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创意运用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认为,依据学习的本质,语文学习方法应分为三大类:阅读型学习方法、思维型学习方法、操作型学习方法。

(一)学语文都是“读”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余应元说:“朗读法是教语言的根本之法。”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学语文,都是一个“读”字。我校倡导师生共读。校长在示范《望月》一课时,采用多种共读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散文学习的“悟意审美”。开篇,和孩子们一起朗读台湾散文家林良《中国的月亮》中的语句,在朗读中带领孩子们走进散文美的意境。课堂上,校长一次次引导孩子大声朗读,感悟文本内容,意会情感;静思默读,体味文本内容,提升理解;以读代讲,引导孩子赛读,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课型,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教学,我们都可引导孩子在“读”中走向知识的深度。

(二)阅读是思维的生长

于涟老师说:“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能   力、运用文章精妙之处,开启学生的思维窍门。”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解决问题;遇到拦路虎,我指导孩子学会联系旧知,比较揣摩,归纳方法,自主扫清阅读障碍。考虑到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把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归类、记忆,我尝试教孩子画思维导图。在阅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时,我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三步走”:

一读:仔细地阅读每个故事,不明白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二思:记牢每个故事題目,简要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概括主要人物形象。三画:感兴趣的孩子,将书中的故事,依据朝代、故事名、人物特点等进行分类,试着画一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检测、评价孩子的读书成效,而且可以促进孩子阅读反思,提升认知。

(三)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为提高孩子的阅读创意运用能力,我积极进行班本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一系列的读书创意活动。我曾带领班内孩子做过风信子、水仙花、桃花等多个植物阅读课程。师生齐诵经典美文和古典诗词;指导孩子分组写观察日记,制作阅读小报,绘制《风信子脱险记》《水仙PK洋葱头》等系列绘本;师生共同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些阅读创意活动,能帮助孩子感受阅读情趣,陶冶审美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三、亲子共读,持久提升阅读坚持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孩子有自己独立的小书房,经常购置新的课外书籍,家里形成亲子阅读的氛围,对孩子坚持阅读大有裨益。利用家长会,或是日常的交流,我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以组建阅读团队,让家长也走进阅读阵营成为同盟军,带领孩子们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共阅读、共成长。

(一)营造家庭“听读”场

家长放下手机,陪着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让阅读融进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每日的必修课。利用乘车等零碎的时间,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听听喜马拉雅、听书369、朗读者、微信经典短文等,或与孩子一起聊聊读书的心得,闲来相互读一段文字给对方听。这些亲子共听的方式,既可将阅读时间化整为散,又可换种方式让孩子坚持阅读。

(二)图书馆里的相遇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家长往往会留心生活,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图书馆里,家长和孩子一起坐下,捧一本喜欢的书籍,默默相守,静静陪伴。图书馆每月的“暨阳大讲坛”等社会公益讲座,家长与孩子一起聆听,为孩子们打开时空,与名家、与大师零距离地接触与对话,享受精神的盛宴,走向诗意的远方。

(三)带着一本书去旅行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旅行都指引孩子精神的成长。去年国庆假期,我班的苏同学去烟台看海,在旅行过程中只要空余,他都专心致志地品读课外书籍《猫武士》。而刚升入五年级时,这孩子对课外阅读很头疼,短期的变化这么大,就缘于老师和家长有力沟通,一起组建阅读联盟,督促孩子阅读,让读书融进孩子的日常生活。

叶老说,习惯的养成需要“心知其故”和“经常历练”。通过伙伴、师生、亲子共读的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共读联盟,推动孩子大量阅读,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久读书的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于永正.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7(9).

[2]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编辑:张晓婧)